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云上博物馆

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济南市博物馆在展示本馆精品展览、线上展馆、3D文物、文物动漫片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近期将陆续推出“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满足公众足不出户在线参观的需求。

今天,济南市博物馆讲解员为您讲述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一起来听听吧!

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第五期

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子

【云上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这件展品,我们需要先来介绍一下“于阗”和“山子”。

“于阗”是一个地名,也就是这件展品原材料的产地。古于阗即现在的和田地区。和田,维吾尔语意为“玉石材邑”。魏晋以前只包括和田河流域的和田、墨玉、洛甫三地,魏晋以后逐渐扩大,最后形成现在的和田地区。两千多年来这一地区或统一于中原王朝,或割据一隅,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地区以产玉出丝著称于世,是我国西部边陲一块蕴金藏玉、宜农宜牧的热土。《明史·西域传》称于阗“其国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仑山。土人夜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这里所说的于阗,即今和田。白玉河、绿玉河、黑玉河即今玉龙喀什河、和田河和喀拉哈什河。我国第一部科技著作、明末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的《珠玉》卷中,对和田玉的历史、特点、采法等等,作了生动的综述。和田玉石深藏于昆仑和喀喇昆仑的崇山峻岭之中,古人难以登山采挖,只能在山下平原地带寻找玉石。每年夏季,山洪暴发,将山上的玉石冲入河中,待至七八月,河水落浅时,沿河乡民便来河上的卵石群中拣捞玉石。清代,采玉更盛,一些商贾雇当地劳力上昆仑山采挖玉石。皇族和官府采玉、控玉、用玉、集玉,更是不计成本,致使和田玉几尽告罄。

说完“于阗”我们再来说一说“山子”。

在清代诸多类型的玉器中,有一种玉摆件称为“山子雕”工艺。山子雕的工艺技术,继承了玉雕中的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并得以发展。如浮雕技术中,将浅浮雕、深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技艺相结合,在构图设计上运用国画的写意、线描的写实以及建筑透视技巧,使作品层次清楚,章法合理。山子属圆雕的立体陈设品。清宫制作的玉山子除用料考究外,主要特点是以图画入玉,因玉料之形进行设计,作品讲究意境、布局、层次和繁简处理,题材多为山水、人物。制作时先按形状、色泽、光感、裂纹,依形构思,除去瑕疵,掩其裂隙,顺色泽,达到质、色、型的完美统一,按照“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法则,进行浮雕或深雕,使山水、树木、飞禽、楼台、人物等形象,布局合理,尺寸得当,浑然天成,达到取材、题材、工艺技巧的统一。

【云上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云上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云上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云上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云上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云上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清乾隆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


我馆珍藏的这件于阗采玉图青玉山子,是用新疆和阗所产的整块青玉山料雕琢而成的。玉质细腻光润,包浆清晰油亮,整体设计精心巧妙,雕刻技法熟练,极富诗情画意。玉山子高12厘米,宽20.1厘米,厚8.2厘米,重2655克。器形整体呈山形,巧妙地雕琢描绘采玉工采得玉石的情景。玉山子正面分为三层:顶层为伞形乳石状,衬以松枝、阶梯和流水,顶层与底层的中间部位山石卓立如峰,通体叠嶂峻险。中层以镂雕和深浅浮雕等手法琢成悬崖绝壁,4个采玉工由神秘的洞穴中走出。其中,有2人各双手怀抱一块椭圆形玉料疾步在前,后面又有2人用扁担和肩抬着一块硕大的玉料。4人相互观望,似在诉说着采玉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脸上都露出醉人的笑意。玉山子底部略平,背面光素无纹,镌刻乾隆皇帝御题的“于阗采玉”题记:“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供正赋输皇州,奚者卞和识琳球,邮致正值金阊游,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大璞剖,古来记载真伪半,爱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如是雌黄,唇吻纷无算。于阗采玉一首,乙酉春御制。”印两方,篆书,一方“古春”,一方“太上”。乙酉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此件玉山子应为乾隆时宫廷造办处的精品之作。

这首题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新疆和田软玉的开采和苏州琢玉的历史画卷。其大体意思为:玉工年复一年地在于阗采玉,得到的玉石要献给皇帝,古时卞和曾经发现并识得宝玉,琢玉要到苏州(金门、阊门都是苏州古时的城门)。在专诸巷中有很多能工巧匠,善于琢磨玉器,自古以来的记载就是有真有假,喜欢的存之,厌恶的弃之,众说纷纭。

清代以名家名作为蓝本,雕琢成大件的玉山子,场面宏阔,将复杂的平面内容加以立体展示,不失为玉雕艺术上的一大创新,与当时的竹刻、刺绣艺术有相似的艺术趣味,可谓是异曲同工。特别是清代的玉山子,给人以稳如泰山的感觉,其雕刻技法和设计创意也远高于前朝。

那么至此想必您对这件文物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希望您有机会到我们济南市博物馆来一睹这件珍贵文物的风采。

谢谢您的收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