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话有道理吗?从什么样角度必须这么做?

大马哈鱼12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句肯定是有道理的,千年来,一直流传至今,被人们所奉为至理名言,它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鸟尽弓藏”。该典故讲的是范蠡帮着越王勾践打下了天下,隐身而退,浪迹江湖的故事。

不得不说,范蠡是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离开,保全自己,而另一个与勾践共患难的大臣文种,最后被杀。

古今千年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很多,刘邦,朱元璋,功成名就,打下江山,和他们一起的兄弟,几乎没有几个幸免于难。

因为人都有私心,没有时,什么都可以给你,拥有时,什么都不会给。所以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慢慢的从心中生起。

所以,做事,都要给自己留后路,都要给自己留一招。能退则退,不得贪恋权势,与功名利禄。





撩文大叔


所有的存在都必须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价值的存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所说的不过此意。

无论是"狗"还是"弓",原本都是猎人的助手和工具。猎人以捕猎为生,无狗、无弓猎人自然就会"望猎兴叹"了。所以狗与弓,是猎者生存的必备之器。当兔子捕完、鸟儿已绝,狗与弓不仅失了原本的价值,甚至还成了一种多余和累赘,从生存必备品转变成资源的消耗品,杀之、藏之再正常不过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话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也有其历史的代表性,这一点不可否认。

时代在进步在演变,人们的物质文明在不断的富丰提升,生存的方式也有了巨大的改变,所以这句话的局限性也就越来越突显了。不是吗?

如今的我们不再以捕猎为生,狗与弓也不再是我们生存的助手和捕猎的必备工具,而狗与弓依然在现实中存在着,"狗未烹、弓未藏"。只是它们以宠物、以体育道具的形式存在着。从这一层面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句话又成了过时的经典。

所以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历史和文化,这不是这句本身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我们是否将个人的观充分纳入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一并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得出最科学最客观结论来。


虎伏钟山


这句话有不同的出处,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拿《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来说说。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越王勾践灭吴以后,范蠡很快选择急流勇退,他告诉文种说,飞鸟被打完了,即便是非常好的弓,它也只能收起来,没用了;兔子没了,追兔子的狗也只能杀了吃掉。越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为何你还不离去?文种看了之后,只是称病不朝。许多人开始向勾践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越王便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曾教我七种办法来讨伐吴王,而我只用了三种便灭了吴国,还有四种根本没用,不如你去先王那里去试一试。文种被迫自杀。

这就是很典型的卸磨杀驴的行为。比卸磨杀驴还过分。勾践没被吴王所杀,文种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去求吴王放过勾践,又去贿赂太宰嚭替勾践求情,还向吴王进贡过美女宝物等,吴王没听伍子胥的话,导致后来兵败。

历史上这样的事也不少,君王取得帝位以后,怕那些有功之臣,功高盖主,自己不能真正掌权,便选择赐死或者杀掉。

所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它清楚地写明了人的可怕之处。就拿现在的社会来说,也是一样。

比如,一家公司只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话,其他人就是劳苦功高,也难待的长久。

这样做基本上是要不得的,如果每个有功劳的人都被消灭了,谁还会待在这样的人身边,那他也不会长久的。

不过,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必须这样做的。就比如,年羹尧,雍正曾经把他当成自己的“恩人”,赏赐过很多东西,还千里送过荔枝,还让人传颂年羹尧的功绩,想要树立千古榜样。

后来,年羹尧自视甚高,大肆敛财,还作威作福,结党营私,这样的人再发展下去就直接谋朝篡位了,雍正就赐他自杀了。

现代社会,有没有必要这样做,还需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考虑这样做的后果,社会影响等等。


妫中梦


因为各个时期需要不一样而已,另外,加上功高震主,不知趋势变化。这是定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