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始末(3.3之最終章)

七、危機應對

9月15日之前,美聯儲和財政部考慮的還是流動性危機或者對個別機構的干預。美聯儲為此創造出定期拍賣工具、定期資產抵押證券貸款工具、資產支持商業票據、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融資工具、商業票據融資工具、一級交易商信用工具、定期證券借貸工具、貨幣市場投資者融資工具等等各類眼花繚亂的貸款產品,甚至直接持股,受眾面從銀行擴展到幾乎所有金融機構。

但此後一週,危機表現出來的巨大殺傷力迅速喚醒了人們對1929-1933年大蕭條的恐怖回憶,這段危機也因此被人稱為“大蕭條2.0”。現在美聯儲和財政部的當前最主要任務就是要搶在2.0變為現實之前修築市場,穩定需求恢復信心,以拒大蕭條拒於門外!

於是伯南克和保爾森一方面繼續支援受災重點企業以阻斷傳染鏈條,另一方面則聯手實施一系列救市舉措。為此,他們主要採取了以下緊急救市手段:

1.臨時流動性擔保計劃。

首先是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出馬,推出臨時流動性擔保計劃。這個計劃是用於為主要金融機構新發行的債券(注意不是存款,是期票、商業票據、銀行間同業拆借,以及所有抵押債務中無擔保的部分)提供擔保的。要知道自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成立之日起,還從來沒有擔保過存款以外的東西,更沒有擔保過銀行以外的機構,事實上即便是銀行存款都是有限額的。但現在全都放開了。這一舉措極大的撫慰了資本市場的恐慌情緒。很快,臨時流動性擔保計劃下的債券發行便迅速漲至2250億美元,並於2009年5月達到頂峰,近3500億美元。

2.量化寬鬆計劃(QE)。

隨之危機的深化,通縮風險驟然增大。然而此時利率已經沒有下降空間,傳統貨幣政策已經失效。但伯南克沒有拘泥於傳統。既然價格政策失靈,那咱們就用數量政策。伯南克毫不猶豫的祭出量化寬鬆政策,他決意要以數量政策來推動貨幣刺激效果。

2008年11月25日,美聯儲首次公佈將購買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債務憑證,標誌著首輪量化寬鬆計劃(QE1)的開始。該計劃的目標金額為1萬億美元,以直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2010年11月4日啟動QE2,每個月購買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國債750億美元,直到2011年6月份,合計6000億美元,目標是降低利率以振興實體經濟。2012年9月15日啟動QE3,決定每個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並維持扭轉操作[2]不變,直到就業和經濟形勢出現實質性改善。12月13日,美聯儲再次宣佈每月增加購買450億美元國債以替代扭轉操作(因為它到期了,所以增加450億美元來補這個到期的窟窿)。

量化寬鬆是特殊時期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在利率已經降至0,而經濟仍然萎靡的情況下,美聯儲祭出量化寬鬆有助於擺脫通縮風險並降低實際利率,從而刺激實體經濟恢復增長。而QE的推出也表明美聯儲從救助企業轉為救市。

3.問題資產救助計劃。

在保爾森和伯南克聯手推動下,國會於10月3日通過了一個金額高達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並且授予保爾森幾乎完全的自由裁量權。通常來說,國會山的老爺們絕是不可能這麼麻利這麼大方的。事實上9月29日國會曾否決了這項法案,但股市次日即以9%的暴跌予以回應。形勢比人強。暴跌的市場和恐慌的情緒迫使國會低下了頭。

法案原本目的是購買問題資產,但通過之後保爾森旋即運用他的權力將資金用途改為注入資本。此舉給保爾森帶來極大的非議,但此時的保爾森根本顧不上回應,他要跟時間賽跑。10月13日,保爾森開始強制向美國各大銀行注資,併為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提供資產擔保,減少喪失抵押品贖回權,以及救助汽車產業等等。同時救助計劃本身就是一劑強心針,極大地鼓舞了市場情緒,而這也反過來降低了救助成本。2012年3月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最終只花費了320億美元。跟大蕭條的災難比起來,這點錢根本不算事。

4.財政刺激政策

通常來說美國的局面都是共和黨花錢民主黨掙錢,但是奧巴馬真是命苦,走馬上任的時候正趕上危機肆虐。小布什斜乜了奧巴馬一眼,“看你小子怎麼變[3]”,然後接著打高爾夫去了。奧巴馬抓耳撓腮,現有手段肯定不足,必須要找到勁兒大的藥。他也真了不起,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剛剛上任8天,國會就通過了《復甦法案》,金額7870億美元[4],較小布什政府的1500億美元暴漲近5倍(小布什聳聳肩,讓你們說我花錢多)!相應的,聯邦預算赤字從2008財年佔GDP的3.2%這一正常值,激增至2009年的10.1%(對比一下歐豬五國中最慘的希臘,它是12.5%)。沉痾就得猛藥治。大劑量的財政刺激迅速投入到內需當中,和其它措施一道共同抵禦蕭條。

當然財政刺激的後遺症也非常嚴重。此後美國的財政赤字基本就摟不住了,時至今日其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已經超過120%,成為美國的重大隱患之一。不過這是後話,將來有時間單開一篇再講。

八、國際合作

國內動作頻頻,國際合作不斷。由於金融危機已經通過資本市場流向全球,世界各國開始同頻共振,大家充分意識到這場危機的嚴重性。為遏制危機,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迫不得已共同行動,開展聯合自救。

2008年9月18日,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以、瑞士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以及加拿大銀行等六國通過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向歐洲輸出1800億美元的流動性。此後資金和覆蓋國家不斷擴容,到12月10日,美聯儲已經借出5800億美元。伯南克成為全世界的最終貸款人!

與此同時,美聯儲還對部分在美國有子公司的外國銀行進行注資:向蘇格蘭皇家銀行注資850億美元、瑞士聯合銀行770億美元、德意志銀行660億美元、英國巴克萊銀行650億美元、比利時德克夏銀行590億美元以及日本農林中央金庫220億美元。這些資金和資本有效補充了歐洲國家的流動性,有助於斬斷流動性危機的傳導。

2008年10月8號早上,美加英歐瑞典瑞士等六國同步降息,同時日本也表示強烈支持(它沒的降,只能喊兩聲)。這是歷史上首次全球協調一致的降息行動,有助於提振金融市場信心,協調救市動作。此後各國央行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共同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減輕壓力。

經過美聯儲和財政部的一番緊張的救市動作之後,雖然經濟依然衰退,但失控狀況企穩。失速的衰退、失控的情緒、失血的機構都迅速回到常態,人們開始進入正常的生產生活狀態。

總的來說危機得到了快速而有效的拯救。以就業為例,2008年第四季度失業率雖然也有8.9%之高,並於2009年10月達到10.1%的最高水平,但仍然遠遠未到1933年的水平(24.9%)。而且危機的持續性也遠弱於1929-1933年大蕭條,2010年3月就業率即開始回升。要知道在大蕭條爆發10年後的1939年,其失業率仍然高達17.2%。就這個失業率而言,很有些侮辱了“大蕭條2.0”的名號。

GDP的表現甚至更好,2009年3月就已經開始好轉,到第三季度GDP增速已經轉正,這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尤其對比9月15日以來那兩週的可怕經歷,人們感覺更是如此。毫無疑問,這些成績的首功要記在美聯儲和財政部為首的救市行動上。

血腥的金融 |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始末(3.3之最終章)

2009年三季度起美國經濟便開始復甦,復甦速度還是很快的。

九、尾聲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到此講述完畢,但其餘波未盡。前面所述救市行動都說的是成績,但其實其中還埋有很大的弊端。

比如大家回顧對比的話就會發現本輪經濟復甦非常吃力。而1929-1933年大蕭條雖然破壞性強,但復甦卻非常有力,1933-1937年的年均實際GDP增長率高達9.5%。大蕭條1.0殺傷力強,但是恢復快,大蕭條2.0殺傷力弱,但是恢復慢。這其中會不會有什麼關係?政府是拯救了經濟,還是隻是熨平了經濟?政府是隻是熨平了經濟,還是已經改變了經濟?金融危機會不會是以後經濟危機的標配?等等等等,恐怕其前緣都跟2008年的次貸危機有關。這也是為什麼這場危機在過去十年之後,仍然無法蓋棺定論的原因,因為它的後遺症仍在發揮作用。

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危機所影響的不僅僅是2008年,它還改寫了危機後的世界經濟格局和各國的經濟治理理念。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困難和即將發生的危機,就有它的影子。如果不認真梳理其中邏輯的改變,我們也無法處理好即將發生的這次危機。

文獻:

1、《鍊金術士:三大央行行長如何拯救危機中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2、《當音樂停止之後 : 金融危機、應對策略與未來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3、《巴塞爾資本協議與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參考

  1. ^即賣出短期國債、買入長期國債的操作。總額不變,但這樣的操作將壓低長期國債收益率,並延長國債整體期限。
  2. ^2008年奧巴馬的總統競選口號是“變化”。
  3. ^後國會預算辦公室重估為8300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