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孤立者往往不是別人要孤立自己,而是自己首先把別人視為“另類”。佛洛依德曾說過:“一切心理活動,皆由潛意識的衝動,與社會對這種潛意識的壓抑構成。”如同短片《口吃》中格林伍德,正由於內心的膽怯,而產生壓抑,以至於無法正常與人交流。如何克服內心膽怯呢?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恐懼”,本文將從不同角度,解析這部短片的藝術魅力與現實意義 @筆目魚記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口吃》由本傑明·克利裡執導,馬修·尼達姆、克洛伊·皮裡、埃瑞克·理查德、索菲亞·康頓主演的劇情短片,影片於2015年7月8日上映。導演通過僅有十二分鐘的短片,呈現出意蘊深刻的主題,因獨特新穎的題材以及細膩的情節,在豆瓣上獲得7.4分、國際影評網站IMBD 榮獲8.3分,並於次年斬獲“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

影片講述了長相帥氣、思維敏捷的印刷工人格林伍德,卻患有口吃症,為逃避與人交流,他選擇用手語交流,但多數時候選擇沉默。但與現實相反,他在網絡裡風趣而又健談,與相識半年的艾莉聊得甚歡,直到有某天,艾莉約格林伍德線下見面,但格林伍德猶豫不決,面對心儀女孩的約見,格林伍德克服內心的恐懼與膽怯,與艾莉見了面……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導演通過“口吃症”這一題材,以格林伍德與艾莉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呈現出“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的主旨。導演細膩的表現手法,同樣是短片獨特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將從視聽語言、影片隱喻、主題呈現三方面,解析這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的獨特魅力與對現實的啟示:

  • 視聽語言:鏡頭切換高超,設置懸念;人物對白與內心獨白形成強烈對比,凸顯人物性格特徵
  • 影片隱喻:獨具匠心的物象,象徵意蘊深刻,隱澀而隱晦
  • 主題呈現: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恐懼

視聽語言:鏡頭切換高超,設置懸念;人物對白與內心獨白形成強烈對比,凸顯人物性格特徵

視聽語言作為影片的重要組成元素,包括鏡頭畫面、人物臺詞、背景配樂等,對於電影主題的呈現、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的推進都起著重要作用。短片《口吃》中,導演對視聽語言高超的運用,使得影片細膩而富有變化;鏡頭切換高超,設置懸念;人物對白與內心獨白形成強烈對比,凸顯人物性格特徵。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 畫面鏡頭切換高超,設置懸念,引發觀眾思考

短片開場,導演以特寫鏡頭將男主人公格林伍德“口吃症”清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然後鏡頭一轉,格林伍德失落的表情出現在鏡頭前,因“口吃症”而引發的面部表情,真實而又自然,引發觀眾對現實中口吃症患者的思考。

故事情節的推進,格林伍德練習手語的鏡頭出現,隨後以一個推鏡頭,將響著的電話緩慢推到觀眾視角近處,這時觀眾必定會產生疑惑:“格林伍並沒有失聰和失聲為何學習手語,而又為何不接聽電話?”

在短片後部分,多處運用黑幕轉場,恰到好處的鏡頭切換,設置懸念,同時又給予觀眾的思考,拉近與劇中人的距離,與劇中人產生情感交流。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 人物對白與內心獨白形成強烈對比,凸顯人物性格特徵

在電影聲音三個元素中,語言指的是人物對白、旁白、內心獨白等聲音元素。語言能顯現一個人的靈魂,能讓一個人更加生動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在影片開場,是一個黑幕鏡頭,觀眾只能聽到期期艾艾的聲音,通過通信公司與格林伍德德對話,表現出了格林伍德德語言缺陷。

通訊公司業務員的流利話語與口吃的格林伍德形成鮮明對比,業務員大聲而又機械化的聲音,以及冗長的滴答聲,使得格林伍德陷入孤獨之中。

在與父親對話時,格林伍德盡力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卻還是斷斷續續地說出口,即使如此,父親還是一如既然地鼓勵著格林伍德,這一人物對白,表現出格林伍德渴望與人交流和被人理解。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導演通過人物內心獨白,將人物性格塑造的更加富有變化。所謂的內心獨白指的是:不論在說出臺詞時,或停頓時,還是在傾聽對手臺詞時,都在自己內心即興地產生無聲的內部語言,即人物自思、自語等內心活動。演員正是利用這種即興創造而又相對固定的內心獨白,在演出中生動靈魂地再現人物的思考判斷過程。

格林伍德雖然口吃是生理上的,但他的思維卻是十分敏捷的,例如,在1224次、1225次對他人的評論,還有佯裝聾啞人的內心所想,皆有內心獨白表達出來的。通過內心獨白觀眾可以瞭解到格林伍德內心的細微之處。

短片還借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人物特徵,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與艾莉數次的網上文字交流,格林伍德所呈現的人物形象是風趣而又健談的,同時人物之間的對話,又推動著格林伍德德內心變化。

  • 契合情節變化的背景配樂的運用

在短片前部分,表現的是壓抑、孤獨的氣氛,緩慢的背景配樂貫穿整部影片,契合著影片的情節變化。在短片最後,格林伍德見到心儀的女孩時,此時音樂的節奏明顯加快,而與格林伍德內心緩慢的獨白形成對比,凸現格林伍德緊張而又急切盼望的心態。

影片隱喻:獨具匠心的物象,象徵意蘊深刻,隱澀而不隱晦

導演通過細節鏡頭,將特殊意蘊的物象若隱若現地展現在觀眾眼前,隱澀而不隱晦地表現深層次內涵。

影像符號的隱喻與象徵,是一個從具象發抽象的表意過程,通過對影像符號超越具象涵義的詮釋,可以探尋到由具體意象抽象出來的深層次意蘊。

①《落水鳥》的意象:

在特寫鏡頭中,格林伍德書桌上出現了《落水鳥》,《落水鳥》由愛爾蘭作家弗蘭·奧布萊恩於1938年寫作出版,小說講述了一個懶惰酗酒的大學生在沒喝醉的時候,他就躺在床上編故事。《落水鳥》這一意象隱喻著格林伍德的精神困惑與自我逃避。

②懸掛的《向日葵》的意象:

格林伍德房間懸掛著梵高的名作《向日葵》,還有寫著的“人生隱喻”、“你期待鬱金香嗎?”“吐字不清”等話語,這些細節暗示著格林伍德自卑的心理,同時又展現他熱愛生活的一面。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③《佛蘭妮與祖伊》的意象:

在格林伍德與艾莉線下見面時,格林伍德手中拿著包裝好的《Franny and Zooey 》(佛蘭妮與祖伊)。

《佛蘭妮與祖伊》由美國當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所著,小說分為兩部分:《佛蘭妮》與《祖伊》,在《佛蘭妮》部分裡,佛蘭妮與世界格格不入,她獨孤而又痛苦,只能逃避;在《祖伊》部分裡,祖伊成為精神崩潰的妹妹的支柱,而祖伊也努力先在坦誠地面對現在、過去以及人生黑暗的部分後,才成為妹妹的支柱,他與家人將愛傾注在妹妹佛蘭妮身上。

《佛蘭妮與祖伊》作為禮物出現在影片中,可以說是格林伍德與艾莉文字以及精神交流的延續,小說裡佛蘭妮將過錯歸咎於外界,而短片裡格林伍德雖然有時也會感到痛苦,但他卻並沒有一直逃避。小說作為禮物而出現,深化了短片的主題。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主題呈現: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恐懼

《口吃》作為一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成功之處不僅僅在於視聽語言與隱喻的高超技巧的運用,還因呈現出的深刻的主旨意蘊而打動觀眾。

  • 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短片中,格林伍德為了避免與人交流,而去學習手語,在我們正常人看來,這簡直是不可理喻的事,但對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他們寧願選擇沉默,也不願開口與人交流。

而社交恐懼症的背後,實際上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口吃症”大多是非生理上的缺陷,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格林最後決定與艾莉線下見面,其實是對心理障礙的克服。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 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恐懼

“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恐懼”,是短片另一主題,短片中,格林伍德在通信公司業務員掛掉電話後,他選擇逃避,沒有接通後面兩通通信公司的電話;在路人問路時,為了避免交流的尷尬,他選擇用手語;在艾莉提出線下見面時,他直接關閉了電腦……

臺灣女作家三毛曾說過:“明日,是一個不能逃避的東西,我沒有退路。”,俗話也說過:“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沒有人能一直逃避,格林伍德也不能,在短片最後,格林伍德最終克服內心的恐懼,與艾莉見了面。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口吃》:社交恐懼的背後,是心理障礙與人格缺陷

結語:

電影大師戈達爾曾說:“電影就是美妙24格真實”,導演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將現實搬上銀屏,真實而又真切地將目光投向特殊群體,從個體的自我救贖,向觀眾傳達出特殊群體迴歸正常人生活的方式,在我看來,這就是短片《口吃》的獨特魅力與給予我們的現實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