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量產”人才

阿里巴巴“量產”人才


阿里巴巴每年都會有一次人員大換血,管理層也不能倖免。很多人就納悶,為什麼阿里的幹部好像隨時都可以頂上去,這種“拿來即用”是如何做到的?


是阿里的核心競爭力在“發功”。


不少人說,阿里的核心競爭力是戰略:最早佈局電商,包括後來的支付寶,每一次都在創造風口,造就趨勢。


事實並非如此,打個比方,我家養了一隻雞,它每天都下蛋,我把雞蛋拿到市場上賣錢,你能說雞蛋在給我創造營收,但你能說雞蛋是核心競爭力嗎?


顯然不能,它只是個產品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核心競爭力?


是這隻會下蛋的雞。


我只有擁有了這隻雞,才能擁有這樣的產品和戰略,所以創造戰略和產品的人,才是核心競爭力


01 幹部也可以“批量生產”


從2000年起,阿里瘋狂擴張,培養出相匹配數量的人才成為關鍵。


阿里巴巴“量產”人才

來源:許林芳《阿里管理三板斧》課程截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阿里內部的培養流程,但三板斧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嗎?阿里從開始就知道頭部leader、腰部管理者應具備哪種能力嗎?


阿里並沒有那麼神通廣大,任何公司的體系能夠沉澱下來,一定是建立在不斷試錯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的。


02 三板斧的誕生


這還得提到關明生。2000年,“真正懂管理”的關明生空降阿里,他開始手把教阿里的管理者們如何管理,但是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關明生髮現,光靠手把手教,遠遠不夠。


阿里巴巴“量產”人才


2000年10月,公司遭遇危機,緊急開了一場“遵義會議”,會上提出了三個B2C戰略:


  • back to China回到中國——關閉海外機構。
  • back to coast回到沿海——阿里服務的是中小型企業,而沿海地區中小企業更多。
  • back to central回到中心——杭州。因為前期拿到融資的阿里有點“飄”,在世界各地開了自己的分公司,並把中國的總部放在上海,導致人員開銷巨大。


在三個戰略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組織戰略就是管理升級


當時馬雲在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花幾百萬把現有管理者送去參加培訓


阿里最早的三板斧原型,就是在這次培訓後誕生的。


而這次培訓,可以說是效果明顯,參與培訓的管理者們成為講師,將學到的東西內化為本公司的課程。從那一年起,阿里開始不斷形成特有的管理方法課:


如何形成有效溝通、有效輔導、有效激勵,如何進行團隊建設,如何拿結果等等。


培訓內容只是個底料,不斷演變成自己的方法論才是最終的結果。


但是也出了些問題,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管理者要學的課程越來越多,多而不精可不行。


馬雲奉行儒釋道的思想,道家有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阿里巴巴“量產”人才

來源:許林芳《阿里管理三板斧》課程截圖


所以一個人掌握三門課就夠了

,只要用精用透這三門課,一定能舉一反三。


於是一幫人坐在一起,把經理和資深經理——M1到M3層級的管理者——的二三十門課濃縮成了三門——high and figh、team building和get result。腰部管理者也同樣如此。


而課程的落地過程如下:


  • 第1步:上課。
  • 第2步:管理論壇。例如,完成招聘和解僱課程後的2-3個月,會將大家在招聘和解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整理成案例,然後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並在現場進行1對1的演練,一個扮演新人另一個扮演面試官。
  • 第3步:review。每個季度都要進行一次1對1的工作彙報。例如,我們要求腰部管理者在招聘、建團隊、拿結果三方面出成績,這些都要體現在彙報內容裡:培養了哪些人、輔導了哪些人、輔導進度是什麼、結果如何等等。


最緊張刺激的就是review環節,你會發現領導願意花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與你溝通,幫你“照鏡子”,指導你發現管理的死角。令人既期待又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