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除了嚴防輸入還有哪些可能的內生風險?

有人認為嚴防輸入就安全了,比如實施境外航班乘客全部隔離等措施就可高枕無憂,但相關專家表示仍存在可能的內生風險。

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教授董亞峰認為,“只需嚴防輸入”的觀點是片面的。他解釋,目前疫情防控確實是要重點防控“輸入型病例”。但二次疫情復發仍然可能由以下情況的國內患者引發:

1)治癒患者病毒轉陽:這類病例之前已經有過報道。

2)假陰性病人:由於核酸技術敏感性不夠,導致沒有檢測出來,其實體內還殘留著病毒,等體內免疫力下降後,病毒又開始大量複製,從而成為病毒攜帶和傳播者。

3)無症狀病毒攜帶者:已經證實新冠病毒的攜帶者有不發病,沒有任何高燒、肺炎等臨床症狀的,這些人不排除可能存在。

4)全新的新冠病毒患者:由於目前的病毒溯源工作還沒有定論,由於沒有找到新冠病毒的起源、中間宿主,理論上不排除再次形成新的病毒攜帶人或人群。

疫情除了嚴防輸入還有哪些可能的內生風險?


疫情除了嚴防輸入還有哪些可能的內生風險?

張文宏:我們正面對新冠的狡猾之處

老百姓加強個人防護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勤洗手以及在一些場合戴口罩。”

27日下午,上海市科協生物醫藥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與防治實踐——從SARS到COVID-19”研討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談及無症狀感染者問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新冠肺炎上海專家治療組高級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會上表示,這是我國進入疫情防控“下半場”的一類重要監測目標。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會長吳凡指出,防止被這類人員感染的最有效手段,是加強個人防護。

“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難應對的病毒,它的傳播力很強,雖然年輕人感染後的重症率很低,但整體重症率明顯高於流感。”

張文宏說,“而且存在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他們沒有臨床症狀,病原學檢測卻呈陽性,給疫情防控帶來了挑戰。”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下半場”,無症狀感染者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視。這類患者有較強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後14天內不發病,病毒在其體內存在時間超過三週,具有傳染的可能性。他們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和隔離,就存在社區傳播的隱患。在張文宏看來,這正是新冠病毒的狡猾之處,所以“上海對入境來滬人員實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一規定很有必要,可以最大限度地篩查來自境外的無症狀感染者。

如果我們身邊存在無症狀感染者,該怎麼辦?吳凡說,老百姓加強個人防護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勤洗手以及在一些場合戴口罩。在政府管理層面,則要加強醫療衛生系統的監測防控網絡。近日,上海在117家發熱門診的基礎上,增加建設18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就是這方面的有力舉措。發熱門診和發熱哨點診室構建的全市網絡可以及時發現病毒感染者,並有望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找到無症狀感染者。此前,就是流調發現了無症狀感染者這一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