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當時舉兵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為何選擇隔江觀望呢?

說到吳三桂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放清軍入關,為了一個女子他便放棄了自己做為明朝大將的尊嚴,公然投入了清朝的懷抱。其實小編個人覺得這可能只是吳三桂為了投敵的一個藉口而已,要知道當時的李自成已經拿下了北京城,山海關外又有滿清大軍在蠢蠢欲動,吳三桂必須做出一個抉擇,不然等待他的就會是兩面夾擊,到時候跑都沒地方跑。

崇禎十七年,吳三桂投降大清,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放清軍入關,大敗了李自成的起義軍。順治入主北京城後,吳三桂又被封為平西王駐守雲南。1659年,吳三桂追擊南明皇上永曆,追至緬甸境內,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緬甸為了不燃起戰火便交出了這位可悲的統治者。1662年,吳三桂在雲南昆明結束了永曆帝的生命,被封為平西親王。

吳三桂當時舉兵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為何選擇隔江觀望呢?


後來康熙親政,開始籌劃著削藩,要知道削藩可是要了吳三桂的命啊,部隊什麼的都得全部打散,這簡直就是要瓦解三藩的兵權。吳三桂做為一個有野心的男人豈能心甘情願的接受削藩.

當康熙的削藩聖旨到達雲南昆明的時候,吳三桂就已經開始謀劃反抗的路線了,要知道吳三桂又不是一個人,還有尚可喜和耿精忠兩名異姓王在背後支持他,吳三桂的勢力是很大的。

吳三桂當時舉兵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為何選擇隔江觀望呢?


1673年,吳三桂夥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舉兵,一路從南打到長江,佔據了當時大清朝的半壁江山。要知道吳三桂當時只要渡過長江繼續往北前進就可以直逼京師,為何吳三桂佔據了長江以南之後就停下了腳步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1.首先吳三桂太過信任尚可喜和耿精忠,要知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兩位異姓王心裡的小算盤吳三桂怎麼會知道。在1676年, 這兩名異姓王分別投降清廷,這一投降不要緊,把吳三桂的戰略意圖還有兵馬就帶走了很大一部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康熙知道吳三桂的戰略意圖,肯定會想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來對付吳三桂。

吳三桂當時舉兵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為何選擇隔江觀望呢?


2.吳三桂為了停留在京城的兒子,長孫可以保住性命,用劃江而治的方法來威脅康熙帝放了他的兒子以及家眷。康熙帝何許人也,怎麼會容忍這樣的威脅,立馬下令處死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以及家眷,吳三桂在與清廷的抗衡中給了清廷太多喘息的時間。

3.吳三桂不得民心,當初的吳三桂反明親手處死了南明皇帝,就算明朝還有遺孀也不會跟吳三桂同流合汙。而且康熙登基後是一位明君,非常體恤百姓,當時的老百姓只要有衣服穿,有吃的就很滿足了,又怎麼會願意在戰火中失去家園呢。

吳三桂當時舉兵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為何選擇隔江觀望呢?


4.戰略上犯了很大的錯誤,吳三桂在佔據半壁江山後,沒有立即出兵北上,反而跟清廷談判了起來,這無疑給了清廷喘息的機會。清廷的人馬集結了起來集中於長江北岸,吳三桂就不是很容易能輕鬆渡江了。當初吳三桂打了清廷一個措手不及,清廷的部隊才會連連失敗一直撤退到長江以北,現在清廷的部隊集結了起來,吳三桂自然就不是那麼容易能夠戰勝清廷部隊了。

5.吳三桂當時已經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平西王了,是人總會有老去的一天,吳三桂也不例外,當時的吳三桂已經是個老人了,野心也沒有那麼大了,所以才會跟清廷提出劃江而治的方案。

吳三桂當時舉兵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為何選擇隔江觀望呢?


1678年8月,天氣酷熱,吳三桂心情鬱悶加上舊病復發突然就癱瘓在了床上,太醫們也是束手無策。8月18日晚,吳三桂託付了後事然後便逝去了,可憐一代梟雄就這麼死去了,終年67歲。

如果當時的吳三桂年輕20年,可能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可惜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可能性,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吳三桂在死之前應該也會後悔自己的優柔寡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