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思——学而篇2:边打巡河炮,边吆喝“吾等本良民”


《论语》学思——学而篇2:边打巡河炮,边吆喝“吾等本良民”


有子曰:“其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为人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样的人很少有;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那样的人不曾有。君子要再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

《论语》学思——学而篇2:边打巡河炮,边吆喝“吾等本良民”


学思疑问:

唉,在上一段中,我体会了孔子等人在现实中,抱负不得施展的“隐忍的抒发”。我还以为,他们还是有些硬骨头的。

结果,一解读这一段,我忽然明白了。中庸真的离不开对权利的拍马屁。

真是,一边喊着“不被重用,没关系,我们可以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一边又郑重声明“我们的可以有用,我们可以帮助当权者维稳愚民。”

这就是“儒家”吗?

这就是“传统文化”吗?

这就是文化人的“傲骨”吗?

这就是为世人推崇的“中庸”吗?

好疑惑。

《论语》学思——学而篇2:边打巡河炮,边吆喝“吾等本良民”


《论语》学思——学而篇2:边打巡河炮,边吆喝“吾等本良民”


我来扔个雷,炸一炸这“中庸”。

要表态,说明你们的教学上合天道,下合人道,能够上助天子以统民,下抚百姓以安和。没有问题,就是别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去做缺少扎实论据的论断。

1.孝悌的人,犯上者稀、作乱者无吗?

犯上者、作乱者,几乎就都是不孝悌的人吗?

不孝悌的人,不能于国谋利,与民谋福吗?

为什么,凭什么,把孝悌作为那么重要的依据?

什么是真孝,什么是假孝?无论什么样的父母兄弟,我们都要孝悌?

你们咔嚓一下子把这个孝悌的旗子高高的立起来,就必然使人假借这面旗子欺世盗名。

《论语》学思——学而篇2:边打巡河炮,边吆喝“吾等本良民”


我呢,了解的历史很少。但是我能确定,我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都存在孔子不愿意看到的案例。而且,只会很普遍,不会有孤例。你就想想历朝历代任何权利中心附近,所发生的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事例,就够装几脑袋的了。这些人可不乏后世楷模!就看看儒家内部的后来的乱套情况,我听说闹得非常过份,严重的互相倾轧。

2.“本立道生”的问题太大了。

道不生不灭,圆融无碍,掌万物而在万物中,无形无象而应形应象。道在天地前,怎么就“本立道生”了?抬高自己可以,别把人给拉下去呀。孔子曾以学者请教老子。这样彰明着“犯上”,这个“本”立的不硬实呀。关于道和本,可以谈很多,它实际上是道和德的关系。但是这里就算了,点一句就得了。

3.为什么要立一个“仁”之本?或者说“人”之本?

又为什么,以孝悌作为人本?

这就是儒家的最大局限,在一个开环研究人。

道家是在天地人三才系统下,来研究人。从人出生之前的姻缘,到人生阶段的姻缘,到人去之后的姻缘。三者闭环来研究,人在人世期间应该如何循道立本,开门树德,开路做事,修身立命,服务人群。

儒家嘛,断法而取“小道”,所以必不能圆通!理、事俱不能圆通。

取人根于父精母血,却不承认性灵姻缘投胎。不辨姻缘,只断灭的认为:父母生恩,子女一生所报!却不知,或恩或仇、或重或轻、或深或浅,各不相同。岂能一概而论!

《论语》学思——学而篇2:边打巡河炮,边吆喝“吾等本良民”


提倡孝悌,对不对?

当然对了!懂得感恩,从孝悌上入手是很合理也很合宜的。但是感恩首先还是要感恩天地给予你的空气雨露,安身立命之本等等。父母无论怎样也是要感恩的,这没有问题。

把孝弟而拔高到为人之本,虽然不是很合适,但也说的过去。再往上拔高,等于画脸唱戏。装给谁看,我也能理解。但是我不能判断这是孔子不得已的中庸,还是骨子里的中庸。等待在继续解读论语过程中,去了解 和判断吧。

总之,孔子真的很“圆滑”,很符合中国的口味。我这也就说的不少了,够接几车石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