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过后,对快运物流行业有什么影响?

用户8829114252002


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干扰,这对各行各业来说都不是好消息。尤其是物流这样重线下交付的行业,业务萎缩、现金流紧张等不利因素下,产能出清加速。

第一,马太效应。头部快运企业比如安能、百世、顺丰快运、壹米滴答货量基本达到 3 万吨级别,尤其是安能(4.2 万吨)、百世(3.5 万吨),规模、品牌、资本等多重因素之下,资源还是更倾向于向头部流动。

而去年以来,二线快运比如大达、亚风,包括年初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新秀修正快运,市场在加速出清过剩产能,整体来看,市场走向是头部起舞,格局在逐步形成。

第二,资本游戏。即使头部企业都达到了 3 万吨/日的货量规模,但仍然不可活否认当前普遍亏损的市场局面,市场容不下没有子弹的玩家,还是举修正快运的例子,修正药业的入股给他们撑足了腰杆,单元化、高端快运的定位,一出生就含着金链子,随后创始人一顿操作猛如虎,传出资金问题,大股东修正撤资,网络随即停摆。

而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头部在持续获得资本关注,安能、壹米滴答、顺丰快运纷纷在年初完成十亿元级别融资,物流是应对疫情,还是疫情后在战场打扫、资源收编,都有着足够的底气。

第三,规模为王。正如上面所说的,去年双十一期间,头部企业都创造了货量规模的记录,这也意味着,其资源部署也是跟着峰值走的,而年初的疫情打断了这个高速增长的过程,使得大量资源闲置,所以价格战、抢网点此起彼伏,有抢市场的嫌疑,但往年的价格战来的没有这么早,也没这么惨,更多的是将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减少亏损。

另外,规模的意义还在于,企业在一个大盘子里,能够具备内部运营上提升的空间,比如跟专线企业打大票零担产品,并不是拍脑门决定的,而是在规模基础上拉直线路,具备和专线同样的运营成本。


超话物流


2020年的新冠疫情下,对物流营收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们现在还不能明确疫情的走势,2003年SARS对物流行业的影响要素在本次疫情虽然也存在,但与2003年相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到对物流业发展的一些利好要素:\r\r第一、本次疫情的应对力度大\r\r在2003年,SARS疫情从2002年11月广东发生第一例开始到2003年6月底宣布WHO宣布北京“双解除”,持续7个月,严控时间段在春节后,尤其是在4月与5月。\r\r今年的新冠疫情始于2019年12月,1月23日后湖北各地市“封城”、20余个省市延迟一周开工,全国管控一盘棋,多管齐下,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后期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r\r第二、对物流行业的影响可控\r\r制造业方面,本次疫情主要发生在春节长假期间,在一年四个季度中,一季度产值占比最低。如果疫情可以在近期内得到控制,陆续恢复生产(现在最多的时间是推迟2周复工),第一季度的损失可以弥补,仅对短期生产应对产生影响,只要恢复及时,对制造业影响范围有限。\r\r零售业方面,社会化总消费已在春节前完成一大部分,疫情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餐饮、娱乐、旅游等体验类消费。虽然会因为疫情在消费动机、消费类目、消费额度上有影响,但以80后、90后为主的消费主体来看,主要还是表现为消费推迟,疫情及时控制后,被压抑的消费需求还是会释放,对社会化总消费影响也不大。\r\r与此同时,在本次疫情后,针对体验类消费的物流场景与业务将会更加丰富与成熟,形成物流行业新的业务比重。\r\r政策应对方面,国家各地在疫情期间支持企业经营政策的及时出台,为企业的生产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与此同时,银行也对一些支持恢复生产秩序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这对整体社会生产秩序的尽早恢复带来较大帮助。\r\r第三、物流发挥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r\r相比2003年,现在中国物流的社会化程度已非常成熟,并已产生了菜鸟、京东物流、顺丰、三通一达、苏宁物流、德邦、日日顺等物流实力较强的社会化企业或平台,在本次疫情中,成熟的物流运作机制在应急物资供给与调配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政府、企业、消费者对物流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这为物流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r\r现在各个方面都支持物流行业优先复工,突破物流瓶颈,也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物流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给物流行业提供了较好的经营环境。\r\r物流底盘的厚实、物流体系的完善、物流网络的健全使物流行业在本次疫情中应对风险的能力充分地体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所以,在疫情及时控制,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恢复后,物流行业的自救与恢复能力都会比2003年强太多,这也是将本次疫情对物流收入与成本的影响进行有效控制的底气。\r\r▎对供应链建设的影响\r2003年SARS爆发时,我国仅占全球经济活动的4%,现在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约占18%。\r\r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体系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也是最完整的,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促使更多的企业在供应链建设方面进行深度思考,思考的范围由平时的业务支持扩大到全场景下的业务支持,从而推进供应链建设成熟度的提升。\r\r第一、供应链寻源采购\r\r与2003年相比,我国的交通网络得到了极大改善,也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时效,供应链的供给变得便利,与此同时,交通网络的管控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增强,疫情期间对交通网络的整体管制,尤其是疫情重灾区的严格管控,这意味着单方面的供给寻源会让供应链变得有风险。\r\r本次疫情过后,相关供应链企业的采购策略可能会有调整,在寻源采购管控方面会变得更谨慎,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补充与供应链成本机制也会进行重新评估,由战略性集中供应转化为集中供应与网络供应共存。\r\r第二、基于线上线下全生态业务的供应链建设\r\r疫情期间,出行受限,冲击最大的是线下消费领域,这也促使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将线上线下全生态业务作为发展重点,在本次疫情中,良品铺子就是利用线上线下的供应链网络,在线下门店业务受影响的情况下,及时将业务重点放到了线上,降低对业务的影响。经过本次疫情,线上线下业务的齐头发展的业务模式将成为标配,基于线上线下全生态业务的供应链建设将成为常态。\r\r第三、供应链库存与网络\r\r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确保供应链库存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所谓的可控即可得可用,供应链安全就在于任何时候都做到可控。\r\r本次疫情,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到供应链网络的避险功能,供应链节点建设也将从重点建设转化为物流网络布局,利用物流网络的效应来提供服务与保障供给,降低受灾地区物流枢纽或通过其运送的物料或成品的供应短缺概率。\r\r在库存设置方面,也会在考虑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重新设置安全库存,做到在突发事件时,也能保障供应链安全。\r\r▎对物流技术发展的影响\r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后续,都会对相应的产业提出升级要求,在本次疫情中,物流行业虽然发挥出了较为及时与稳定的作用,但是效率与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对物流技术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应用场景。\r\r第一、物流的数字化信息平台\r\r疫情期间,整体供应链监控和响应计划,缺少较低层的透明性,这源于供应链的数字化程度并不高,在整个的供应链中,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还并不普遍,这为在应急物流中的及时响应与调度带来困难。疫情过后,物流数字化管理平台将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整个社会都要求通过数字化平台,来快速了解变化,做到对物流状态的及时、透明、可控。\r\r物流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内容,基于软件平台建设的迭代性特点,整个技术平台的都会按照应急物流的高要求来设计与部署。\r\r第二、物流的智能化\r\r疫情期间,对于需要员工较少、便于疫情管控的智能化工厂与智能化物流中心成为一大亮点,相反,对劳动力要求较高的产业或企业受到较大影响。\r\r在此背景下,基于无人化少人化的物流场景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对与此相匹配的智能物流技术的需求也会增多,对智能物流技术的深度应用与可靠性提出要求。与此同时,基于5G的商业应用会加大普及,加速物流的云服务推广。\r\r第三、物流的柔性\r\r基于疫情对物流响应的高要求,物流设施的共用性与通用性成为关注焦点,这也要求在后来的物流建设中,物流设施具备一定的柔性属性。\r\r物流的柔性体现在战略级物流中心或节点的多功能性,对多种业务的兼容性,对紧急业务的包容性,其次还体现在增设部署的柔性与便利性,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物流产能的补充或扩大,这对规划、软件与智能硬件的融合都提出了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