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與醫道

醫能進入道的境界,是中國人的傑作,也是中國人對人類的貢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醫不是停留在醫術和器物的境界,它全面吸收了東方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精髓並予以融會貫通,方形成了醫道,並由此影響了其它思想和文化,而醫道之集大成者正是《黃帝內經》。我曾看過長篇電視記錄片《黃帝內經》,裡面有對當今大學生和路人的隨機採訪,結果被採訪者十有八九不知《黃帝內經》為何物。由此可見中國醫道之淪落!我以為,把《黃帝內經》的經典章節列入中國大中小學的課本都決不為過。人知道了養生,必減少疾苦,這就如同佛法所說的“菩薩修因不修果,凡人修果不修因”。修去病因,自然不會得病果。所以從終極意義上講,佛法、道法就是醫萬病的終極法門,因為萬物由心生,這也是佛、道、醫、儒皆認同的核心觀點。

《黃帝內經》不僅在形而上的高度與《道德經》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從形而下的角度對病因、病理和養生、治病做了具體、通透的論證,因此它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內容最豐富、影響最深遠的中醫典籍,居中醫經典之首。《黃帝內經》約成書於秦漢時代,它託名黃帝與岐伯的對話,直接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心靈的和諧,它不僅關注果,而且更關注因,不僅關注人的身體和疾病,而且全方位關注天地人的和諧,所以自古以來它就是人類關愛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的東方智慧,也是人類療治疾病與瘟疫的靈蘭秘典,這部人類的思想聖典直接影響了東方儒釋道醫等傳統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集中闡述了人類社會天地人和諧中正平和的思想。而天地人的和諧發展正是目前整個人類面臨的難題。

《醫道》特意提出了一個令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五行。說熟悉,是因為中國人對此名詞幾乎無人不曉,說陌生,是因為國人對其代表的深刻內涵所知甚少。中國古代人民最偉大的創造不是四大發明,而是“五行”。如果非要拿四大發明和五行做比較,那隻能是大跌身價,因為四大發明不過是一技一術,而“五行”卻沉澱著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進一步抽象後形成了五行學說。五行學說認識到人的生命活動不是內在器官的孤立活動,不僅它們之間具有循環無端的相生相剋的聯繫控制關係,它們與周圍事物特別是自然界四時節氣的變化也同樣存在著資生、制約的聯繫控制關係。

這種與西方的線形化思維截然不同的環狀立體思維方式使《黃帝內經》體系的形成具備了理論基礎,創立了“天人相應”的人體內外環境統一的整體觀念。所以“醫道,就是以五行為推論工具,用相生相剋的規律,將宇宙萬物統統納入五行行列,並以五行之間的相互生化和制約,來闡述萬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無論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家學派,在天人關係問題上都主張天人相通或天人合一的宇宙整體觀。人道源於天道,天道蘊含人道,“人之始生,得於天也。”因而天道和人道並非平起平坐,天道比人道更為根本,從本源上看,人道是從天道派生的,並隸屬天道。天地人三者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和天地人三者一致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哲學有機的宇宙整體觀。朋友們,有時間的話好好學習下經典,這會讓我們大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