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戛尔尼访华到鸦片战争,浅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败的隐患

盛世中的人都是幸运儿。所谓盛世,就是内无贪腐,外无强辱,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乾隆盛世是仅有的三次大规模盛世之一,是继汉文景之治、唐贞观开元盛世之后的最大盛世。

提起乾隆皇帝,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盛世明君。在清王朝的诸多皇帝中,他是最长寿、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许多作家和编剧最喜欢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在他们笔下,一个盛世的繁荣昌盛跃然而出。

从马戛尔尼访华到鸦片战争,浅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败的隐患


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中国的疆土之广,人口之多,政治之稳定,经济之繁荣,无不处于领先地位。据相关统计,乾隆时期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超越了如今的美国。

这样一个盛世,却在随后的短短几十年一落千仗,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隐患的种子?

01


那时的中国自认是万国朝拜的“天朝上国”,来中国朝贡的各个国家被称为“属国”。“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与乾隆的盲目自信在英国第一次访华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乾隆五十七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为了通商贸易访华,乾隆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下面的大臣甚至为了避免皇帝震怒,把英使启程前写的一封表达两国平等互利的信,用以下对上的语气,把贸易邦交翻译成外夷对天朝的恭顺,“礼品”翻译成“贡品”,“增进友谊”解读成“慕顺之心”。如此,一封两国地位平等、正常邦交的外交信函,被润色成了一份蛮夷小邦仰慕大清天朝、前来朝贡祝寿的贺表。乾隆看后,自是龙颜大悦。

从马戛尔尼访华到鸦片战争,浅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败的隐患


乾隆与整个清政府并不清楚英国的真实情况,甚至在大清统计文书上都没有关于英国的记载,对外贸发展也是毫不关心。实际上,很早以前,英国就从中国采购大量茶叶和瓷器等物品,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急于开拓市场,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连年逆差的困境。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英国人虽然与中国贸易往来多年,但当时只能在广州“十三行”通商,且被设置了重重阻碍,忍受了诸多苛刻的法令。英国商人曾经要求中国政府多开一些贸易口岸,取消不平等的制度,但都被皇帝驳回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英国使团第一次访华。

02


欧洲在工业革命的前期,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在那之前,欧洲人确实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以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可谓蒸蒸日上。那时,中国的工业还停留在中世纪时期,与英国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马戛尔尼访华到鸦片战争,浅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败的隐患


英国派出第一个使团到达中国后,他们发现中国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遍地黄金,人人富贵。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超过了他们见过的所有国家。巨大的落差颠覆了他们以往的印象,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发现中国人不但生活上贫困落后,精神上更是没有丝毫的主权意识,普通百姓可以被当官的任意踩在脚下。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即使尊贵如国王也不能将其他人置于脚下。国王如果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百姓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只要有理,百姓常常会胜诉,国王则必须执行法院的裁决。

而中国的皇帝完全是一言堂,皇帝是天子,天子的话是圣旨,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反驳的,敢不遵守圣旨,那是杀头的大罪。老百姓如果有冤屈,也常常是状告无门。所谓官官相护,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想告官,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那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老百姓即使有冤屈,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民告官即使胜诉了,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因为封建王朝的皇帝不想助长这种民告官的行为,不想让百姓有太多自主的思想,害怕因此动摇封建皇权的稳定。

早在16世纪初,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随后,欧洲一些国家相继来到中国南面的海域,各个国家不再闭关自守,全球化进程从此开始。但此时人类进步的脚步,还是比较迟缓的。直到乾隆所处的18世纪,工业革命飞速发展,一些国家开始跑步前进。

戴逸先生在他的《论乾隆》文中说:“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

18世纪,欧洲政治文明也在火速前进。乾隆在位的60年间,一些国家相继提出与主权、独立相关的言论及行动,完善了律法,用法律来制约统治者,争取到最大的民主权利。

而同一时期,乾隆皇帝却对世界这种大局势没有丝毫的敏感。他视民主为洪水猛兽,抵制一切来自民间的活力和自主精神。他在位期间,完成了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专制的牢笼里。

03


英国人第一次访华时做足了准备,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和最新的发明,并自信地以为这些东西会让中国皇帝对英国刮目相看,从而开辟中英贸易的康庄大道。

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是,寻求平等、自由、全面开放的贸易方式。两国可以互通有无,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而中国统治者根本无法理解,在他们眼里,统治者的地位和天朝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对于外来的利益是不屑一顾的。

自古以来,商人在各行业中处于最末端,外国人在清政府眼里更是人类之末,与之交往过多有失大国的体面。另外,中国实行的是专制统治,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性,统治者喜欢关起门来过日子,不希望受到任何外来的打扰。

英国人铩羽而归,从此明白不可能通过和平方式打开中国的大门。那些先进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做为“贡品”留给了中国。然而,乾隆对这些“贡品”没有丝毫兴趣,将它们全部“束之高阁”。

乾隆并不知道,他错过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更没有想到半个多世纪后,英法联军正是用“贡品”中的火炮,轰开了北京城的大门。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英国人在抢劫圆明园时,意外地发现了当初访华时的“贡品”,包括当时最先进的榴弹炮和手枪。这些“贡品”在仓库里放置了几十年后,又重新回到了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很纳闷儿,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放着这些先进的大炮不用,却用那些笨重过时的武器作战。


如果乾隆能在英国第一次访华时看清全球的局势,重视英国带来的最新的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抓住这次时机,加强对外交流,兴许中国有可能迅速赶上世界水平。毕竟中国当时做为全球的中央大国,对外贸易都是大量出超,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而从英国第一次访华到鸦片战争,还有几十年的时间。

从马戛尔尼访华到鸦片战争,浅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败的隐患


可惜,当时中国的封建文化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没有抓住这次与英国人平等交往的机会。清政府完全没有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没有认识到几十年之后将要面临的灾难。

话说英国人访华失败后,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这个在英国本土禁止销售的毒品大量进入中国。同时,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声音开始在欧洲响起。他们认为,不用武力是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的,以礼相待对中国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

清政府的妄自尊大和封建专制导致了之后的鸦片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英国人在第一次访华以礼相交时没能得到的东西,在几十年后通过武力一条不少地得到了。

04


乾隆时代的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灾难性的影响。 它虽然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但也塑造了一个空前专制的“盛世”,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上的懦弱和僵化。民众没有丝毫自主的权利,他们的隐忍、听话,他们僵化的头脑,无法挺直的腰板,都为盛世之后逐渐走向衰败埋下了隐患。

清朝前期经济比较发达,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王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无须与外邦互通有无,甚至害怕外国人进入中国民间会滋生事端,防碍统治的稳定。因此,清王朝釆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将自己与世隔绝,不理会世界局势的变化。

清政府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始终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肯醒来。他们自认是文明之邦,其它国家都是野蛮民族,想要到中国来学习先进文化。他们把西方人的正常外交,当成是对中国的臣服。他们的固步自封和盲目自大造成了中国的衰败,从嘉庆皇帝开始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落后挨打的境地。

正如马戛尔尼所说:“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作者简介:茉莉夭夭,推荐优质好书,分享个人成长,传播健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