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有溫度 買賣都受益“一小時市場”暖心又便民

當前,西海岸新區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百姓渴望迴歸生產生活的正常狀態。如何打破這場疫情帶來的影響,讓正常生產生活迴歸的步伐更快?連日來,區綜合執法局在西海岸街頭巷尾創新設置的“一小時市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讓城市找回了久違的“生活味兒”。

商販有生計市民得便利

3月25日17時許,記者來到珠海街道牌坊街,行走在阡陌街巷,雖還不見往日滿滿的熱鬧煙火氣,但街旁一處健身廣場上的一小時市場裡,吆喝聲陣陣,戴著口罩的七八位菜農正在這裡“提籃小賣”,不時還會與顧客討價還價。


執法有溫度 買賣都受益“一小時市場”暖心又便民


菜農尹懷德正忙著招呼顧客,過去兩個月,尹懷德自家種植的菠菜、小蔥、苔菜等因為疫情而滯銷。雖然種的不多,但也是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現在到了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要是再沒有銷路,只能看著這些菜越長越老、爛在地裡。

手足無措之際,牌坊街新設的一小時市場讓尹懷德看到了希望。區綜合執法局允許確實有特殊需求的人員入市擺攤一小時,彌補因為疫情造成的損失,“現在城市管理允許大家在這裡擺攤,但是不能佔盲道和消防通道,這可是幫了俺們大忙了,不然小蔥就真要長成老蔥了。”受益於這項臨時政策,尹懷德每天都能在一小時市場賣二三十斤蔬菜。“所謂一小時市場就是在小區周邊選個合適的位置,讓有特殊需求的群眾能擺攤售賣,就地就近方便市民採買,但是地點要確實符合交通安全規定,商販收攤後要確保衛生恢復如初。”區綜合執法局城管大隊大隊長鞏振剛告訴記者。

因為來此擺攤的都是莊戶人家,售賣自家新鮮的蔬菜,來一小時市場買菜的顧客漸漸多了起來,生活味兒也漸漸濃了起來。“因為疫情,一直宅在家裡,買東西大多是網購,要不就去大超市,一買一大堆,都快忘了家門口這條街原本是什麼樣子了。現在有了這個市場,又可以聽到小商販的吆喝聲,大家也都來這裡買菜,互相打招呼,久違的煙火氣兒又回來了,這才是生活。”來牌坊街一小時市場買菜的市民劉素貞告訴記者。

入市嚴要求管控不鬆勁

在珠海街道,類似這樣的一小時市場共有7處,在方便買賣雙方的同時,區綜合執法局並沒有放鬆對一小時市場的管理。

“大家出來擺攤一定要攜帶證件、戴上口罩”“不能佔用盲道、消防通道”“垃圾要即產即清”……在珠海街道西寧路的一小時市場,記者見到了正在巡查的執法隊員。“原本擅自佔用道路或其他公共場地從事經營活動是違規的,發現後要根據實際情況依法處置,但疫情發生以來,街道很多群眾的生產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在局黨組的倡導和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我們新設了多處這種臨時應急市場,希望讓大家感受到城市的溫度。”珠海綜合執法中隊中隊長耿金剛說,為強化對一小時市場的管理,每個市場都設置了公示牌,為確實有特殊需求的群體頒發入市資格證件。

確實有特殊需求的商販如何確定?鞏振剛告訴記者:“疫情期間,我們利用新開發的流動業態業主身份信息採集小程序,對全區巡查發現的遊商浮販進行了登記,通過對後臺數據的分析研判,我們會優先選擇有特殊需求的商販入市,比如疫情防控期間,急需賺取基本生活費用、農副產品滯銷的這類生活抗風險能力較差的群體。”“家裡沒有什麼收入,收了點菜出來賣,補貼家用,政府能想到我們的生活,設立一小時市場給予支持,特別感謝。”現場,70多歲的商販付興美說。

接下來,區綜合執法局還將會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一小時市場的食品安全加強管理,並結合“互聯網+”線上產品“吆呼”,將一小時市場納入全區的公共服務小平臺,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發展地攤經濟的穩定場所。

執法更柔性服務更主動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永遠連接著社會治理的細微接口,一個個一小時市場的背後是一個很大的城市群體,一個攤點對應的就是一個家庭單位,他們生活狀態的好壞,其實也關係著我們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幸福感。”瞭解到一小時市場的設立,青島理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晶利感觸良多,“一小時市場的設立充滿溫度,綜合執法部門面對疫情下的‘經濟寒冬’,柔性執法,主動服務,讓生活迴歸的步伐變得更快。”

於晶利告訴記者:“一小時市場雖然只有一小時,卻無形中化解了商販到處擺攤賣菜難和市民擔心疫情買菜難的供需窘境。同時,將商販引入市場統一管理,有效避免了商販為生計到處擺攤買賣從而引發的城市管理問題。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廣大市民衝破疫情陰霾,快速回歸生產生活的常態。走在熟悉的街巷,身邊是熟悉的場景,每個人都會感覺格外親切。”“為百姓排憂解難、為企業助力發展是我們執法為民的根本價值追求,面對疫情,我們除了嚴格加以防控外,更應該用心呵護好每一個個體工商業戶和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用心呵護好疫情下歸來的生活味兒。”區綜合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肖政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