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語文如何學?

清風流月


課內如何學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繫、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明確了語文的性質,那在課內如何學語文呢?語文學習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聽,概括地說,就是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孩子具有辨別語音,理解語意,品評話語,即用聽覺去辨別世界的能力。說,就是能正確使用語言,有效地組織語言表情達意,同時能運用姿勢、表情、手勢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讀,就是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它既包括對語言文字表層意義的理解,更指對句子深刻含義的把握。寫,就是書面表達能力,能夠把自已的思想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且句子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這四個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就得從最基礎的字詞句入手,通過課堂上大量的積累以及課外的學習,明確每個字詞的含義,用法,進而能夠讀懂一篇文章,一類文章。能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自已的思想,還能夠領略文章所傳達的人文價值觀素養,從而對學生的人生有所指引。





TS梅勝雪


對於“課內語文如何學”我想是否應該改為“語文教材改革後,語文應該如何學”更為恰當呢?

目前語文教材的版本都統一改為了部編版,此次的語文教材改革增加很多以前就版本沒有的知識,和以往的課本不同,它更加側重於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課文閱讀培養,知識的難度比以往的教材可以說是上升了一個大的臺階。以前我們上語文課,注重的更多的是基礎性知識的教學,例如:拼音、生字、語句、修辭手法等等。

現在則不然,現在的課文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語文要素(可以理解為語文學習要素),即“要學什麼”以及“怎麼學”。同時部編教材為凸現語文素養,明晰教學目標,採用“雙線組織單元內容”,即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教材裡面有大量的古文詩歌,課外閱讀的教學(例如快樂讀書吧)內容,這些都以前的語文教材所不具備的。

所以,現在的語文教學,學生除了要學會基本的語文知識、形成基本的語文能力,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要還要形成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積累知識的能力。

那麼學習語文怎麼學呢?

應該分為這兩部分:一部分是,課內學習基本語文知識(拼音、生字、病句、修辭方法、詩歌鑑賞方法、閱讀方法等等)形成基本的語文能力。另一部分是,注重課外閱讀與課外知識的積累,在廣泛的閱讀學會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積累課本上所沒有的課文知識,而第二部才是最為重要的,也是這次教材改革的目的所在。


Luo老師愛上課


大語文背景下如何學好語文呢?總結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語文課上和課下高效的學習方法,僅供參考。

一、課前預習法

預習很重要,你只有課前預習了,才能提前瞭解課文內容。

1、預習之前準備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詞過關。這樣方便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2、、標自然段。

3、 熟讀課文三遍以上。

4、概述課文大致內容,瞭解中心思想。

5、課後題試著做一做,最好不用參考書,這樣能提高閱讀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課後在和老師、同學一起交流、解決。

二、上課聽講法

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學會傾聽的人走到哪裡都會得到別人的讚賞,培養聽力首先從聽課開始。

1、老師講課時,不要東張西望,要集中精神這是培養聽力的第一步。

2、耳朵邊聽要邊記重點,這樣方便回家、考試前的複習(筆記最好記書上)。

3、同學回答問題時,不要插嘴要聽取別人的意見,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學回答得不夠完美,也等同學說完再補充。

三、課後複習法

我個人觀點認為複習沒預習重要,你預習做好了,複習起來就自然跟著容易。

1、複習也要拿筆,第二次看要又有收穫,把第二次的收穫和看法另外寫下來。

2、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時記重點、生字等知識內容。

四、課外閱讀法(文言文和現代文)

閱讀是學習的重點,多閱讀能提高我們自身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1、選書。選一本好書也是一個人的能力,關鍵是能彌補自己的不足的書籍。

2、閱讀時拿一支筆,在讀的過程中把好詞好句畫出來,不一定要背下來,只要瞭解一些句型,恰當的運用到作文中去。

3、摘抄就是把你畫的那些好詞好句摘抄下來,用於作文,專門找一個本子。摘抄和閱讀又不一樣,它要更深一層。摘抄的內容,語言優美是不夠的,有時一些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也能寫下來、記下來。

4、課外積累的多,課內閱讀你自然得心應手。

下邊我把同學們認為最難學習的文言文學習方法給大家交流一下,也希望同學們能堅持一段時間看看學習的質量,一定是有很大幫助的。

一、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註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體會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

3、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

二、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

1、藉助註釋,粗讀課文

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結合註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再連猜帶蒙,對課文內容應該能瞭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通過課內細讀,要能準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鑑賞評價,熟讀課文

這一步主要靠課後同學們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鑑賞、評價能力。




教育感悟與自主學習


語文,囊括萬千,既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亦是“登峰造極,非一時之功”。唯有恆久的堅韌與毅力,方能於“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後,再“驀然回首”,見伊人於“燈火闌珊處”。

平常心不等於麻木

許多老師會說“平常練似高考,高考練當平常”,要求我們日常的周練或月考應嚴格要求自己。

進入高三,面對紛至沓來的考試,我曾一度陷入“麻木”的考試狀態——重複性、機械性的訓練,事後意識到這是對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扼殺,極度危險。對語文而言,每一個題目都是一個微型故事,為自己創設一個整體性的情景模式,感受每一道題目背後所折射的價值,通過這種“有靈魂的刷題”方式,心平氣和地接受每一道題,收穫一個更加寬廣的思想天地。

作文日常積累與能力提升

名言警句的摘抄

摘抄是語文學習的有效方式,首先,在做摘抄時學會分類,如摘錄的名句/段落是關於奮鬥類、報國類或是哲理類等。其次,在分好的大類下繼續分小類,如名言名句與具體化的人物/事件素材。在具體寫作過程中,文學化、哲理化表達可與具體性、生活性語言結合,確保語言的層次更為豐富。

思維的深廣度與邏輯性訓練

語文能力有一定基礎的同學,可加入個性化閱讀內容,建議選擇一本有一定難度與深度的書籍,每週抽出一定時間閱讀,規定閱讀量並梳理章節內容。這是一個既考驗專注度、語言的連貫性,又涉及邏輯思維、思考深度以及整理歸納能力的過程。尤其對任務性文本閱讀以及作文而言,是非常好的訓練方法。

切合社會熱點

可以下載人民日報客戶端等新聞APP,每日定時閱讀新聞和時評以豐富自己對社會熱點的理解。在這些素材當中選取自己比較感興趣且適用面較廣的內容,整理出一段精闢的文字,為作文做準備。

應試技巧

用好正式作答前的五分鐘

用作答前五分鐘的時間通覽試卷,但並非走馬觀花,而是在思考中讓自己進入考試狀態。在通覽的過程中,要注意:一是目的性,明確“考什麼”。比如非連續性文本,看題目,明確考查內容;看問題,明確答題思路。二是整體性,不拘泥於某一題。把所有題目的考查內容以及答題方式先在腦中過一遍,如果考查內容是熟識的,則無需花費過多時間,閉上眼睛,自己思考;反之,在腦海進行一次短暫的Brainstorm,若仍無思路,也無需擔憂,放下顧慮,準備開始從第1題作答。

專注度與靈活度的調整

所有題目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正常情況下,對於任何一道題目,我們都應該專注於這道題目本身,從問題本身入手,字斟句酌、加強思考並迅速作答。但若實在沒有思路,也一定不要留白。還可嘗試思考通性通法——這道題目的問法、題目類型,一定與你曾接觸到的有所聯繫,把你能想到的點寫在試卷上。後期如果要修改,千萬不要急躁地刪去先前的答案,因為第一反應非常重要。


高考知多少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知識內涵豐富,深邃。學習語文,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是因人而已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方法。但無論學習方法如何相異,有一點則是相通的,那就是學習語文的興趣,只不過有的人學習語文的興趣濃厚,有的人則興趣不大。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好語文學科的前題,是提高語文知識能力的基礎。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是缺乏推動力的。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良好開端,做事有了良好的開端,便等於事情成功了一半,這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好語文也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的習慣——學生學習語文,做好課前預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對於學生來說,即是一種心裡準備的過程,又是新知識的儲備過程。對於課程的預習,學生可以這樣進行:認真閱讀教材,瞭解本課知識,瞭解本課重點難點,做好有側重點的聽課準備工作。

細心觀察的習慣:我們總是在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善於觀察,才會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感情更加豐富。

勤於動筆的習慣:在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過程中,無論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閱讀的時候,讓學生準備一支筆和一個本子,邊度邊記,把自己感興趣的標出來,也可以把一些優美的詞句畫出來,這就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性,學生可有重點地記憶。隨後,學生可以對自己閱讀的文章進行批註,一開始可以只寫一些簡單的詞語,比如“好極了”“精彩”等詞語,然後逐漸標註一句完整的話,再然後可以鍛鍊他們試著用幾句話來表示自己的讀後感。

敢於質疑的習慣:學生獲得知識的動力就是對於位置事物的好奇心理。因此,要取得語文學習的進步,首先就要讓學生意識到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告訴學生對於不明白的問題,一定要大膽提出來,不能放人這些問題不管不問。老師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適時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對於問題的提出者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

背誦的好習慣: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多讀書是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力最好的黃金時期,多讀,多背是青少年的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我並不是單純提倡地死記硬背。

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沒有老師的幫助,學生也可以通過查找工具書來解決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

複習整理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要具有複習整理的能力。這樣做是有很多好處的:第一,複習和整理能夠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因為舊知識是學好新知識的基礎。第二,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知識可以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知識網,使語文知識融會貫通。學生在每天做完作業後,可把每天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及時的總結和回顧,等到每週末,再將這些知識梳理一遍,並用表格或其他形式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能夠讓學生更加快速準確地把握知識點了。


悅享生活的小劉


語文是個大課題,包羅萬象,課內語文學習也是學無定法,先談談自己的一些經驗:

第一 課前準備。語文教學,以文本為抓手的。一般在上課之前,最好把文章讀個三遍,瞭解文章作者 出處 背景 ,瀏覽文章大致寫了什麼,有哪些詞語句子用的好,文章思路基本清楚之後,無需花太多時間,留有的問題等老師課堂解決。

第二、聽課時注意聽老師講課,帶著自己的思考 與老師,與課文交流,老師提問時,自己應主動舉手積極發言,如果其他同學發言,帶著自己的思考,細聽同學的觀點,這樣不僅學的知識,還能夠做到集思廣益,擴大自己的內涵和知識面。

第三、學會簡潔而有重點的做課堂筆記,做旁批,切記面面俱到,影響聽課效果。

第四、對於課文中有關思想,人文精神等,如果有自己的思考,與老師同學不一致時,除了討論問題時可以隨意發表,其他情況請學會尊重他人,不可隨意打亂課堂秩序與老師的計劃,留待課後與同學老師交流。





悉心傾聽


課內語文學習也是建立在課外語文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因為語文真正來源於對生活的積累。總之要想將語文學好,尤其是課內語文學好,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課內語文的構成,課內語文分為幾個部分,我們首先要了解清楚,首先是基礎部分,就是我們所謂的字詞句,那麼這一塊主要是依靠我們的識記能力,其二就是閱讀訓練,這一部分依靠的是我們的理解能力,其三是口語交際,這需要依靠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是我們的作文,這需要依靠的是我們對待語文的綜合能力。

我們首先來介紹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方法,語文基礎知識是我們學習課內語文的一個重點,但這沒有特別的學習方法,需要靠我們平時在看書之時多去積累字詞,每天都在做量的積累,時間到達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在字詞方面還要尤為注意的是要重視易錯字,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讓我們規範寫字,規範用字,不能出錯。其次我們在閱讀理解方面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做一個課外閱讀量的提升,採取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相結合的一種方式,再之,還要採取與之對應的閱讀技巧,這樣才能使孩子在閱讀這部分有顯著地提高。接著是口語交際這部分,這部分的內容我們不唯分數論,但要想將這部分的內容學好,我們還得從生活層面上取經,比如說從小就鍛鍊孩子,和孩子多說話,多鼓勵孩子在公眾場合發言,多讓孩子體驗生活,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我們縱觀學校里語文的一個學習,在口語交際這部分的所有題,是絕對的生活場景化,因此要想將語文成績提高,孩子絕對不能完全和生活脫離。最後我們談的是作文,課內語文無論再怎樣變化,也是離不開作文的,作文要想寫好,除了老師教授的寫作方法之外,我們的素材除了從書上積累的好詞好句之外,還有一大部分也是從我們的生活中來,需要我們平時善於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把這些所感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就是一篇好的作文了。

所謂語文的學習,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學習語文,都是需要一顆識記的心和一隻會記的筆,只有二者為之,關於語文的學習,無論是哪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飛速的發展。



莫念浪子


抓“根”和“本”!

課內語文有一個“課本”,什麼是“本”?一棵樹的樹幹的部分!薄薄的課本,教師家長學生都要重視和研究它的重要性,它內在的本質規律的東西,它在孩子“聽說讀寫”“字詞句段篇”方面需要訓練我們的孩子達到的階段性的目標和標準是什麼……

有些家長甚至年輕老師覺得課本內容少,就把目光投向課外書和大量佈置作業,恰恰是本末倒置,對課本鑽研不夠!

另外,課本絕不是隻有知識!

尤其是小學課內語文,孩子的語文好不好,是要從知識、技能、能力多個維度去訓練以及評判的。而課內語文,一本課本足夠培養好孩子的語文素質。在此基礎上家長再考慮課外學習課外書去拓寬。

如果把孩子比做一棵樹,課內語文老師管“根”和“本”,課外語文家長們管“樹冠”更大,這樣配合,長成一棵“根深而葉茂”的參天大樹。



輕鬆國文校長劉青松


過去課內語文更多傾向知識點教學,比如讀音、字詞拼寫、近義詞、病句、詩詞及鑑賞、文體常識等等,現在應試指揮棒向閱讀和寫作傾斜。所以課內語文教學自然會從知識導向轉為能力導向。不過,說起來容易,能力導向難以系統組織,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同時儘可能把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比如閱讀內容的指導、語言積累、細節理解等,比如寫作素材積累、各個環節及各種文體的訓練,比如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等等。重視過程,落腳到能力。


君子蘭教育


語文學習首先是基礎,拼音,字,詞,句,都需要了解,理解和記憶。在此基礎上就是加大閱讀,大量的閱讀,提升語感,又能回饋語文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