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恶心很自私还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江铁铮


人无知就无知在这里,他什么好坏事都敢做,什么诡计也敢做,就是不知道自己好坏,还认为自己是大家喜欢的人,自己做过错事他也不知道是错事在那里做,还认为是个好的决策在使出,是为大家好的。到底是好的决策还是约束的决策他自己是知道的,只不过打着晃的帽子在掩盖自己所做一切不是人做出来的事了。但生存的人一过就知道他所想做的用心了,这种人的出现也是个自私的人,什么本事也没有,好坏事都敢做,做事就牵连到大家的事去做,看人还有什么本事在过自己安稳的日子么,其实这种人的出现也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在出现,处处事陷害到大家来是个好人好心人的出现吗?他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做出来的事有什么后果他心里是知道的,但活着的人也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了,只大家没有捅破真话在问质就是。


闽藉写作


几年前遇到过一位老先生,平常看起来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但是当和他深入接触后,发现他每天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人都说我好!”同时,脸上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而他每天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事后诸葛亮”。每次遇到事情不开口、不解决,等到人家出主意把事情做的差不多了,他又跳出来点评一番,“你这个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并且,这位老先生有一个奇葩行为,单独和你相处时,和你很好的样子,一旦离开你的眼皮,满嘴是你的坏话。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恶心、很自私,还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人的心理防御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分别对应人的原始本能、调节功能和道德意识。

当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其内心活动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即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人格结构中属于自我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突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它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主要针对的是能引起个体焦虑、紧张的性本能和攻击性。

由于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同时,每个个体防御机制运作水平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防御机制对人有利有弊。其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个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暂时的缓解或减轻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迅速投入到正常生活中去,有的甚至可以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突破困境,战胜困难,赢得人生的新转折。其消极意义在于,使个体因为短暂的压力缓解而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退化、恐惧、陷入恶性循环。

换而言之,防御机制运用得当,会保护我们的身心健康;运用不当,会导致我们心理成长停滞不前,成为“巨婴”。

防御机制分类

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下百种,常见的、较为人所熟知的,大约有16种,心理学上将概括分为五大类。

1.逃避机制:以逃避性、消极性的方法来减轻个体在挫折或冲突中感受到的痛苦。常见的有:压抑、否认、退行、潜抑等。

压抑,即,将不能接受的痛苦经验和威胁性冲动,由意识排除到潜意识,属于一种动机性遗忘。比如,选择性失忆。

否认,即,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和情感来逃避痛苦或不愉快。比如,拒绝承认自己的错。

退行,即,遭遇挫折时,表现出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幼稚行为。

潜抑,即,把个体意识中对立的、不能接受的想法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的压制到潜意识中,以至于当事人不能觉察,以避免痛苦。比如,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事件,不小心弄坏了随身心爱的物品,但由于急于完成任务或达到目的地,忽视了物品的损坏。

2.自骗机制:简单的说,就是自欺欺人。常见的有:反向、合理化、隔离、仪式抵消、分裂、理想化等。

分裂,即,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时常会出现矛盾与不协调。比如,面对大众和蔼可亲,面对亲人十分苛刻。

隔离,即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层面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比如,对人死了的日常描述。

理想化,即,对当事人或物作出了过高的评价。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仪式抵消,即,采用一种象征的行为来抵消心中的不愉快或内疚。比如,打碎东西说“岁岁平安”,吃剩下说“年年有余”,没时间陪伴家人于是用物质来弥补。

反向,即,个体的想法或动机为自己和社会所不接受,于是作出相反的言行,比如假性从众。

合理化,一种文饰作用,即,采用看似的合理的解释来使自己接受不愉快。常见的有酸葡萄、甜柠檬和推诿三种方式。酸葡萄,即,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甜柠檬,即,企图说服自己,自己所做的是最佳选择;推诿,即,推卸责任。

3.攻击机制:一种向另一个对象发泄,以达到缓解或消除由于前一个对象给自己造成的不愉快。常见的有投射和转移。

投射,最常见的一种防御机制,通常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将自己的想法、欲望、言行,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说成是另一个所为。

转移,将原先对某对象的情感、态度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身上。比如,著名的“踢猫”故事。

4.代替机制:用另一种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或不能接受的事。常见的有幻想、补偿。

幻想,即,无法处理现实痛苦或排解某些不良情绪时,在幻想世界中暂时得到满足。

补偿,即,个体因某方面的缺陷不能达到目的或理想,于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憾。比如,心情不好就去购物。

5.建设机制:一种往好的方向发展的防御机制,常见的有升华、认同等。

升华,将本能的一些言行转移到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比如性格冲动,转而练习瑜伽或太极以平衡性格。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写下《史记》。

认同,一种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比如,发现并分享原生家庭中好的一面,认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作用或加入某个团体并宣扬团体的好处。

恶心自私者为什么自我感觉良好

恶心、自私的人为什么会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习惯于使用逃避机制和自骗机制,最常见的有否认、理想化和合理化。有时候也会用攻击机制中的投射。

这是因为自私的人本身在言行上有诸多令社会和自己的超我(道德层面)难以接受。甚至抗拒的地方,这令他们感到焦虑、愧疚(有的意识不到自己的愧疚),但他们选择用一种逃避、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麻痹自己。

例如,前面说的那位老先生,他的口头禅“人人都说我好”,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否认、理想化和合理化三种防御机制。他首先否认了自己经常做错事,给别人穿小鞋,事后诸葛亮等不恰当的举动;其次,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品行;然后,用“甜柠檬”防御机制,安慰自己所做的选择是最好的或用“推诿”的防御机制,将自己失败的责任推卸给外界,或将自己所做的缺德事投射到他人身上。

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好像是一副很得意、自我满足的样子,其实内心充满了冲突。如果有一天遇到一个触发事件,很有可能一下子爆发,导致崩溃。

这类人之所以会惯用这些防御机制,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家庭教育不到位。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里外雅堂


你问的是两个问题:

一:关于人对自我评价的问题。自我评价是受控的,由评价人自己决定。

你的问题说明了,你对这个人的评价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不一样的。

首先,人对自己的评价多半是不会差的。如果有对自己评价差的情况发生,只存在于两种情况下:

1.这个人有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抑郁的情况下。

2.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的为难状态。

其他的时候,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这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基础。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不受你控制的,只能由评价人自己控制。

二:关于我对他人评价的问题。这个不是由被评价人控制的,也只能是由评价人控制。

当你要评价一个人是多么的恶心,自私时,被评价人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这就像是我评价特朗普是个神经病一样,他有什么办法不让我做出这样的评价呢?

因此,那个人是不是自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以他为提醒,让自己可以无私呢?那个人恶心不恶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怎么做,就让这个人不恶心到你。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就任由他恶心你,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你说呢?


博睿迪


因为:一、这种人本质坏,从她娘肚子出来时就已经坏了;二、自私自利,目中无人,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唯有她是聪明人。就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张彩莲医生一样,她明明违反了《传染病防治法》,把传染期肺结核病人安排到普通病房,和普通病人混住,她还不悔改,继续篡改涉事病历等等。不过我相信:这种人迟早要受到惩罚的!


岁灵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碰到一些极度自私的人,文雅点的说法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以自己的利益出发,不会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评判周围人的好坏用的不是普世的价值观,用的是他对世界的认知,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的认知。

如果你用普世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去和这样的人处事,他们会觉得你们都欠他的,你们都在占他的便宜。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都是被宠溺的孩子,有些年过半百甚至最基本的生活不能自理,靠着白发苍苍的父母照顾。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水平是随着年龄慢慢成熟的,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认知在成年后甚至不如中学生的认知。

那么这种性格的人是怎么形成的呢?

两方面原因。

一是宠溺:回到他们的童年,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被宠溺的孩子,这种宠溺的程度决定了他们以后自私自利的程度。可以宠溺到什么程度呢,我见过一个近50岁的妈妈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是这个孩子被宠溺,而是她的妈妈,50岁不会做饭,需要自己75岁的妈妈做饭照顾。

被宠溺的孩子自己想要的东西得来的非常容易,哭泣或者撒娇,自己的要求马上就回得到满足。在童年人格形成时期这种对家庭的极度依赖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当逐渐长大后,这种价值观转移到社会上,就会觉得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要对我好,当这种要求没有达到时,他甚至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怨恨。

这种习惯上的错误的认知很难改变,因为木已成舟。除非有非常巨大的变故给予巨大的冲击才有可能去改变。

二是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价值观了。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不是靠言语的教育,而是耳濡目染的模仿,幼小的孩子会去模仿父母的行为,当陪伴其成长的家长在生活中自私自利,这种价值观很可能会传导给孩子,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那么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要么避而远之,要么奋起反抗捍卫自己。千万不要忍气吞声,你的忍气吞声只会换来变本加厉。




牙医赵赵


这种人往往是没有自知之明,在别人那儿占点便宜,就以为自已很有本事,他们还带有一点舐不知耻的味道,只要自已能得点利益,对别人的讨厌就无动于衷,没有丝毫的羞愧或自卑感,反而还有种自作聪明的感觉,其不知别人已经讨厌到了极点,干脆避之,可这种人不管那么多,只要有利可图,那怕占一支烟的便宜,也厚着脸皮紧粘别人,这种人大概的就是天生的吧,几乎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村庄都有那么一两个人。


泥人161


你会觉得自己恶心自私吗?你不会,你会说:“我不恶心,更不自私。”是啊,别人也是这么想的。

没人会觉得自己真正恶心和自私。


神州肥羊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开篇就讲到了这个问题,犯罪的人到处行凶,被逮捕后认为自己做的是在征求世界,帮助别人,尽管警方细心教导,也没什么用还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别人。

因为很多时候人在犯了错误的情况下,都不会责备自己。你批评他,没用,这会让他急于辩白,也会伤害他的自尊,让他萌生恨意。

而他的这种观念与所受的教育有关,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如果你观察他的家庭就会发现,这家人指责过多,批评过多,经常是批评别人,从中获取满足感,细看是什么,是缺爱,是不会自爱,所以才需要别的途径来满足,这就好像一个伪装一样,他们牢牢把这个伪装穿在身上,其实更加痛苦的是他们,因为家庭教育会延续下去,他们的这种观念也会延续下去,因此痛苦还在后头。

和这种人肯定是不交往的,因为很累,见着躲开就行了。


大山大山生活


自己哪里会真的嫌弃自己,人无完人,谁无缺点。我们能为自己找到成千上万的理由辨解和自我认可。何必五十步笑百步。


常圣xt


问题是为什么会认为那个别人“觉得他(她)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又是谁在论定很恶心很自私,似乎恒定不变状态的明明!听到的看到的,随着时间空间的延续转化永远是在变化着的,内在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有可能去觉察的。

一个人在同一餐厅用餐,是同一厨师烹饪,点了同样的菜,不在同个点上去品尝,不在同个位置去就餐,或缺少了往常的就餐音乐,失去了以往卫生清洁状态,这些看到的听到的,在同样的基本首要条件充足的表面下,随着的时空环境微妙变化的影响,那么对于这个用餐的人来说,与以前就餐的心情会一模一样吗!那显然感觉会有差异。

那么问题的明明……,如同喻例,还持永恒不变的原有情况状态,岂不是个多余的幻在!那个他(她)人的状态进行时终不是永恒不变的定格,包括自己也无法保证每个时空状态进行时在别人眼里是💯%的最好,这是否可以认为是人无完人的一点浅在含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