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級市——餘姚

餘姚市,隸屬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秦時置縣,已有 2200 多年建縣歷史。1985 年,經國務院批准,餘姚撤縣設市。1995 年,餘姚被國務院升格為二類市。


百強縣級市——餘姚

餘姚位於東經120度至121度,北緯29度至30度。地處美麗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州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距寧波國際機場和大型港口寧波北侖港僅半小時和40分鐘車程,至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只有1小時車程,經滬杭甬高速公路去上海也只需2個半小時,經杭州灣跨海大橋到上海僅需1小時,餘姚已納入上海“二小時交通圈”。姚江為浙東運河一段,水陸交通便捷。

餘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境內被中外歷史學家視為奇蹟的河姆渡遺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是長江流域母系氏屬繁榮時期的代表性遺址。從秦代以來,湧現了許許多多彪炳史冊的歷史文化名人,如東漢時期高風亮節的嚴子陵,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餘姚因此享有“姚江人物甲天下”、“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的美譽。


百強縣級市——餘姚

餘姚秦時建縣(一說漢建)。東漢建安五年(200)始築縣城,餘姚行政區劃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元貞元年(1295)又升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南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1985年7月1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全市共有6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1個鄉,265個村委會、19個居委會和37個社區。

即:梨洲街道、鳳山街道、蘭江街道、陽明街道、低塘街道、朗霞街道、臨山鎮、黃家埠鎮、小曹娥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三七市鎮、河姆渡鎮、大隱鎮、陸埠鎮、梁弄鎮、大嵐鎮、四明山鎮、鹿亭鄉。

2019年末全市戶籍總戶數319681戶,戶籍人口836306人; 戶籍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00:102.8;18週歲以下人口103070人,60週歲以上人口233471人。2019年全市出生5805人,在出生人口中,男性3062人,女性2743人,男女性別比為111.6:100。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別為6.94‰和7.79‰,自然增長率-0.85‰,比上年下降0.63個千分點。2019年末全市流動人口登記在冊人數為627673人,其中男性350688人;未成年流動人口108535人,60週歲以上流動人口13422人。


百強縣級市——餘姚

餘姚為漢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多是解放後,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遷入境內。1953年餘姚縣第一次人口普查,均為漢族。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漢族佔99.97%,蒙、回、藏、苗、壯、滿、畲等八個少數民族16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數民族10個84人;至2006年,少數民族22個。

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3.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4.08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42.43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8.57億元,增長8.1%。三次產業之比為4.0:58.1:37.9。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32057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19956美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8800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14930美元)。

高速公路

滬杭甬高速公路是中國12條高等級公路“主骨架”之一,中國沿海大通道。1993年1月杭甬高速公路餘姚段開工,到1996年底完成,歷時五年半。

東環線 起點餘姚站高速道口,經城區東部至慈溪市區,連接境內南北交通。

梁周線 起點餘姚站高速道口,經城區西部,過姚州大橋,至姚北周東,連接境內南北交通。


百強縣級市——餘姚

普通公路

329國道全長298公里,境內全長30公里,西起牟山五車堰,東至低塘洋山村,該路段原是民國22年(1933)省級公路幹線觀曹公路的一部分,為餘姚現境最早建成的公路,解放後進行全面改造,是橫貫市境北部的陸上大動脈。

甬揚大道

餘梁公路全長24.71公里,為境內建國後的第一條公路,也是浙江省第一條山區公路。

甬余余夫公路東起上虞五夫,西至寧波市區,全長50多公里,是城區北部主要交通大動脈。

滸溪線 全長80公里,北起慈溪市區、折入東北街道五星村、經餘姚市區、終點至奉化溪口鎮,其60餘公里均在境內,是姚南山區的重要交通線。

大梁公路 境內段全長28公里,起點城區梁輝,至寧波市區,是市區通寧波的又一條主要交通線。

鐵路

滬杭甬鐵路(餘姚火車站,餘姚西貨運站)。境內鐵路於1913年通車,1937年為阻止日軍利用鐵路速進浙東,是年冬自蕭山至寧波全部拆毀,改作公路。解放後,1955年再次修通,於次年通車,2000年鐵路複線基本鋪設。境內鐵路全線公里,一直是餘姚、慈溪兩市鐵路客貨運的重要交通線。

滬杭甬高鐵(高鐵餘姚北站)


百強縣級市——餘姚

餘姚高鐵北站是滬杭甬客運專線的一個車站,位於餘姚市的鳳山街道五星村,新建北路以東,城東路以西,緯一路以北,車站為高架車站,高架下面是候車大廳,設2站臺6線,其中正線2條,到發線4條,年發送旅客為420萬人次,遠期年發送旅客為600萬人次。

水路

餘姚江 起點餘姚市大嵐鎮夏家嶺村東的米崗頭東坡,終點至寧波三江口,姚江干流全長106公里。

航空

餘杭市東距寧波櫟社國際機場36km,並有高速公路直達,航空優勢明顯。

特產

【楊梅】為餘姚傳統名產,歷史悠久。現有荸薺種、荔枝種、鳳歡種、粉紅種、水晶種等品種。產地在三七市、丈亭、匯頭、梅溪、雙河、湖山等地,建國初產1500多噸,1956年超5000噸。以後陸續擴種,1987年面積達5.9萬畝。產鮮果5293.4噸。1981年,寧波罐頭食品廠加工楊梅出口,獲國家銀質獎。

【茶葉】姚南山區盛產茶葉,漢時開始製茶,唐宋時負有盛名。唐《陸羽茶經》記載,姚南瀑布嶺出“仙茗”。另據舊志記載清乾隆間餘姚年產茶3400擔。民國4年產茶5000擔,徽州、紹興茶商前來設站收購。民國21年產茶9636擔。後受戰爭影響,產量下降。1982年茶園發展至4.74萬畝。成為寧波地區第一個年產茶2500噸的基地縣。茶的品種有珠茶、烘青(條幹)花茶。餘姚歷史名茶有“四明十二雷”產於陸埠化安山,宋、元、明時作為貢茶。1987年獲省上等名茶獎。“瀑布仙茗”又名“瀑布茶”,產於梁弄讓賢鄉道士山,為省內最早名茶之一。1987年在雁蕩山省名茶評比會上獲一類名茶獎。


百強縣級市——餘姚

【榨菜】60年代引進,產於泗門、臨山棉區,菜棉套種,經濟效益高,發展快。1965年發展至4000餘畝,成品菜2500噸。1984年5.2萬畝,成品菜4.47萬噸,產值2800萬元。為“浙式榨菜主要產區”。1987年種植7.35萬畝,成品菜12.87萬噸,產值7200萬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廠91家,其中精製小包裝工廠33家。產品行銷中國,外銷日本、東南亞及香港等地。2008年3月28日,舉辦首屆中國榨菜文化節。

【豆酥糖】豆酥糖是浙江寧式漢族小吃,茶食。創始於清代,是寧波“三北”名點,又稱三北豆酥糖。特點是香、甜、松,進口酥而易化,具有濃郁的黃豆香味,酥鬆,易溶化,無糖渣,不粘牙,有黃豆香味。

【梁弄大糕】梁弄大糕製作精良,工藝獨到,味香粉糯,甜而不膩,老少咸宜而受到群眾歡迎。梁弄大糕又叫印糕、方糕,方方正正的一塊,雪白的大糕上面有可食用紅粉印的祝福。 [30]

【灶畫】是大灶打好用石灰刷白後,由泥水匠用墨水毛筆畫成,不敷色,或著色淡彩。一般畫得比較粗簡,但它所體現的意象,像民歌一樣凝聚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祝願,對美好的追求。它不僅是僅為普通的民俗事象,也是普及到千家萬戶、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風景名勝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南端為連綿逶迤的四明山麓;河姆渡遺址西南是浩蕩東流的姚江,順姚江向東近25公里即寧波市區,往西25公里是餘姚市區。

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幹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所有這些重大發現,當年曾轟動國內外,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得到了全國考古界的認同。


百強縣級市——餘姚

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為進一步瞭解河姆渡遺址內涵及幹欄式建築的佈局、結構、規模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第二次發掘。此次發掘驗證了第一次發掘劃分的地層是正確的,發現了二十八個灰坑,以及幹欄式建築基址等遺蹟和二十七座墓葬,出土了豐富的陶器、石、骨、角、牙器和木器等遺物,為進一步認識河姆渡遺址各時期文化面貌及其內在聯繫提供了一批新鮮資料。

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年代古老、保存較好、文化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晚階段的遺址。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之初,曾轟動了國內外學術界,“河姆渡文化”名揚四海,各方專家學者紛沓而至。發現帶榫卯的幹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泉山

餘姚龍泉山在城區西隅,濱姚江。餘姚古為淺海,山系淺海小島,龍泉山因名嶼山,一名靈緒山。山腰有微泉,乾旱不涸。晉時改為龍泉山。周圍千餘米,海拔67.4米。林木蔥鬱,風景秀麗,古蹟薈集,亭閣儼然。景點有:龍泉古剎、中天閣、龍泉石井、四先賢故里碑亭。

龍山景點,歷經滄桑,1941年4月~1945年8月,餘姚陷敵,日軍佔領期間,劃山為警戒區,駐日警備隊,禁民上山。原有明清時所建之嚴子陵祠,謝文正(遷)祠,孫忠烈(大燧)祠,以及二王祠、朱黃合祠等悉遭破壞,僅剩屋宇。二王祠中王陽明冠帶袍笏塑像,亦遭日寇盜去日本。

建國後1963年闢龍山公園、建園中園、天風園、花木圃、動物園,並建有四賢嚴子陵、王守仁、朱舜水、黃梨洲紀念亭,分別由當代書法家舒同、沈定庵、周而復、郭紹虞題額。舜水亭南有“朱舜水紀念碑”,為1982年日本朱舜水紀念會、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建,沙孟海書。其旁有滑壽亭為紀念元末客居餘姚之名醫滑壽。1986年建。


百強縣級市——餘姚

勝歸山摩崖石刻

勝歸山摩崖石刻位於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聖龜山。勝歸山摩崖石刻晉劉牢之戰勝孫恩屯兵於此,改名勝歸山,又稱打石山。少林多石,陡崖深潭。明嘉靖間胡宗憲任縣令,出公羨銀贖民山地,禁止開山採石,樹木成蔭,於是漸成形勝之地。以後胡宗憲任浙江總督,勝倭寇歸飲在山下,立有勝歸山碑,呂本撰管見,書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楊珂摹丹入山,鐫刻胡公巖三字,實其遺蹟。後又在巖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及至民國時已改為觀音像,後又湮滅。解放前後,東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個,依山勢鑿雕,排列有致。

客星山

客星山位於餘姚城東北十里的安山橋北,與慈溪市交界處。客星山原名陳山,為漢嚴光隱居與墓葬之地。宋乾道間,史浩知紹興府事命縣令蔡憲於嚴光墓下建客星庵,立嚴子陵墓道。客星庵碑邑人虞似良書。嘉定時于山顛建高節書院,明洪武時湮廢。墓有題石曰漢嚴光墓,明正德時立石鐫曰:“漢徵士嚴公墓”。墓以上有高風亭。客星山,山阜峭陡,孤峰突起。清鄭仕詩云:“姚邑東偏聳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為風景秀麗的旅遊聖地。客星山又為“漢三老碑”的出土地。清咸豐二年山民上山掘得。1922年杭州西冷印社專闢“漢三老石室”收存。

四明湖


百強縣級市——餘姚

四明湖位梁弄鎮西北,系人工水庫,闢山環抱,林木蔥蕪,湖中碧波萬頃四明湖,有八字橋山、玉兔島、野貓灣、丁山等5島。島上植楊梅,湖中魚蝦捕撈量100多萬斤。湖南畔獅子山頂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餘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書”。現四明湖以玉兔島為中心,開發成為四明湖渡假村,由香港張宇先生投資。

白水衝

白水衝在梁弄南雲根山與石屋之間。又名潺緩洞。瀑布高30米,白水衝瀑布飛流直瀉,聲如雷鳴,歷代詩人多探勝吟唱,岸崖上刻“白水潺緩”四字。洞外原有祠宇觀,為東漢劉樊雲翹夫婦向白道人學仙之處。得仙術昇天後,後人在飛昇處建祠觀。後來唐玄宗遣使移觀於此。宋徽宗御書為“丹山赤水洞天”。成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瀑布茶”產於此,唐陸羽名“瀑布仙茗”載入《茶經》。

蘆山禪寺

蘆山禪寺位於餘姚河姆渡鎮姚江之北,蘆山北麓。四周山嶺環抱,蘆山禪寺綠樹翠竹,山水相映,景色秀麗。西鄰河姆渡遺址,交通便捷。寺創建於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時賜額“蘆山普光院”,隆盛一時,為文人學士遊覽探勝之地,陸游、范成大、史浩等俱有吟詠之作,流傳後世。以後屢圮屢建。現存建築多為光緒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國。建國後,六十年代,寧波、舟山等地僧眾徙居於此。1992年修復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