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人生若白駒過隙,留下的即是永恆,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午夜夢迴誰又在迷醉?杯中之物雖妙,卻始終免不了酩酊之苦,不得雅趣。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何為雅趣?


杜甫曾有詩道:“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桁,傾聽立釣絲。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


在他看來,落日斜暉,春風拂面,品香茗,閒題詩,方得雅趣。


品茶,是歷代文人所奉行的雅事之一。案牘勞形、絲竹亂耳,日日困於俗世不得解脫,而隨著唐朝茶文化的形成到宋朝發展為鼎盛時期,他們便相繼開始飲茶悟道,詠茶滌凡塵,賞茶述心境。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茶之趣,非品而不能述也。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要得一壺好茶,也非易事,僅是候湯,便大有學問。


詩人皮日休雲:“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松帶雨,餑恐煙生翠。儻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取甘泉煮至火候正恰,觀其狀,為“連珠”、“蟹目”、“魚鱗”;聽其聲,為“松帶雨”;茶湯便呈“翠”色。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陸羽也在《茶經·五之煮》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他認為水煎過二沸剛到第三沸時最適合沖茶。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陸羽烹茶圖》趙原(元)


在唐代,煎水乃用敞口容器,方便觀察水溫,但在宋代,煎水皆用瓶,口狹長而難目辨,而水煎得“老”(開過頭),會不斷排除溶解於水中的氣體,影響茶味;水煎得“嫩”(沒燒開或初沸),則會泡不開茶。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進茶圖》

不同茶需要的水溫也不盡相同,如高級綠茶多為嫩芽,需用80攝氏度水沖泡,而花茶及中低檔綠茶則需用100攝氏度沸水,烏龍、普洱等粗老茶葉,則更需用沸水沖泡。


所以候湯之事須格外謹慎。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攆茶圖》

那是否有種方法,不揭蓋不靠聽二、三沸就能恰當地把握水溫呢?


自然是有的,那便是執壺。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南宋 湖田窯瓜楞執壺


在宋代,關於茶可謂雅事良多,其中最風靡的,便是鬥茶,即分辨茶之優劣。


五六名流或十幾雅士選頗具規模的茶店或清幽之處,取各自珍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三鬥兩勝,盛行異常。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玻璃壺身剔透晶亮,泡不同茶,所得茶湯顏色各異,品茶前可細細觀賞茶之姿態,豈不美哉。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另執壺在設計時特意加高壺鈕,壺柄為實心,防止燙傷,可謂精細至極,500毫升容量,滿足整個慵懶時光的靜雅。


午後,選一處雅靜之地,煮一壺清茶,

祛身心疲憊。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熱氣嫋嫋,蟲鳴鳥歌,靜坐候湯,聽水翻騰,觀茶湯,聞其味,品香茗,溫熱入喉,香氣纏繞,回味無窮。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或三兩好友圍坐,靜享閒暇,煮一壺茶、從詩詞歌賦到人生理想,僅一杯香茶,便能拉近彼此距離。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碧山深處絕塵埃,面面軒窗對水開,穀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


尋一處靜雅,品一壺一茶

文徵明 《品茶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