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关山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满目的枯槁之色,衰草稀稀拉拉地伏在雪堆中还没有苏醒。太阳淡淡地伏在天上,没有一丝温度。一排排抽油机机械地起伏着,起伏着。走出车门,刺骨的风吹在身上,像泼了冷水,透心凉。山梁上,几个白色的风车正在转动,是这里最适应环境的物种。

这是早春的红井子,焦虑和希望共存,期盼着盛夏的到来。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进入2020年,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在水平井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的红井子作业区突然哑火了,首先是产量下滑,成为一月份全厂唯一没有完成配产任务的单位;紧接着,二月份厂网连发两则通报,直指作业区生产弊端,并追责考核;同期推行的一系列中心站改革、奖金考核、人员调整等举措,再加上疫情的打击,让作业区干部员工压力倍增、身心疲惫、缺少动力。

3月上旬,厂机关部门联合成立调研小组,紧扣队伍建设主题,深入红井子作业区,对当前作业区党群工作、生产组织运行、干部员工思想动态等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细致调研。剖析出亟待解决的“四个矛盾”:

一是作业区全面推进中心站管理模式与数字化建、管、用、维相对滞后的矛盾。

二是作业区安全生产任务繁重与工艺、设备、管线频繁故障破损的矛盾。

三是作业区上产任务艰巨与干部员工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行动不统一、执行落实不到位的矛盾。

四是作业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党建生产经营相互融合不够的矛盾。


红井子怎么办?


湖北有难,全国支援;红井子困难,全厂帮扶。

采油三厂从各个部门抽调人手组织成队伍建设组、生产运行组、油藏地质组、地面工艺组、数字化运维组等5个原油上产帮扶组,目标直指日产900吨。

历史是有记忆的,这是十年内全厂第二次对红井子的帮扶。

2012年,在一场“红井子人如何管好红井子”的大讨论中,一支由东线五里湾一区、盘古梁作业区、郝坨梁作业区、五里湾二区20名管理技术骨干组成的帮扶队伍迅速到位,每个作业区对口帮扶红井子一个井区。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东线靖安油田的迅速崛起,相对应的是“采三之根”宁夏油区的数十年沉寂,导致这里的油田基础工作愈加薄弱,很多员工养成了闲散的工作作风,制度执行不到位,技能素质不过关,基础资料相对薄弱,现场管理标准也不够。

随着采油三厂对宁夏油田不断的地质研究,新的勘探开发方向的重新确定,蛰伏已久的红井子听到了来自大地深处强有力的心跳——2010年,采油三厂产建项目组整体搬迁盐池,宁夏油田开始了二次再开发。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就像一个沉疴缠身、积重难返的老人一样,红井子在应对快速发展的形势上,喘着粗气、步履蹒跚,有些力不从心。

开发、调整、再开发,上升、滑坡、帮扶。红井子人的十年江湖夜雨,时而热烈,时而凄冷。

马克思说过,“历史总是在重复自身,一开始是悲剧,尔后则是闹剧”。


全村的龙把最硬的麟都给你


采三人五十年的历史,只有正剧。

对红井子人来说,历史是用来铭记的,而不是用来重蹈覆辙。

2月27日,李红军“空降”红井子,说出了一句“我来我见我改变!”

一同而来的,还有他的“拳头”团队。

李红军,五里湾一区17年老井区长,当过作业区调度长、中队队长。

郭峰,五里湾一区130中心站站长,作业区第一个三星级员工;

马刚,盘古梁作业区陕92中心站站长,十年井区长资历。

王艳云,郝坨梁作业区靖一联合站站长,没有他搞不定的联合站。

还有陈琳,盘古梁作业区的综治铁军。

五个来自东线采油作业区的最骨干力量,驰援红井子。

关于人员选配,红井子作业区经理姜学峰和副书记杨振贵盘桓了很久。最终,他们给心仪的人选打电话,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得到了厂主要领导的支持和斡旋。

2月26日通知,连夜赶赴红井子,27日正式报到上任。

这五个厉害的角色,该怎么使用?

是聚成一团火,还是散成满天星。

踯躅思考,谋而后定,作业区决定把五个人全部放在问题最多的姬九联中心站,李红军担任站长,其余四人皆为副职,握成一个坚硬的“拳头”,发挥最大的威力。

他们认为,扎堆干,效果会好点,能保持原有风格,减少周边大环境的影响。

初来乍到,坚硬、愤怒,是原动力。

李红军说,“先修内,再治外”。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李红军不怕远征难

3月25日,西北地区沙尘暴、降温。

李红军和马刚负责拆除76-117扩井组的加热炉,王艳云前往姬九联进行沉降罐分层破乳工作。

大风刮的呼呼,李红军一边指挥现场,一边追忆心路历程。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当时,眼前的一切让他的心凉了半截:“和东线差距非常大,数字化利用率低,油井恢复能力慢,基础工作十分薄弱,由于注水管线破损,几乎天天在抢险,大家处在应急状态,正常工作计划一再搁浅推后,使问题越积越多,何谈做精做细油水井日常管理。”

“工作想做好,团队必须聚合力。我必须要组建一个团结的班子,五个人都很过硬,我年纪最大,责任也最大。”

稳住产量,要先稳人心。李红军通过情感的交流和心理疏导,用关爱这个“粘合剂”来培养大家的团队意识,鼓励员工们的每一点“小进步”,为员工们解决情绪“小问题”,让全中心站员工凝成一条心,合成一股力。

“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我们现在干的就是,以前这里每两个井组需要一个人驻守巡护,一年成本六七万,十个井组就是三四十万。我们实施冷输后先拆除加热炉,再撤人,巡护班维护,成本最少减三分之二。”

现在,大班干活首先安全意识增强了,集体观念也增强了,以前不爱开会,现在每天等着开晨会。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现场的风越来越大,风紧、扯呼。拆完加热炉,再吊走值班房,又止住了一个成本“出血点”。

48岁的李红军,每天跑井场、现场落实、参数调节、综治排查,一样都不少,干起活来依旧像一个18岁的小伙子,那样的有力。

麦克·阿瑟将军说,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李红军说,我来到这里,有一点最重要,就是拒绝被同化!


二梁兄弟:背水一战


宁夏油气大开发的发展形势如一只催人奋进的号角,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放弃熟悉的环境,奔赴充满希望的盐池大草原。

有多少有志青年,携妻挈儿来到这里,说:“我们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红井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命运和红井子的发展休戚相关。”

到红井子去,到采三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他们心中最真诚的呐喊。他们渴望在这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来自盘古梁和郝坨梁的“二梁”兄弟,崇尚“干实事”和“解决问题”,不愿意泯然众人矣。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我们不想被环境所改变,是冲着解决问题来的。”马刚有着李云龙的铁血真性情。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干事情、解决问题,让自己安心,也让别人安心。”王艳云堪比儒帅赵刚。

所谓的管理,在他俩看来更像是一门艺术,也许不用耳提面命、看紧盯牢,但是要用行动和态度让大家感受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做到毫不含糊。

“我们身在生产一线,不干事情,不解决问题怎么能行?”来了以后,“二梁”兄弟不断提醒自己,不图安逸,不混日子,就喜欢解除故障的那么一点成就感。

“姬九联合站投运10年来,关键设备设施维护不及时, 造成联合站整体运行不平稳。刚来前两天我和马刚只睡了七个小时,不是这破了,就是那漏了。联合站外输波动非常大,直到最近,油温加起来了,系统负荷减轻了,外输才平稳了,从每天540吨上升到577吨,已经连续三天保持在570以上。”

“我们是背水一战,干不好回去,多丢人。只有努力把事情做好,不仅自己踏实,让同事和家人们也安心。” 马刚和王艳云吐露心声。


拐点已经到来

产量在一点点的回升,形势在渐渐明晰。

帮扶工作也是渐入佳境。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队伍建设组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大讲堂,做好与员工的沟通解释工作;

生产运行组做好产进、外输、影响因素监控,把日影响因素控制在了10吨以内;

油藏地质组对产量及含水波动大的井组进行加密落实,储备油水井措施方案,摸排躺井41口,目前已修井37口,产能恢复52.45t。

地面工艺帮扶组围绕集输计量、地面运行、采油工艺、注水管理、隐患治理5大方面共计制定32项具体问题措施,已销项17项。

数字化组提升了恢复油井功图、远程启停、系统效率的上线应用。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3月26日,作业区日产845吨,较前期提高15吨。

风雨中走过,疫情中挺立;艰难中前行,逆境中发展的红井子奉献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曾经的辉煌,不仅仅是采油三厂的资源接替区域,更是在油田大会战时期形成,在发展转型之际觉醒、在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大背景下历练出的不抛弃、不放弃、执着坚守、锲而不舍、革故鼎新、奋力前进的红井子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新老红井子人将慎终如始,战斗到最后,采油三厂在“重上400万,支撑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的道路上将无所不胜。

到处野芳红胜锦,满川新涨碧于银。

你品,你细品。

红井子,愤怒的拳头


来源/长庆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