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凡是有孩子的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对吗?

专家zj126


那些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最后都怎么样了?答案让人意外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父母会说,在中国哪个家庭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生活呢?确实,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认为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那么这真的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吗?那些永远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的孩子最终结果都如这些父母所期待的吗?并不是!
1.孩子自私自利,不懂感恩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往往把最好的都要留给孩子,桌上的饭菜只要孩子爱吃的其他人都不准动,家里最好的日用品都是孩子专属,只要孩子想要的父母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要想尽办法满足。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有一种结果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永远不会懂得感恩。他们会觉得家长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理应享受这一切不需要回馈和感恩。
2.孩子敏感脆弱,经不起考验
所有父母都有同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快乐长大,远离伤害,远离困苦。为人父母,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很多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为了让孩子不受伤就全家把孩子全方位的保护起来,让他们远离一切受伤可能性的做法不是在保护孩子,而且在毁了孩子。不经历风雨,就没有抵御风雨的能力,他们会格外敏感脆弱,经不起任何挫折的考验。
3.父母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那么父母势必要为了孩子而失去属于自己的生活。放弃陪孩子学习而放弃事业,为了照顾孩子而彻底不再营造二人世界,为了孩子开心而放弃自己休闲娱乐的机会。可能这些父母觉得自己很伟大,然而却也很可悲,孩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但是从此失去了自我的生活就失去了太多人生的意义。
只以孩子为中心,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这并不是爱,而且最失败的教育。

噢特慢的妈妈


不应该这样说。一个家庭的主体是由爸爸、妈妈、孩子三方构成,三者互为依靠,不存在谁是“中心”。但在其中,多数妈妈因为社会意识原因比较弱势,孩子因为自身能力发展未成熟更弱势。因此,往往需要爸爸承担更多的家庭照顾责任,比如传统的“爸爸负责赚钱养家,妈妈负责看家带娃”。孩子在父母双方的照顾下,往往会让人觉得她(他)们是家庭的中心。

但这个认识绝对会影响到一个正常家庭的秩序。也许短期不明显,一旦孩子18岁上大学开始独立自主。已经习惯围绕孩子中心的家庭往往会瞬间被一种空虚感击溃,回到家里无所事事的妈妈或爸爸可能就要无事生非,开始把对孩子的绝对强势习惯放到夫妻另一方,从而造成争执。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传统育儿教育因为社会发展和人们行为习惯的变化,已经造成家长在带娃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很多家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建设时期,把孩子往学校或者托儿所一丢,自己出去创业、打工、上班,失去了对孩子的掌控、教育和陪伴,出于可怜孩子的补偿心理,养育出了一群“小霸王”、“小公主”。而这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可怕后果,孩子容易失去对大人的敬畏,变得孤僻或者霸道。

好在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越来越多家庭注意到骄纵孩子的“中心”观有问题。大家的解决方案各种各样,比如蒙氏教育、素质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的共同点都是让孩子能够注意到家人、社会人和孩子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家长不仅可以正常去工作和娱乐,同时也更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和传递知识。让孩子意识到他们学习的责任、爱护家园、自然、动物的义务。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现在还是有家庭以孩子为中心,但这种情况将随着家长对育儿话题的关注和育儿效率的提高,逐步将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进一步深化,养育出更懂事的孩子。


大恐龙爸爸


没有宝宝之前,我还信誓旦旦说夫妻关系摆在第一,其次是亲子关系。有了宝宝之后发现理论不太符合现实,因为两个人都不自觉的把宝宝的需求摆在第一位,都是以还以为中心的。不过宝宝现在还小,主要精力都在照顾她。等以后自己的时间多一些以后还是应该多照顾一下夫妻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