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高華和華鑫證券外資控股獲批 證券業外資開放進程提速

本報記者 王力凝 北京報道

3月27日,證監會公佈的行政許可顯示,核准高盛集團成為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高盛高華”)的控股股東,核准摩根士丹利成為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摩根華鑫”)的控股股東。

2018年以來,中國已經有5家券商實現了外資控股,除了高盛高華、摩根華鑫外,另外3家分別是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現在,還有大和證券、星展證券、澳海證券、百富證券、方圓證券等十幾家合資券商的設立申請正在排隊待批。不久前,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已經在上海開業。

2020年4月1日起,中國將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表示,一系列外資獨資的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等開放項目已經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過程中。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獨資、控股、合資的券商進入中國,國內證券行業正迎來全新變局。

高盛籌謀16年終獲控股權

證監會公佈核准高盛高華的出資情況顯示,高盛高華註冊資本為10.939億元。其中高盛集團出資額為5.579億元,持股比例為51%;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高華證券”)出資額為5.36億元,持股比例為49%。

3月30日,《中國經營報》記者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後發現,工商資料顯示的股東結構中,高華證券仍持有高盛高華67%的股權,而高盛集團的持股為33%。這也意味著,高盛高華證券的工商資料也將在隨後完成變更登記。

兜兜轉轉16年,高盛集團終於拿到了高盛高華的控股權。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打造第一家國際投行中金公司時,中方曾計劃選擇的外資方曾經並不是摩根士丹利,而是高盛集團。然而,傾向於獨資的高盛集團最終未能參與中金公司的設立。

覬覦中國市場多年後,高盛集團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曲線進入中國。

2003年10月,中金公司原副總裁方風雷等6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厚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2004年9月,這3家公司和聯想控股以各佔25%的股權,成立了註冊資本10.72億元人民幣的高華證券。而方風雷等6人對於高華證券8.04億元的出資款,則來自高盛集團的國際商業貸款。

2004年11月,高華證券和高盛集團亞洲分公司合資設立了一家外資參股的證券公司,就是今天的高盛高華,主要業務為投資銀行相關的承銷股票、債券與可轉債等各類證券的服務,同時提供財務顧問等服務。

高盛高華的設立,這一連環佈局堪稱巧妙,不僅繞開了當時監管對於合資金融機構“外方持股上限33%”的規定,並且已經在事實上控制了高盛高華。據稱,當時組建高盛高華的項目負責人,正是被稱為“華爾街權力之王”的高盛集團前董事長亨利·保爾森。

在當時高盛高華成立之時,亨利·保爾森稱:“多年來,中國對高盛一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這傢俱有里程碑意義的合資公司的成立,高盛將在中國掀開激動人心的新篇章。我們期待與中國的合作伙伴共建中國領先的投資銀行。”

從高盛高華的發展歷程上看,2005年11月其獲得保薦人資格。

2018年4月28日,證監會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明確了合資券商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

2019年8月19日,高盛集團向中國證監會提交申請,計劃對高盛高華持股比例提高至51%。如今,高盛集團終於在事實和名義上,徹底取得了對高盛高華的控股權。

外資券商湧入加劇“鯰魚效應”

實際上高盛高華獲得外資控股,只是中國合資券商變局的一個小小縮影。

2019年8月,摩根士丹利計劃以3.762億元受讓摩根華鑫2%股權。股權完成之後,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比例為51%,華信證券的持股比例下降為49%。

現在摩根士丹利控股摩根華鑫,也獲得了證監會的核準。

此前,已經有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3家證券公司實現了外資控股。

不僅如此,現在還有大和證券、星展證券、澳海證券、百富證券、方圓證券等十幾家合資券商的設立申請正在排隊等待證監會的審批。

外資券商大舉進入中國,證券行業是否“狼來了”?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外資券商的開放對中國證券行業將產生“鯰魚效應”,即加速行業格局的重構,激活企業積極參與競爭,短期來看影響並不大。

一個原因在於,現在外資券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並不大。

以高盛高華為例,其尚未公佈2019年的財務報告,根據此前2018年的年報,公司有103名員工,其中投資銀行業務員工78人,佔比75.7%,當年的營業收入為4.56億元,淨利潤為6870萬元。

本報記者通過對2018年中國98家證券公司的經營業績情況進行對比,高盛高華的營業收入僅略高於排在83名的大通證券,淨利潤略高於排在64名的財達證券。

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發的《證券公司2019年度經營情況分析》中提到,2019年,外資參股控股券商的收入、淨利潤增速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依然較低。

相關數據顯示,13家外資券商2019年度營業收入230.2億元,同比增長27.98%(行業增速35.37%);淨利潤55.85億元,同比增長61.32%(行業增速84.77%)。外資券商2019年的淨利率為23.62%,比2018年提升4.38個百分點,但仍遠低於非外資證券公司34.87%的水平;淨資產收益率平均為4.59%,也低於非外資券商6.4%的水平。

王驥躍認為,由於境內外的投行業務存在較大差異,雖然外資券商會聘請中國投行人員來做,但整體上並未形成規模;其次在投行業務越發同質化的情況下,境外券商的優勢難以體現,投行業務需要和企業進行深度的交流合作,外資券商要取得企業的認可仍需要時間。

在王驥躍看來,在境內券商已經深度耕耘中國市場的情況下,現在證券行業對外開放,亦很難一下就衝擊當前證券企業的市場份額。另外,外資券商其競爭力的體現也需要時間,但是外資券商在跨境金融服務等方面具有優勢,也有著先進的理念和豐富的產品業務,將必然加劇證券行業的競爭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