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橋」陽春三月的一根鮮筍,從林間到餐桌有多遠?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藍震

「同心桥」阳春三月的一根鲜笋,从林间到餐桌有多远?

梁富是杭州餘杭徑山鎮的一位筍農,靠一支徑山鮮筍,拼出了一片天地。這個春節原本是出筍的好時節,他期盼著能賣個好價錢,沒想到遇到了疫情。

過去的2個多月,梁富過得提心吊膽,“筍銷不出去,覺都睡不穩。”

這可能是筍農們的共同擔憂。大量的鮮筍,節節高啊,不適時售出,一年白忙活不說,還得貼錢。

這事引起了省政協委員的關注。

省政協常委、省林業局一級巡視員吳鴻獲知後,馬上組織省林業局、國家林草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的專家團隊實地調研,協助筍農助銷。曾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的他,始終關注著林農的發展。

讓吳鴻委員感到欣慰的是,在竹子專家團隊的協助下,這些優質鮮筍不僅走進了超市、電商,還擺進了加油站,探索建立了助力筍農增收的“三進平臺”長效機制,加快打通了從“田間地頭”到“廚房桌頭”的綠色轉化通道。

【困境】

從沒有這麼急切過

希望筍長得慢一點

徑山,距杭州市區西北約50公里。這裡的徑山寺、徑山茶遠近聞名,在國家林草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的杜旭華博士眼裡,這裡的徑山鮮筍,那可是上等精品。

上週末,錢報記者跟隨杜旭華博士來到了徑山。沿途,汽車行駛在蜿蜒的鄉村公路,彷彿置身於一幅田園山水畫中。

“這裡產的鮮筍,比我們住的環境好多了,喝的也是叮咚泉水,營養價值很高。”杜博士說。

此行,我們到達的地方是徑山鎮平山村的梁富家,這是疫情期間杜博士最為惦記的一戶筍農。

「同心桥」阳春三月的一根鲜笋,从林间到餐桌有多远?

杜博士在梁富家瞭解鮮筍最新銷售情況

村口,梁富的農用車停在路邊,杜博士搖下車窗大喊了幾聲,沒人應答,他推開車門走了過去,看到梁富在村民家收購鮮筍。

滿頭大汗的梁富,看到杜博士的到來,一路小跑過來。

“感謝你們啊,否則這麼多的筍都不知道怎麼銷掉……”不善言辭的梁富,露出了笑容,“這幾天行情不錯,加油站、超市、電商,都讓我這邊加緊出貨。”

這位土生土長的徑山人,20年前,背靠綠水青山,開始種植竹筍。從剛開始山坡上的零星幾壟,慢慢地發展成為規模種植,再後來在林業科技專家的指導下,又給林地進行了覆蓋技術,靠一支筍,闖出了一片天地。

一旁的杜博士向記者解釋,覆蓋技術是近年來省林業局組織林業科研單位的專家們研發的鮮筍早出技術,通過覆蓋有機肥、礱糠等材料使毛竹、雷竹等實現錯季出筍,具有投入大、產出效益高的特點。

“去年種了30多畝筍,其中一半是用了覆蓋技術,本來想著今年能賣個好價錢,沒想到遇到了疫情。”梁富說,“從來沒有這麼急切過,希望筍長得慢一點。”

直到遇到杜博士一行的到來,心頭的結才算慢慢解開。

【出路】

鮮筍銷售受困打開新思路

“三進平臺”讓鮮筍從“田間地頭”直達“廚房桌頭”

“由於交通運輸原因,大量鮮筍壓在產地。農曆年前最高賣12-13 元/斤的鮮筍,年後的價格開始下跌。”

更讓和林業打了40多年交道的吳鴻委員擔憂的是,早期鮮筍滯留在原地,繼續生長、消耗有效養分,擠佔地下空間,影響後續竹筍的萌發、留養、成竹,對竹林系統產生退化、衰敗等不良影響,使次年竹筍的品質下滑,影響銷售。

筍農的收入主要集中在春節前後,這波疫情影響了筍農收入。

「同心桥」阳春三月的一根鲜笋,从林间到餐桌有多远?

筍農分揀好的鮮筍,將分發到不同平臺。

疫情暴發後,林業科技專家針對浙江鮮筍銷售的問題,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和數輪產銷對接。

今年2月中旬,國家林草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崔國鵬副主任聯合餘杭區林水局組織竹子科技專家團隊一行來到餘杭徑山、瓶窯等地,現場組織筍農面對面的座談會。會後,竹子專家和徑山筍農不約而同相互加了微信,說想進一步交流。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浙江省林業局、國家林草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主動對接聯繫世紀聯華、雲集電商、檬果科技、中石化碧闢等企業,探索構建了鮮筍“進超市、進加油站、進社區電商”的“新銷售”體系,實現鮮筍從“田間地頭”直達“廚房桌頭”。

杭州聯華華商集團有限公司純生鮮採購負責人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

自疫情以來,世紀聯華銷售鮮筍逾60萬斤,銷售量較往年同期增加89%,銷售收入增加逾106萬元。其中以餘杭徑山農戶梁富單個樣本為例,經過對接,首次將筍銷售給加油站,世紀聯華超市和社區電商。自3月初以來不完全統計,累計面向三個平臺銷售超過3萬斤鮮筍左右,產值約20萬元左右。

而檬果科技也幫助農戶銷售筍7萬斤餘,銷售量較往年增加600%,銷售額提高到約40萬元。

“通過這次對接,成效雖然顯著,但我們也發現在科研技術平臺和市場平臺之間,需要大量的技術問題要研究。下一步我們將加大產銷技術體系構建、竹筍知識科普、技術評價標準體系研究、林產品特色文化研究、初級鮮筍產品升級與運輸的技術支持等工作,做好產銷銜接的針對性技術支持”。崔主任表示。

【委員說】

林產品銷售課題還有提升空間

“我和林業打了40多年交道,不擔心新技術、新品種,我最關心的還是如何把技術成果轉化為經濟價值,把產品轉化成商品,讓老百姓得實惠,讓這個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成為受益者,這樣產業發展才有後勁。”

接受錢報記者採訪時,吳鴻委員說,以筍為例,從田間到餐桌的時間越短,美味度越高,因為它的營養比較豐富,細胞的變化比較快,所以說如何能夠便捷、快速地把鮮活林產品送到消費者餐桌上,需要大家想辦法。

「同心桥」阳春三月的一根鲜笋,从林间到餐桌有多远?

吳鴻委員(左二)在加油站調研鮮筍銷售情況。

他也分享了一個在疫情期間經歷的插曲:以前,去加油站加油,聽到最多的是“礦泉水要不要”,但還沒有見過鮮活的林產品也可以擺進貨架。這次去了中石化碧闢(浙江)石油有限公司的2個加油點調研,看到鮮筍擺上了顯眼的貨架,就是一種探索和嘗試。僅他們公司在浙江就有400多個加油站,如果全面鋪開,這個量可不少。

中石化碧闢(浙江)石油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軍告訴記者,瞭解疫情給筍農帶來的困擾,他們迅速行動,引進了餘杭春筍2斤裝商品,“從3個加油站陸續開放到11個加油站,累計採銷2500餘公斤,效果挺明顯的。”

這次疫情期間,社區電商平臺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通過“線上下單彙總+線下集中配送”的竹筍銷售模式,直接送貨上門,使廣大市民真正做到了“一鍵直達”“足不出戶”,購物體驗進一步提升。檬果科技負責人姜偉對記者說:“社區電商平臺在疫情中非常符合居家市民的需求,現在餘杭、臨安等地上午新採的竹筍,當天下午就能送達消費者手中,受到了大家的信賴和歡迎。”

採訪中,很多人也提到了一個問題,信息不對稱。

吳鴻委員認為,如何把分散的優質產品推銷出去,還需要中間的協調組織,可以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員、鄉土專家、合作組織等牽頭人的作用,“這次疫情,其實更像放大鏡,在面臨困境時,越需要各方擴思路,拓方法。”

疫情之下帶來的“新銷售”模式,讓筍農梁富也看到了新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