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廿一)程颢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程颢,公元1032-1085年。十五六岁的时候跟周茂叔学道,后来出入于老、释。几十年后返回去又读六经,而后领悟了“治之大原,牧民之要”。

中国哲学简史(廿一)程颢

一、天理

1、天理是“不易”的,程颢说:“寂然不动”,后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2、天理是“客观”的,程颢引荀子原话:“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万物之理,是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3、天理是“普遍“的,程颢说:“理只是天下只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

程颢定义了“天理”的基本哲学范畴,是客观存在的,是永恒不变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说明“天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性。到了这里,北宋的理学正式形成。

今天看来,理学的世界观,跟道家基本观念区别已经不是很大了,程颐也不回避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兄弟两个人“昌明道学”。因此理学,又被称为“新道学”。

中国哲学简史(廿一)程颢

二、二元性论

程颢说:万物莫不有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程颖说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都是自然存在,是天理,而不是“安排”。人有善恶,事有是非,物有美恶,这都是天理,是自然之理。

对于人性问题,荀子发现了“恶端”,说人性是恶的。孟子发现了“善端”,说人性是恶的。程颢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主张“性二元论”。即人性,既是善的,又是恶的。

程颢论人性,虽然结论是符合矛盾论的。但是他的推理过程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他先是认为,气禀有善,有恶。善是性,恶也是性。后又认为性善,只是“继之者善”,认为性善是习性。到这里还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在于他说人性善,是为了“复其初”。

他举了一个清水的例子,恰好打破了自己的论证,是自己陷入逻辑矛盾之中。程颢说水元初是清的,浑浊的水最后又归于清澈这是恢复了自己的本性。因此人性善,也是回到的本性。这里岂非自相矛盾?既说了,清是水性,浊也是水性,又说浊水变清是恢复本性。既说了人性是善又是恶的,但是同时又说,人性善是恢复本性。

程颢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还延申到了“天理”之中。他既认为“善恶皆天理”,又说了“理无不善”。那么善恶、好坏之分,到底是先天的气禀?还是后天的习成?在世界观问题上,程颢认为是先天的对立矛盾,在方法论上程颢又认为是后天习性养成的。造成了世界观和方法的不统一。

中国哲学简史(廿一)程颢

三、仁

程颢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个“理”,人和物都在理中。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感受到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这种境界就是“仁”。程颢说,仁者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仁者能够跟万物浑然同体。仁之至者,天地为一身,物品万形是四肢百体。仁者泛爱万物,如果爱惜自己的四肢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