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穷兵黩武还是民族英雄?

珠峰玉鹤


其实穷兵黩武和民族英雄并不矛盾。

历史其实有很多逻辑线条去观察。

比如历史的宏观和微观,民族的个人和集体,生活的当下温饱和长远存续。

一、平民历史逻辑:

从当时民众的生活角度去看,汉武帝肯定是穷兵黩武,在国民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不断的去发动战争,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民众的国家概念和民族自尊不像现在,国家是汉武帝的,荣辱是士大夫和贵族阶层的,不是我们劳苦大众的,所以爱咋地咋地,只要我们能吃饱就行。

铁打的百姓,流水的王朝!

就像清朝后期,不断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上至官僚,下至百姓,都没有啥大的反应,因为江山是大清朝爱新觉罗的,所以即使民众抱怨,也是抱怨李鸿章之流卖国,却不去骂慈禧,毕竟江山是人家的,人家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慈禧也是这么想的,打不过,割点地给他,赔点钱给他,反正都是我家的东西。

即使当时民间大众,反抗洋人的动静也很大,甚至义和团对洋人一阵猛杀,更多的还是因为洋人在大清的嚣张跋扈,以及他们对洋人的恐惧和不安,而不是仅仅出自于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和自觉。

但是清朝灭亡后,封建社会结束。

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家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而是全国人民的,国民意识有了,并且在五四运动时达到一个小高潮。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谁要跟日本妥协,谁就不给自己留后路,势必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

蒋介石打的再困难,也是不敢和日本妥协的,汪精卫反而走老路,被永久定在历史耻辱柱上。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换来的国家疆土和民族自尊,更多的还是朝廷与贵族的事情,民间反而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更是不会认为汉武帝是民族英雄。

等到汉武帝快死的时候,看看黎民百姓的贫瘠生活,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下了罪己诏,就是检讨书。那个时候,皇帝向天下子民做检讨,实属罕见,也侧面彰显了汉武帝作为千古一帝的不凡。

二、民族历史逻辑

以上是从当时的角度来论述的平民历史逻辑。下面我们从大历史的民族历史逻辑再来看看。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真正施行的还是法家的一套,所谓外儒内法,通过国家改革,积蓄国力,为外战提供军费。

穷兵黩武的另一面就是国家的大一统和民族的强存续,国家地盘的扩展,汉文化的传播,河西走廊的打通,西域经济和文化的往来。

这些从大历史的发展角度和大一统的民族存续角度来看,真是振奋人心、意义非凡。

所以,这么看来,汉武帝又真的当得起民族英雄!

以上分析就是历史的宏观和微观,民族的个人和集体,生活的当下温饱和长远存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也是历史的趣味!








麦小野


汉武帝统治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高峰 ,穷兵黩武是指随意使用武力,不断的发动侵略战争,汉武帝发动的对外战争,早期是为捍卫大汉的领土主权,但是到了汉武帝统治晚期,一些行为的确是属于穷兵黩武。

汉武帝刘彻

民族英雄是指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民族尊严,在抵抗侵略战争中献出生命,或是做出巨大贡献的仁人志士,汉武帝率领大汉子民抵抗匈奴入侵,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当然是民族英雄。

汉武帝领导下,大汉驱逐匈奴,确保国家安全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对中原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果只是抢个钱倒还好,但是匈奴时常攻城屠邑,北方边疆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大军迎战匈奴,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最后刘邦贿赂了冒顿单于的老婆才逃了出来。

汉高祖刘邦

刘邦意识到此时的大汉难以用武力来和匈奴一决高下,于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汉朝都是通过和亲的方式来解决匈奴边患问题,这之后大汉经过了几任皇帝的治理,特别是在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后,国力逐渐强盛。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随着他对大汉的统治逐渐稳固后,对匈奴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汉武帝完善了军事制度,加强了对骑兵的训练。公元前129年,匈奴再度南下,汉武帝命卫青,李广率军反击,在这之后的十年里,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多次远征匈奴,匈奴累计有十五万人被汉军歼灭,也就此走向了衰落,汉朝影响力更是深入西域诸国。

驱逐匈奴后,汉武帝开疆扩土,大汉威震四方

远征匈奴是因为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汉武帝远征匈奴后,开始扩张大汉的土地,公元前112年,汉军灭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军灭闽越国,汉武帝想要开拓西南的疆域,且兰国,邛都国因不愿帮助汉军被灭国。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下令征讨劳浸,靡莫,旁边的古滇国也很紧张,集结了一万部队防备着,汉军将劳浸,靡莫灭了后,顺道来到古滇国,古滇国国王率群臣投降,西南最大的国家夜郎国也向大汉投降,后来夜郎国和周边小国发生冲突,不愿接受大汉调停,国王被汉朝大臣杀死,夜郎国也被灭了。

汉初大汉周边的国家

在西北朝鲜,当时燕国人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卫氏朝鲜,屡次向大汉挑衅,汉武帝派遣使者涉何去警告朝鲜国王右渠王,右渠王不听劝告,涉何一怒之下将朝鲜裨王长杀了,涉何也被右渠王杀了,汉武帝知道消息后,下令讨伐朝鲜,卫氏朝鲜亡国,汉朝再这里设置了四个郡,而在西域的楼兰国、大宛国、郁成国等国,都在汉武帝时期被汉军揍过,其中很多国家直接,间接的被大汉灭了,最惨的轮台国被汉军灭国屠城。

周边国家畏惧大汉国威,纷纷向大汉臣服,从汉武帝晚期的这些举措来看,的确是属于穷兵黩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建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中华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

汉武帝开疆扩土后的大汉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也许从当时的民生情况来看,汉武帝可能算得上是穷兵黩武,这从他晚年下《轮台诏》 中的叙述可见一斑,这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下的第一份“罪己诏”,可是如果能够重来一次的话,我觉得汉武帝刘彻可能还会北击匈奴。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匈奴民族也是处于上升期,用赵匡胤的话来说就是“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酣睡”!

做为大汉帝国都城的长安,虽然处于关中平原之上,号称有四塞之险易守难攻,其实那是相对于秦朝时的东方六国而已,对于来自西北民族的铁骑,长安城的防御条件并不出色,“烽火戏诸侯”的发生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无论周幽王如何昏庸,镐京城毕竟是西周王朝的国都,竟然被犬戎攻入城中杀死天子,简直是无法想象,所以汉武帝雄才大略看到了事情的本质,那就是守长安必守甘陇,守甘陇必守西域。

当时的西域全是些占据一城之地的蕞尔小国,号称西域三十六国,大都是匈奴人的附庸,而且极西之地还有汉武帝非常想要的汗血宝马。

当时汉朝经过了文景二帝时期的休养生息,国库充盈且人口众多,而刘彻的性格岂是将问题留给儿孙之人?所以他选择了北击匈奴。

所以虽然到了汉武帝晚年时期,民生疲惫,但是匈奴也元气大伤,尤其是天才将领霍去病,简直是为征服匈奴而生的,“封狼居胥”更是成为武将战功中的丰碑。

之所以有卫青、霍去病这样战功彪炳史册的将领,还是得益于汉武帝的运筹帷幄,因为汉朝时的军制与后世不同,将领直接对皇帝负责,而到了隋朝以后文官通过兵部干预战争,皇帝的某些权利被缩小。

从长远的历史时空来看,汉武帝出兵匈奴的作法是完全正确的,也就是匈奴人的一支,被东汉王朝的军队驱逐西迁,最后来到东欧平原上建立匈奴帝国,其中的国王阿提拉,打得欧洲人哭爹喊娘,被称为“上帝之鞭”!

如果这样彪悍的民族任其在华夏北方发展,后果不堪设想,那到了东汉末年甚至就不止是五胡乱华神州陆沉的灾难了,甚至有亡国灭种之险!所以汉武帝绝对是汉民族的大英雄!


飞凡看历史


对于汉武帝刘彻而言,他谥号里的那个“武”字,就是他一生的最好写照——北击匈奴,东平东夷,南征百越……他这辈子就没少打过仗。这其中最为后人颂扬的,大约就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对匈奴发动进攻,最终把匈奴彻底给打消停了。

但是,刘彻在对匈奴的问题上是否用力过猛,却实在值得好好商榷一番。因为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汉武帝死后,匈奴依然在漠北和西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直到汉元帝时嫁了个王昭君过去才算彻底消停;东汉建立初期,匈奴又在北方为患,逼得大将军窦宪再次出击,打到燕然勒铭才回去;而在西晋初年,匈奴人又在代地诈了一次尸,其领袖刘渊称帝,国号居然还是“汉”!

换言之——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奋四世之余烈(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与匈奴死磕的结果,是既没有把匈奴彻底搞掂,还导致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直到刘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乱起兵造反被镇压以后,刘彻才幡然悔悟,颁布《轮台罪己诏》。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刘彻穷兵黩武是没啥大毛病的——发兵进攻匈奴确实有其必要性,但是是否有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必要,接连和匈奴死磕?在匈奴已经逐渐势弱的情况下,还屡次出击,真的取得了想要取得的结果了吗?

更不用说因为李夫人受宠才被授予军权的李广利了,此子既没有军事才能,也无政治水准,刘彻却像当代某些造星工厂一样强推这位流量小生。最后的结果就是李广利全军覆没,自己也仓皇逃往匈奴(真是够讽刺)。

这么说起来,刘彻那因为南征北战所带来的光辉形象,似乎也不那么高大了。



青言论史


大家好我是小陌,对于汉武帝是穷兵黩武还是民族英雄问题来说:

正面来看,汉武帝刘彻确实为大汉王朝做了挺多有利的事情。说是民族英雄不合适,文功武治还是可以的。

反面来讲,汉武帝刘彻确实经常发生战争,大量消耗民生,晚年的时候更是使得民众怨天道地。还最终颁发“轮台罪己诏”向天下承认自己的过错。说是穷兵黩武也是不为过。没办法功过相抵,这样的过错,既然做下了,哪能轻易就能抹去呢。

汉武帝的功绩

(经济上)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私铸、盗铸问题)。稳定了金融,又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使国家独占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

重农抑商对汉朝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

(文化、思想上)

文化上重视教育,创建太学、乡学,培养人才,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独尊儒术的同时,还取百家之长,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就此确立。一直伴随到封建帝制覆灭。

(军事上)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远征大宛,降服西域,吞并朝鲜,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拓展了中国版图,军事上打败了凶悍的游牧民族匈奴,使得那个时期的各个国家不敢对视大汉王朝,也使得中国的版图和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扩大。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东段之后,西域诸国的归属也是在那个时期最早实现的,直到现在新疆依然是我国的版图。

汉王朝对西域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值得重视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变化,汉王朝才开始真正地面对世界。“张骞通西域”,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

武帝的经常征战使得中国人口大量死亡。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武帝初年人口5000多万,末年只有2500万左右。最后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动乱频频。

汉武帝北伐时期消耗了大量钱财,汉高祖、吕后、文帝、景帝几代人积攒的钱财全部挥之一空,而且为了敛财,汉武帝还搞出了许多手段,比如:卖官鬻爵、算缗告缗等。庞大的战争开支通过这些手段转移到百姓身上,最终导致百姓连盐都吃不起。

汉武帝死后汉宣帝决定给他庙号,但是大臣指责汉武帝,说汉武帝虽然开疆拓土但是竭尽民力,天下流民几百万,赤地千里人相食。虽然后世都在歌颂汉武帝北伐的功劳,却只口不提百姓们节衣缩食支持北伐,这是对百姓的不公平。

我们看隋二世杨广三次东征高丽的时候,前两次还好,第三次开始造成了百姓的压力过大,民众的不支持,最终导致民众起义。隋朝最终隋朝被覆灭。假如汉武帝北伐匈奴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汉朝的结局会是如何呢。

虽然汉武帝确实为汉朝做了很多贡献,对后世也有影响。但我们可想过当时的百姓的苦难。对于百姓的遭遇,我们没有体会,也没法体会。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最种导致汉武帝颁发了“轮台罪己诏”向天下承认过错,假如没有了罪己诏发生,又是何等局面呢。


历史紫陌阁


对当时是穷兵黩武,对后世是民族英雄。

从当时的民生情况来看,汉武帝可能算得上是穷兵黩武,这从他晚年下《轮台诏》 中的叙述可见一斑,这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下的第一份“罪己诏”。

汉武帝也是民族英雄,他确立了汉族族群的名字,他给了汉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

自从他即位以来,广开言路,任用贤人,用人不拘一格,敢于提拔有能力而身份卑微的人才。在匈奴威胁到汉族的发展时,先后任用武将卫青和霍去病,开拓领土,大大地削弱匈奴的力量,解除了匈奴人对汉族的威胁。

在国内可能再次出现诸侯叛乱时,大胆任用主父偃,颁布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叛乱问题,解决了内忧,保证了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得以成功。

在外交上,任命张骞出使西域,使文化得以交流,使中华文化远播海外,文明之路-丝绸之路得以开启。

在他在位期间,共发动大小战争二十多次,几十年的征战,五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的壮丁几乎都要被征兵,有时青壮年的妇女也要去戍守边疆。由于汉武帝的四处征战,致使他统治期间“户口减半”,并且在他活着的时候,已经四处起义,大者数千人,小者数百人。

由于汉武帝的常年征战,使得“文景之治”积累的雄厚物力财力消耗殆尽,汉王朝陷入破产的边缘。汉武帝在晚年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罪过,对自己的政策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开始减少边事、减轻徭赋、重视农业,使得社会逐步安定,秩序逐渐恢复,使大汉王朝又回到了与民生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



当代曹植


穷兵黩武


白露为霜65799235


汉族,你自己想


后山人众人


毛主席的沁园春中已经把秦皇汉武并列。汉武帝刘彻在位53年,是一位伟大的民族领袖。

政治上

在位期间为了中央集权听从主父偃意见,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实力,使得汉朝一直存在的诸侯强大导致不听中央的政令问题,得以解决。

军事上

任用卫青、霍去病……等人,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军功一直都是后来名将所追求的,一个就是由霍去病捣毁了匈奴圣地封狼居胥,定一个便是勒石燕然。霍去病更是写下那后事所传唱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千古名句。一举击败了北方匈奴,匈奴人更是在他们诗歌中写出(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一改中原王朝对于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让我们汉家儿郎一扫阴霾,给了我们这个民族空前的骄傲。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以后大汉王朝的强势更不会有了定远侯班超那句霸气外漏的话(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汉武帝虽然在位期间虽然军事上行动颇多,使老百姓赋税加重自己也曾下过罪己诏,但是他的确做到了让边境的百姓不受到匈奴随意屠杀,他自己把儿孙的仗都打完了,留给儿孙们是一个清净的世界,不受外部侵略的世界。他燃烧自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最爱的子民。我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几世浮沉几飘零


汉武帝的伟业有历史必然性。

高惠,及吕后时期,发展农业,和亲匈奴,边境稳定,犯罪率极低,国力开始恢复。

文景中兴,汉的国力到了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

以上是客观原因。

汉武帝不仅有雄心壮志,还具备文韬武略!在汉武一朝,文臣武将是前所未有的熠熠生辉,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不仅对外打击匈奴,对内还设内朝,削弱相权,行推恩令,削弱藩邦,在施政手段上外儒内法,十分有手段,以上种种都是汉武帝身为帝王,无比光辉灿烂的功绩。

以上是主观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否定和毁熸他的正面性。

汉武追求长生,才会中了江充这等小人的蛊惑与太子兵戎相见,身为帝王,他的所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更不是最残忍的一个,但是他晚年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下"罪己诏"确实前无古人,还建思子台,升迁在危难之时帮助过唳太子的人。

多疑是一个帝王必备的素质,这点,汉武帝甚至比不上他的曾祖父刘邦。

刘邦杀韩信,卢绾,樊哙,连萧何都多番猜忌试探。

巩固帝王业,其实那是必须的。

荒淫的话更是谈不上了,刘邦好色,可从来没人说过汉武帝好色。他在死之前嘱咐霍光,将来让昭帝追封早逝的李夫人"孝武皇后"而他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

总的来说,汉武帝是正面的,用毛泽东的诗说就是"昔秦皇汉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