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皇帝那些事之漢景帝劉啟(一)

所謂世襲,就是血統第一,才德其次。在這樣的制度下,加上皇權至高無上,便可催生

少荒唐的皇帝,荒唐的事;在這樣的制度下,歷朝歷代無一例外的上演為爭奪皇位而骨肉相殘的戲碼;歷朝歷代無不是一場場權力和生存的遊戲,你死我活,成王敗寇。

千古名帝漢文帝於公元前157年病逝,享年46歲。

漢朝皇帝那些事之漢景帝劉啟(一)

漢文帝

漢文帝去世時國內外大環境

基本國策

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到漢文帝劉恆去世,漢朝已經走過了45年“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

所謂“與民休息”,就是政府儘量不打攪老百姓,而是給予廣大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致力於生產和勞作,發展人口和國力。是非常尊重老百姓,體諒老百姓的國策。

經過45年的發展和積蓄,漢朝國力和人口都比建國之初大有增長,漢文帝針對全國下詔免除農業稅;並且國家承擔了80歲以上老人的養老問題。

對外政策

從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文帝劉恆,都是用“和親”的方式處理與匈奴的外交問題。一方面是為了積蓄國力,不擾民;一方面當時的確不是匈奴的對手,與匈奴發動戰爭只能是弊大於利。

劉邦曾經不甘心匈奴的侵擾,親率30萬大軍征討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圍困七日,險些喪命。幸虧謀士陳平用計化解了危機,從此走上了與匈奴和親保平安的外交政策。

國家結構

漢朝不同於周朝和秦朝的單一構建方式,而是採用了周朝封建制和秦朝郡縣制相結合的國家結構。

這裡的“封建制”是指從周朝開始的國家結構形式:即向宗親關係或者建功立業的大臣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比如齊、楚、燕、韓、趙、魏、秦、宋、衛、吳、越等等,各諸侯國擁有獨立的自制權,而周天子為天下共主,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即為封建制。

郡縣制。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各諸侯國被滅,都成了秦朝的一個行政單位,即郡或者縣,相當於現在的省市縣等等。郡縣制相比封建制,所有權力歸中央所有,即中央集權。

而漢朝,推翻秦朝之後,基於當時國內形勢所迫,劉邦採用了封建制與郡縣制相結合的國家構建方式。即對於功勳卓著的軍功大臣,比如:韓信,彭越、英布等,分封為諸侯王,比如楚王,趙王,燕王,淮南王,九江王等9個異姓王,剩下的土地為中央直接控制,為郡縣制。

然而,在劉邦看來,9個異性王如鯁在喉,他們都太強大,叛亂是遲早的事情。即使迫於劉邦的壓力和威望暫時不叛,等自己去世,兒孫們繼位後,異性王也會叛亂。

漢朝皇帝那些事之漢景帝劉啟(一)

劉邦

所以劉邦在坐上皇位後,就以各種理由剿滅異姓王,開啟了“狡兔死,獵狗烹”的模式。

成功剿滅各異姓王之後,劉邦把奪回來的封地重新分配給了劉姓宗親: 親兄弟,堂兄弟,兒子們,侄子們。在劉邦的心裡,還是宗親更靠得住。通過分封宗親,他自認為構建了一個劉姓宗親拱衛中央,同心同德建設大漢朝千秋萬代的美好藍圖。

反叛隱患

事情並未按照劉邦的設想來發展。劉邦高估了宗親的凝聚力,卻忽略了權力無以倫比的誘惑力,忽略了人性自私自利的弱點。

在劉邦去世後的15年裡,八個兒子中的六個各種慘死於呂雉之手。剩下的兩個兒子中,老七淮南王劉長目無四哥漢文帝劉恆。無端不進京述職,反而找機會勾結匈奴,欲行叛亂。

漢朝皇帝那些事之漢景帝劉啟(一)

淮南王劉長

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因兒子劉賢被漢文帝劉恆的兒子劉啟打死,也種下仇恨中央的種子。

漢文帝在位時,面對宗親的仇視和不敬,其處理方式是寬容克制和以德化人。

雖然漢文帝在位時,抑制了叛亂的發生,但畢竟,諸侯王反叛的禍根並沒有消除。

漢景帝劉啟的政治資本

劉啟,漢文帝劉恆的嫡長子,劉邦的親孫子。8歲被立為太子,師從劉恆非常欣賞的著名大博士晁錯,學習治國之道,為君之道,為人之道。

漢朝皇帝那些事之漢景帝劉啟(一)

劉啟

在一次意外誤傷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至死後,其奶奶薄太后堅持與其一起親赴吳國服勞役贖罪。期間薄太后語重心長、言傳身教,教育孫子為人之道。曾經在兒子劉恆身上的春風化雨又沐浴在孫子劉啟身上,細雨無聲地滋潤著劉啟幼小的心靈。這段知時節的好雨灌溉了又一個帝王的心田。“百姓,天下,蒼生”,在小小的心田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劉啟21歲順利繼承大漢皇位,是漢朝的第六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