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話有道理嗎?從什麼樣角度必須這麼做?

大馬哈魚12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句肯定是有道理的,千年來,一直流傳至今,被人們所奉為至理名言,它的意義不言而喻。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鳥盡弓藏”。該典故講的是范蠡幫著越王勾踐打下了天下,隱身而退,浪跡江湖的故事。

不得不說,范蠡是是一個有遠見的人,他離開,保全自己,而另一個與勾踐共患難的大臣文種,最後被殺。

古今千年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例子很多,劉邦,朱元璋,功成名就,打下江山,和他們一起的兄弟,幾乎沒有幾個倖免於難。

因為人都有私心,沒有時,什麼都可以給你,擁有時,什麼都不會給。所以這種“卸磨殺驢”的做法,慢慢的從心中生起。

所以,做事,都要給自己留後路,都要給自己留一招。能退則退,不得貪戀權勢,與功名利祿。





撩文大叔


所有的存在都必須有其存在的價值,沒有價值的存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所說的不過此意。

無論是"狗"還是"弓",原本都是獵人的助手和工具。獵人以捕獵為生,無狗、無弓獵人自然就會"望獵興嘆"了。所以狗與弓,是獵者生存的必備之器。當兔子捕完、鳥兒已絕,狗與弓不僅失了原本的價值,甚至還成了一種多餘和累贅,從生存必備品轉變成資源的消耗品,殺之、藏之再正常不過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話雖然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但也有其歷史的代表性,這一點不可否認。

時代在進步在演變,人們的物質文明在不斷的富豐提升,生存的方式也有了巨大的改變,所以這句話的侷限性也就越來越突顯了。不是嗎?

如今的我們不再以捕獵為生,狗與弓也不再是我們生存的助手和捕獵的必備工具,而狗與弓依然在現實中存在著,"狗未烹、弓未藏"。只是它們以寵物、以體育道具的形式存在著。從這一層面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句話又成了過時的經典。

所以我們必須辯證的看待歷史和文化,這不是這句本身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我們是否將個人的觀充分納入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一併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得出最科學最客觀結論來。


虎伏鐘山


這句話有不同的出處,道理都是一樣的。就拿《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文來說說。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越王勾踐滅吳以後,范蠡很快選擇急流勇退,他告訴文種說,飛鳥被打完了,即便是非常好的弓,它也只能收起來,沒用了;兔子沒了,追兔子的狗也只能殺了吃掉。越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為何你還不離去?文種看了之後,只是稱病不朝。許多人開始向勾踐進讒言說文種要造反作亂,越王便賜給文種一把劍說,你曾教我七種辦法來討伐吳王,而我只用了三種便滅了吳國,還有四種根本沒用,不如你去先王那裡去試一試。文種被迫自殺。

這就是很典型的卸磨殺驢的行為。比卸磨殺驢還過分。勾踐沒被吳王所殺,文種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去求吳王放過勾踐,又去賄賂太宰嚭替勾踐求情,還向吳王進貢過美女寶物等,吳王沒聽伍子胥的話,導致後來兵敗。

歷史上這樣的事也不少,君王取得帝位以後,怕那些有功之臣,功高蓋主,自己不能真正掌權,便選擇賜死或者殺掉。

所以,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它清楚地寫明瞭人的可怕之處。就拿現在的社會來說,也是一樣。

比如,一家公司只是一個人說了算的話,其他人就是勞苦功高,也難待的長久。

這樣做基本上是要不得的,如果每個有功勞的人都被消滅了,誰還會待在這樣的人身邊,那他也不會長久的。

不過,有一種情況可能是必須這樣做的。就比如,年羹堯,雍正曾經把他當成自己的“恩人”,賞賜過很多東西,還千里送過荔枝,還讓人傳頌年羹堯的功績,想要樹立千古榜樣。

後來,年羹堯自視甚高,大肆斂財,還作威作福,結黨營私,這樣的人再發展下去就直接謀朝篡位了,雍正就賜他自殺了。

現代社會,有沒有必要這樣做,還需要多方面考慮,比如,考慮這樣做的後果,社會影響等等。


媯中夢


因為各個時期需要不一樣而已,另外,加上功高震主,不知趨勢變化。這是定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