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解決“親戚”的好手

漢景帝,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

文帝之後的統治者就是他的兒子景帝,漢景帝與他的老爸一樣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歷史上這對父子統治的時代那就是文景之治,這是一個比較平和穩定且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周曰成康,漢曰文景,歷史上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

景帝繼位後吧,爺爺劉邦那時候留下的禍害政策終於開始發芽了。那就是大量分封同姓諸侯,到了漢景帝時代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狀況。首先,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有次吳王的兒子來京城玩,兩人因為一盤棋鬧了點矛盾,景帝這位仁兄吧遠沒有他父親的那種肚量,拿起棋盤把吳王的太子給砸死了。吳王表面上雖然啥也沒有表示,但心裡那是極度不開心的,這也難怪,景帝畢竟是皇太子,就算不滿又能咋滴,那個時代就算是報警也是沒有人管的。說句不好聽的,死了就算白死啊。不過這個樑子算是結下了。

漢景帝—解決“親戚”的好手

漢景帝繼位後,提拔了一個重臣晁錯,這位老兄呢也算是一個治世之臣,分析了當時的主要情況,指出當時對國家危害最大的就是各諸侯王的尾大不掉,所以最後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削藩。看過歷史書或者類似電視劇的人都知道,這兩個字一般就代表了血和戰爭。很少能有不流血的和平削藩事件發生的。明建文帝削藩,把自己皇帝削沒了;清朝康熙削藩,打了場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所以漢景帝實施這個政策後,那接下去的就是戰爭了。

首先第一個起來的,就是那位結怨頗深的吳王,這位仁兄收到了要削藩的情況後,也顧不得自己一把年紀,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拉起大旗,聯合了多個大小諸侯國開始為了實現自己的皇帝夢而進行的創業努力,當然打的旗號還是誅晁錯,畢竟中國人講究個含蓄,自己的野心還是不要那麼過分的表現出來為好。

歷史記載,吳王所在地差不多就是現在的長江下游地區,以現在看那就是中國GDP的精華之地啊,所以可以想象,吳王確實富的流油,手下自然會有很多亡命之徒。吳王呢想要謀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那可是蓄謀已久啊。按照書上所講,很早開始他就在那邊囤積著軍糧,打造著兵器,拼著命的招人了。

漢景帝—解決“親戚”的好手

漢景帝聽說了吳楚等七國起兵造反了,先是驚嚇了一下,估計還有點慌亂,然後做了兩個決定,一好一壞。首先呢是以周亞夫為大將去攻擊吳楚兩個主要國家,以欒布等攻略其他國家,事後來看,這一軍事及人才決策是及其正確的,周亞夫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戰略家,在他的指揮下不費吹灰之力就很快平定了這場動亂(其實漢文帝也不全是“坑”兒子的,死前留了個周亞夫,並且告訴兒子說萬一真有事發生,就讓他去就行了)。另外一個決定就是漢景帝還企圖有和平局面,所以私底下還是派人去找吳王進行和談的,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漢景帝中了反間計殺了晁錯,吳楚等國的動亂呢也沒有停止的意思。可惜了一代人才晁錯啊,這位老兄胸懷大志,而且一心為公,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只能說所投非主啊。

戰爭的過程呢大概是這樣的,首先呢吳楚聯軍共同西進,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攻取長安,行軍到達河南地界呢被漢景帝的弟弟梁王率兵拖住了。這時候呢周亞夫同志看好了吳楚的弱點,跟漢景帝彙報說讓梁王在正面戰場上拖住對方,自己派部隊奇襲對方糧道,然後再夾擊的方略,漢景帝一聽不錯,就同意了。

方略不錯,可惜苦了梁王,這位老兄一個人在前線面對吳楚的大軍,那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看著自己手下的弟兄一個接一個的倒下,自己所管的地盤一天比一天的小,無數次派人去向周亞夫求救,等來的都是“給我頂住”,就連漢景帝的命令周亞夫也沒當回事。梁王沒辦法,玩命幹吧。(其實個人感覺是漢景帝有意不救梁王的,史書記載漢景帝的母親很喜歡這個小兒子,不止一次想讓景帝立梁王為太子,景帝尊重母親,很多事情不說,但是心理面吧肯定也是不樂意的。這次正好有機會借反軍之手去除政敵,何樂而不為。不然以周亞夫一個將軍,景帝又是那種肚量不大的人,怎麼可能在那麼多次的下詔催促下還不進軍呢)

漢景帝—解決“親戚”的好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梁王的苦日子終於熬過去了,周亞夫不久就找到了吳楚的七寸,派部隊奪取了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得吳楚聯軍士氣大跌,在周亞夫連續的打擊下終於全線崩潰。吳王一看苗頭不對,趕緊渡過長江跑啊,別看老胳膊老腿的,逃跑的時候還是蠻快的,可惜的是沒用,跑到南方還是被東越王給咔嚓了。

吳楚是七國之亂的首腦,這兩個一完蛋,剩下的那是嚇唬下都能尿褲子的主。很快,欒布平定了齊地,然後呢回師與酈寄共同平定了趙王。就這樣,看上去轟轟烈烈的七國之亂三個月就被平定了,真是枉費了吳王花了大半生的時間準備啊。所以說時機很重要,在錯誤的時機幹錯誤的事情,而且自己又是個門外漢,這都不死那就沒天理了。

漢景帝先生在父親的寬和政策下,實現更加寬和的政策,與民休息,使得西漢國力發展迅速。對外方面呢,漢景帝也基本遵守了老爸的政策,以戰略防禦和和親為主,當然與匈奴的小規模遭遇戰還是不少的,也湧現出了李廣這樣的抗匈名將。

漢朝經過了文景之治後,已經逐步從秦末的戰亂格局中回覆過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糧食多得吃不完、人口大幅度增長,種種,都為漢朝下一位雄主漢武帝與匈奴的決戰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