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文 | 宸媽愫愫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心理學家 弗蘭克·卡德勒

要說近期最火的電視劇,莫過於由安建執導,孫儷、羅晉等主演的都市職場劇《安家》了,劇情圍繞賣房買房這個熱點的社會話題,展開關於原生家庭之殤、“喪偶式育兒”、“拆臺式育兒”、低質量婚姻、婚內出軌,以及人性的貪婪與惡等等故事。

《安家》火了,頻頻成為各種熱議的焦點,因為劇情真實地還原了普通大眾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切膚之痛。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你好,認識一下,我是房家要扔在井裡沒死成的老四”

表面上,房似錦是被上級空降到靜宜門店與徐文昌形成雙店長競爭模式,實則是受上司委派,要限期對徐文昌取而代之。

客戶面前,她善解人意和思慮周全,然而她春風般的微笑,並非天生親和,僅僅是為了達成銷售。在利益面前,她甚至連同事的單子都撬,她不苟言笑,雷厲風行,像一臺缺乏溫度的工作機器;她驕傲自信,揚言“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房似錦每年的銷售額都是總公司排行榜前十,收入不菲,可她卻租住便宜的凶宅,吃穿用度異常節儉,甚至可以說對自己是十分苛待的。

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待人接物裡都帶著原生家庭給予的B面。

母親為了給兒子買房,向她索要一百萬,理由是捨不得兒子年紀輕輕就背上30年的房貸。

(話說,丁嘉麗真是演技爆棚,讓人看得牙癢癢,一起感受下↓↓↓)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她只是生了我,她不配當我媽!”。

原來,房似錦的本名叫房四井,和很多重男輕女的人一樣,她的母親有著生兒子續香火的執念,四井作為第四個出生的女兒,親媽本想將她扔到井裡淹死一了百了,幸虧爺爺救下了她。

雖然有爺爺的庇護,但房似錦還是成了家裡最不受待見的人。

“知道我為什麼馬拉松能跑第一嗎?

小的時候,家裡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不高興都能打我出氣。

所以我從小練就一個本事,只要一進家門就能看得出今天誰不高興,在她們還沒動手之前就跑了,我能一口氣跑出幾十裡地。”

“你們跑的是健康,而我跑的是命。”

初中畢業,母親便逼四井:“去賺錢養家,順便給自己找個婆家。”

母親生了她,卻從未愛過她,只是把她當成取款機、搖錢樹。

她在城市辛苦打拼幾年,雖然小有成績,卻禁不住身後的“吸血鬼”家庭的盤剝。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近年來,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題材屢屢被搬上熒幕,從《歡樂頌》的樊勝美,到《都挺好》的蘇明玉,再到《安家》的房似錦,無數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到淚崩。

編劇六六在接受採訪時,也曾感嘆:“這種事情,在中國都是常態。”而房似錦的故事是有現實原型的。

為了很好的演繹角色,孫儷曾多次探訪房似錦的原型——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是啊!面對這樣的家人,她們為什麼不反抗?還要心甘情願奉上自己的血汗呢?

這就原生家庭的“魔性”之處,你既痛恨它,又逃不開它的“奴役”。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她故事:來自我的好朋友的真實經歷

(以下以第一人稱進行講述)


“我幫你帶孩子這些年,不需要你的回報,只要你現在幫幫你弟。”母親說。

“怎麼幫?”

“看你良心!”母親的話像一把利刃劃過心房,我多年的隱忍和委屈,瞬間化作決堤的淚水:

“小時候,你們總說:‘你只有一個弟弟,你要讓著他’;

長大了,你們又說:‘你只有一個弟弟,你不幫他誰幫他?’;

可是,我也是他唯一的姐姐啊!我只比他大一歲,我讓得還不夠多?幫得還不夠多嗎?你現在輕飄飄一句話,抹殺了我這麼多年所有的付出,我到底要怎麼做才夠?”

“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多,很好了嗎?我們辛苦供你讀書,你才給家裡拿回多少錢?”母親的眼神冰冷無情。

很多事情,雖然我早已心知肚明,但沒戳破前,還可以自欺欺人,而那一刻,生活的重負裹挾著多年的積怨,我瞬間崩潰了!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原生家庭中,被忽視和虧待的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於是不斷付出,努力證明自己】

弟弟比我小一歲,自打記事起,長輩事事都要求我讓著他。

記得有一次家裡燉了只雞,他鬧著不許我上桌吃飯,媽媽便在我碗裡的米飯灌上雞湯,隨便夾了塊肉:“你到後院去吃,省得讓他鬧。”我遠遠地聽著他們有說有笑,第一次感覺自己是多餘的

我中考那年,父母說:“家裡窮,砸鍋賣鐵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大學,那肯定得是男娃。”

當時我弟才上初一,成績中游,而我初中三年都是年段穩定前三的“種子選手”,那年重點高中選拔考試,我的成績上了縣一中的錄取線,爺爺聞訊趕來,“女孩子都替別人家養的,初中畢業就讓她去打工吧,別浪費錢。”

父母可能還是憐惜我的,或者說是他們比爺爺更有“前瞻性”,他們相信只有讀書才能賺更多錢,改變命運。

他們和年僅16歲的我“協議”,供我讀完四年中專,而我畢業後要代替他們供弟弟上學:“當父母的,不求你回報,只要你多幫幫你弟,這也是姐姐應該做的。”

後來那些年,我弟補考兩年終於上了大學,期間我負擔了他的學費和生活費。

大一那年他想要一臺電腦,我不同意,我爸打電話罵了我一頓:“不能因為你還沒有電腦,就也不給他買,宿舍裡別人都有,你捨不得買,這錢我來出。”,於是,在電腦還未很普及的年代,我咬牙買了給他買了電腦。

畢業後,他賴在我的出租屋裡兩個月不去找工作,我爸又打電話來:“我只是是農民,沒有能力,你當姐姐的為什麼不幫他一把?給他找份工作?”

再後來他要結婚,我爸說:“女方要十萬彩禮,我只借到了兩萬,其他錢你想辦法吧,算我向你借的,他都三十歲了,你總不能看他打光棍吧?”,後來又說要修繕出一間新房給他們結婚用……

一直以來,父母多年的“教導”被不斷內化為我的使命:“我就一個弟弟,我不對他好對誰好?”

很多年裡,我下了班不逛街、沒有社交和娛樂,因為那些事情既花錢又花時間,在我最青春的年華里,我不敢打扮自己,每個季節只有2套衣服換洗……

我辛苦賺的錢,自己不敢多花,給自己花的每一分錢,我都有負罪感。這就是原生家庭給予我的,他們讓我覺得,我不配擁有好的生活,我不能心安理得的花自己賺來的錢。

父母灌輸給我:如果不對親人傾囊而出,那就是極自私的。

我不自覺把這種性格特質帶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自己的小家庭裡,我無私奉獻,討好每個人,同時滿腹委屈、渴望被看見被認同。

其實,犧牲感是最傷害關係的,那些年我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而這一次,母親說:

“他們看了套房子,首付需要35萬,他手上只有8萬,你說怎麼辦?”

她明明知道我當下的處境——

婆婆癌症治療花盡了我們為數不多的積蓄,甚至舉債。為了貼補家計,剖腹產後三個月我不得不迴歸職場,只能求助父母幫我照看孩子,但每一次他們“不求你回報”的後面,都跟著“幫幫你弟弟吧!”

這一次,我實在有心無力,於是就有了上面母親對我“良心”的拷問。

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我們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隨性所欲》


如何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掙脫原生家庭的目的,是為了拿回人生主動權,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

❁ 需要一次背叛的自我覺醒和契機

樊家的無底洞永遠也填不滿,樊勝美再也無力託底,在歡樂頌姐妹的勸說和幫助下,她完成了自我覺醒、與原生家庭的剝離。

讓房似錦下決定背叛的,則是家中唯一給過她溫情的爺爺的去世。

房似錦給爺爺看病的錢都被潘貴雨扣下,她眼睜睜看著她爺爺在拖延中病世,還想瞞著她繼續騙她給錢。幸而弟弟告知,她回家奔喪,怒不可遏地控訴潘貴雨的種種罪行,母女倆一番對峙後,她徹底與原生家庭決裂:

從今往後,你是你我是我。

我再也不會管你了,我再也不會給你錢了。

我和這個家沒有任何關係,我說到做到!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我的那位朋友,她則是在母親“靈魂拷問”的絕望中,她終於想明白了:

作為付出的那個人,我一直在自我犧牲的光環下自我感動著,但一片真心,卻被當成理所當然!

陳年舊賬,只有被虧欠的那個人才會去翻。而其他人,只看到當下沒有被你滿足的那個願望,你是多麼自私!

33歲了,此後我的人生應該為自己活。

2、放下渴望被認同的執念

原生家庭之殤,不必強求自己原諒與釋懷。

也不要再問,為什麼父母傷害了我,卻不承認他們錯了?

那些被忽視掉的付出,就算了吧!不再奢求他們對你說:“你辛苦了!謝謝你!”

那些曾經的付出,其實也是給自己帶來過快樂的(哪怕只是自我感動式的),快樂就算是付出的報答吧。

放下吧!不要像個渴望“翻本”的賭徒,為了被看見,為了得到那句安慰,不斷地押下自己所有的籌碼。

不想再輸,唯一的方式就是離開,及時止損。

3、明確親人間相處的界限,不試圖越界去控制別人

樊勝美的媽媽劉美蘭,蘇明玉的媽媽趙美蘭,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她們都是被重男輕女思想荼毒的女性,她們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謀者與傳承者。

她們骨子裡刻著貪婪,也刻著無力、煎熬和愁苦。

一輩子已成定局的她們,轉而把女兒帶進了同樣的悲劇輪迴裡。

己所不欲,勿施無人!

你在原生家庭所受的傷,努力修復好它!不要帶著這個烙印進入媽媽的角色裡,不自覺再施加給下一代。

人不能決定出生,卻能改變歸宿。而這個歸宿,則是下一代的“出生”(原生家庭)。

“33歲,從此我的人生為自己而活”:如何抹去原生家庭的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