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盩厔、雒南、邠縣、鄜縣、葭縣、沔縣,看到這些生僻的地名,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將它們和陝西聯繫起來,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雖然沒有都去過,但陝西的縣市還是多少聽過的,也沒聽說有這麼多生僻字的地方。事實是,前面提到的地方都是陝西的縣名,可為什麼大家都沒聽說過呢?這還要從五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說起。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為減輕群眾和兒童學習使用文字的負擔,1955年1月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學家、各省市學校語文教師、部隊和工會的文教工作者約20萬人參加討論,提供意見,再經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和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於1956年1月,國務院正式通過《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在這一背景下,1964年5月,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出,應學習日本對於漢字的改革,壓縮常用漢字的數量,將一些生僻字的地名換成同音的常用字,如“酆都”改為“豐都”。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幾經週轉,這些意見轉到了時任陝西省教育廳主管文改工作的馮一航手裡,按照郭老文章的主旨,他提出了陝西十幾個生僻地名生僻字需要改換的初步意見。意見發表後,不僅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對陝西的地名簡化十分支持,同時,在1964年6月,楊明軒先生(1965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也發表文章,支持把自己的家鄉鄠縣改為戶縣。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意見上報後,國務院於1964年9月批准陝西14個生僻字地名予以改名,這也就是大家不認識開頭所說的地名的原因,現將這14個地名的情況簡單介紹如下。

盩厔(zhōuzhì)更名為周至

該縣始設於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以《元和郡縣誌》所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而得名,同時還有一句反映南北差異的著名諺語“南不識盩厔,北不識盱眙(xūyí)”為老百姓所熟知。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鄠(hù)縣更名為戶縣

縣名源於夏代屬國扈氏國,商代有崇國和豐邑,皆為商之屬國,漢初設鄠縣,屬右扶風。2016年11月,根據相關批覆同意,將戶縣撤銷,設立西安市鄠邑(hùyì)區,自此,戶縣成為14個生僻地名之中唯一一個改回原漢字的地名。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雒(luò)南更名為洛南

雒南地處華山之南,周代設華陽池,至隋開皇三年(583)廢止拒陽郡改為洛南縣,明泰昌元年(1620),為避明光宗朱常洛諱,將原“洛”字改為“雒”字,後改做洛南後沿用至今。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醴(lǐ)泉更名為禮泉

西周時稱焦穫,隋開皇十八年(598),因縣境內有泉水味有酒味,《禮記》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因而得名。除陝西省禮泉縣更名外,現仍有湖南醴陵市、山東鄒平市醴泉村、安徽省蕭縣醴泉村、泰山醴泉遺址等同字地名。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葭(jiā)縣更名為佳縣

縣名源於陝西佳縣西北葭蘆河(即今佳蘆河)。西漢惠帝五年(前190)設西河郡圁(yín)陰縣,北周保定二年(562)設中中鄉縣,隋開皇元年(581),因避隋文帝楊堅父楊忠名諱,改為真鄉縣。金貞元二十四年(1184)更名為葭州,1913年改為葭縣。除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名句讓大家熟悉這個字外,現仍有浙江台州葭沚街道、四川省廣元市葭萌關、重慶市彭水縣漢葭縣等同字地名。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沔(miǎn)縣更名為勉縣

沔縣因沔水(即今漢江)流經而得名,西漢即置沔陽縣,是一個有近2000年曆史的古縣,現仍有湖北省沔陽縣、上海市橫沔鎮等同字地名。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栒(xún)邑更名為旬邑

秦時始置栒邑縣,後改為三水縣,1914年1月,因和廣東三水縣重名,複名栒邑縣,後更名旬邑並沿用至今。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商雒(luò)更名為商洛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上雒、商兩縣,東漢設上雒侯國,三國曹魏正始五年(244),魏文帝曹丕將上洛的“雒”改為“洛”,後歷代使用上洛、洛州、商州、商縣等名稱,1950年,稱陝西省商洛分區,後更為現名並沿用至今。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郃(Hé)陽更名為合陽

古稱“有莘國”,魏文侯十七年(前429)敗秦師於鄭(今華縣),於合水北岸築城,遂取名“合陽城”。秦二世三年(前207),西楚霸王項羽劃秦腹地為塞、雍、翟三國,號稱“三秦”,合陽屬塞國,後西漢滅塞,並於景帝二年(前155)改合為“郃”,始設“郃陽縣”,後更為現名並沿用至今。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汧(qiān)陽更名為千陽

汧陽地處炎帝氏族活動區域,也是秦人的重要發祥地。秦襄公八年(前762),秦封諸侯,都汧邑,秦孝公十二年改汧邑為汧縣,北周天和五年(570)置汧陽縣,以在汧水之陽(北)而得名,更名後沿用至今。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邠(bīn)縣更名為彬縣

商代屬豳(bīn)國,秦朝設漆縣,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設立南豳州,後改稱豳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因“豳”與“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1913年,廢州設邠縣,後更為現名並沿用至今。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郿(méi)縣更名為眉縣

西周時,渭水北,東屬邰國,西為郿邑,“郿”字源於《詩經》所載“申伯信邁,王餞於郿”。春秋時稱作郿塢,戰國時代,正式設立郿縣。前趙改稱郿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郿城縣為平陽縣,西魏大統四年(538)又回郿城縣。後歷代使用周城縣、渭濱縣、郿城郡、郿州等名稱,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復改為郿縣,1964年更名後沿用至今。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鄜(fū)縣改為富縣

商代屬西河國地,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設雕陰縣,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設東秦州,後改為北華州。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改北華州為敷州,隋大業二年(606),改敷州為鄜城郡,後於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上郡(鄜蠛郡)為鄜州,1912年廢鄜州設鄜縣,1964年更名後,富縣成為14個更名地名之中唯一一個諧音卻音調不同的縣城。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洵(xún)陽縣改為旬陽縣

古屬庸人活動區域,戰國楚置郇陽邑,公元前202年漢朝始置旬陽縣,因位於旬水北得名。東漢廢,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復置,改稱洵陽縣,1964年更名後沿用至今。

陝西這些地方當年要不改名,恐怕你都不認識!

您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