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紛擾亂世,戰爭不歇。不同於盛唐時的繁華與安寧,晚唐時期,受安史之亂的影響,民不聊生,戰火連天,烽火硝煙之處州縣殘破,萬室空虛。這樣兵荒馬亂的年代,平民百姓如何生存?在杜甫的史詩《三吏三別》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唐肅宗乾元元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度使,率兵十萬圍攻鄴城。但由於唐肅宗的猜忌,命宦官魚朝恩統帥軍隊,唐軍上下解體,士氣低落。次年三月,唐軍在鄴城大敗。《資治通鑑·唐紀》記載:“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可以看出這一戰損失嚴重,官軍散亡,所剩無幾。唐王朝為組織新軍隊反攻,下令徵兵,可多數成年男子不是出征便是犧牲戰場,只得抓百姓當兵,無論男女,無論老少……

此時杜甫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回華州任職,途經新安、潼關、石壕等地,目睹這場戰爭給百姓造成的巨大災難。徵丁抓夫已為常事,離別苦難不斷上演……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鏡頭一——新兵之痛:風華正茂,戰場先行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鄰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唐高祖武德七年規定:男女十六歲為中男,二十一歲為丁。至唐玄宗天寶三年,又改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按照正常的徵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

《新安吏》中,許多未成年的中男被當壯丁抓走。王法不在,官吏強行徵兵,百姓無力反抗,未成年的男孩無一倖免。這是當時男孩的生活寫照:父親早已奔赴前線作戰,自己也將踏上戰場這條不歸路。幸運點的胖男有母親含淚相送,更多不幸的人如瘦男一般孤苦伶仃,無親無靠。前方的路有多苦,等待他們的又是什麼?我們不難想象,只是花季的年齡便要承擔國難的苦痛,確實令人寒心。


新婚別

莬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 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 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 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 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 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 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 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 與君永相望!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新婚之喜,洞房花燭之夜,本是良辰美景,甜蜜幸福,可過了今晚,便是生離死別。丈夫去前線作戰,雖離家不遠,但妻子卻不能跟隨,只能把痛苦藏於心底。再多的哀痛訴說也無法改變丈夫出征,不如做他堅強的後盾,鼓勵他放心、滿懷信心地殺敵,等他凱旋而歸。

萬千征夫之妻無不遭受離別之苦,獨守空房還要日夜擔心丈夫安危,若有三長兩短,無依無靠,不知如何苟活?


鏡頭二:壯丁之苦:無家可歸,終年服役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漫長潼關道上,無數的士兵在辛勤地修築城牆。沿著起伏的山勢而築的大小城牆,既高峻又牢固,層層的戰柵,高接雲天,連鳥也難以飛越。官吏自豪,但杜甫卻有擔憂,擔心悲劇重演,望吸取歷史教訓。在作者與官吏的對話中,不難看出

當時的壯丁除了打仗,還要沒日沒夜地修壕築牆。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 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 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 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 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 日瘦氣慘悽。但對狐與狸, 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 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 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 召令習鼓鞞(pí)。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 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 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 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 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 何以為蒸黎!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孤影寒鴉,村落蕭瑟,田園荒蕪,四處野草叢生,亂世之下,百餘人家各奔東西。天寶以後,一位士兵從戰場而歸,走進寂靜的空巷,一隻狐狸與他相對,脊毛直豎,衝他怒吼,是他打擾了它,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村裡只剩下一兩個寡婦。他家中無親,母親早已病逝,自己孤苦一人,無家可歸。本想耕耘勞作,又被重新徵軍。

本無家,又別離。多少士兵如他一樣,多年征戰,好不容易平安而歸,卻家破人亡。自己孑然一身,身世飄零。

何處是歸處?一片渺茫……

鏡頭三——垂老之憤:無奈獻身,陰陽兩隔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夜幕降臨,石壕鎮上蕭瑟荒涼,家家門戶緊閉,因長期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翻牆逃走,老婦開門周旋,家中無一個男人,三個兒子都已上戰場,一個兒子捎信告知,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如此悽慘,可官吏毫無同情之心。當時社會,大部分百姓家庭如老婦家庭一般,兒子全部當兵,家中皆是婦孺。在官吏的威逼下,為保全守寡的兒媳和乳孫,老婦無奈挺身而出,服役備炊。

夜色悠長,幽咽不絕……無眠之夜,明天等待他們的又是什麼呢?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風燭殘年的老翁,形如枯槁,子孫們在戰場上盡數犧牲,自己雖年老體衰,但依然要上前線作戰。原想瞞著老妻不辭而別,但妻子在寒風蕭瑟中,流淚道別,知曉此去便是天地兩隔,不歸之路。雙方叮嚀萬囑,難捨難分。肝腸寸斷之情不免讓人心生同情,本應白頭偕老,共享天倫之樂,卻因這山河破碎、烽火硝煙生離死別。


晚唐時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深受戰爭迫害和殘暴兵役肆虐,百姓苦不堪言。人們一面控訴和憤恨,另一面又堅強地忍受苦難,積極地參與平叛。無論是未成年中男,新婚妻子,戰場士兵,還是垂垂老婦、老翁,他們都有著獻身精神,在悲痛中勇敢面對戰亂,在烽火硝煙中挺身而出。


杜甫史詩《三吏三別》——兵荒馬亂年代的百姓日常

兵荒馬亂的年代,古代人們的悲慘生活讓人不寒而慄,倍感心酸。但他們的忍耐、堅強、對生活充滿信念無不讓人讚歎!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如此幸福,願珍惜、珍重,不負韶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