李後強建議籌建“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共享“中國經驗”

李後強建議籌建“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共享“中國經驗”

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據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的通告,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離漢人員憑湖北健康碼“綠碼”安全有序流動。但人類與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還在繼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

“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是中國的疫情,也是世界的大事;不但是公共衛生問題,也是社會治理問題;不但影響人們當下健康,更加關係全球未來發展。”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李後強將這場疫情視作人類抗疫史上的標誌性和里程碑事件。

疫情抗爭終將勝利,歷史也將銘記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李後強建議,可以在湖北武漢策劃籌建“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向世界講述抗擊疫病的“中國故事”,與人類共享抗擊疫病的“中國經驗”,給後世傳承抗擊疫病的“中國精神”。

籌建“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 記錄人類與傳染病抗爭

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與傳染病的鬥爭史。在公元前13世紀以甲骨文刻成的考古資料中,就發現了占卜瘟疫的文言。然而縱觀全球,以人類抗擊瘟疫為主題的博物館或紀念館並不多,“英國亞姆村瘟疫博物館是為紀念黑死病,英國愛德華·詹納博物館是為紀念牛痘疫苗發明。我國目前尚沒有與傳染病等相關的主題紀念館。”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李後強看來,建設“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意義重大。

“病毒感染沒有國界,疫情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李後強表示,“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建立的重大意義在於宣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共享發展成果,也是共同分擔責任、度過難關。

這也是一次科普人類抗疫歷史的機會,在人類歷史上,死於傳染病大流行的人數超過其他任何一種死因的人數。“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建立以後,可以直觀地、系統地進行了解和參觀,而不侷限了書籍、學術成果和科普讀物。同時他提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國形成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疫情應對“中國方案”。這些疫情抗爭中的智慧,可以通過“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可以進行推廣。

在人類與疾病的抗爭過程中,各時代各國家都湧現出了很多英雄人物。李後強提到,建設“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也是為了悼念去世患者和銘記抗疫英雄,“是英雄人物最崇高的致敬,是對在新冠病毒疫情等傳染病中去世患者最深切的哀悼。”

“中國防治傳染病科普館”建成後,或將成為全球首個全方位“抗疫”主題場館,其中有哪些內容?李後強表示可以從細菌和病毒的科普知識、國外防治傳染病歷史、中國古代和近現代防治傳染病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防治傳染病情況、致敬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和紀念去世患者等五個方面進行展示。

建議:

在武漢整合組建國際(中國)病毒研究中心和國際(中國)病毒研究中心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武漢成為世界焦點。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場局部的疫病都有可能演化成世界公共衛生問題,“哪個國家、民族和個人都不能確保自己置身事外。”李後強提到,打贏這場戰“疫”不應侷限於疫情消滅和疫苗研發,更應該以此為契機,彌補治理短板,著力科研攻關,把武漢建設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示範城市”和“世界病毒研究一流基地”。

李後強建議,應以武漢為試點城市,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把武漢建設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示範城市”。每年在武漢召開“全球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高峰論壇”,交流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經驗。

同時,可以在武漢整合組建“國際(中國)病毒研究中心”,定位為在病理模型開發、識別病毒宿主、瞭解病毒傳播過程、確定疾病嚴重性、瞭解人群易感性、確定公共衛生措施、疾病臨床特徵、疫苗研究開發、傳染病患者心理研究等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體的研究機構。他提到,每年還可以在武漢召開“全球病毒研究論壇”,廣泛、快速地共享病毒資料、臨床樣本和數據,探討病毒防控最前沿科研成果。在學術方面,可以創辦“中國病毒研究”網站,創辦學術刊物《世界病毒研究》,“最終將武漢建成世界病毒研究的一流基地、世界傳染病個人防護裝備研發和生產中心。”李後強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