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當代人的篆刻藝術,要不要拓展更多的資源呢?

記得浙派篆刻大家丁敬曾作詩謂:“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如果偏狹地理解“印宗秦漢”,一味盲目復古,泥古食古不化,只會讓篆刻藝術江河日下、古板僵化。

時下流行的書法篆刻展覽作品趨勢,是各種玩弄花樣,色彩繽紛,求野求大,譁眾取寵,一旦被入選展覽便可獲獎、一夜之間就可成名,方寸之間的篆刻作品,缺少了藝術創作的文化內涵,同樣不利於篆刻藝術長遠的健康發展。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膂郷” 漢代 玉印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秦漢玉印,清雅雍容,落落大方,從容精準的鐫刻技術,傳達出剛健挺拔的風格、清新爽朗的韻味,使人如沐春風。玉印結字,自然大方,在平直方正中,蘊含著多變的結構。線條幹淨整潔,起訖處用方,而篆意尚圓,故而剛柔相濟,體態舒展,清剛而不忘婉轉。排線緊密,均衡穩健中能巧施圓轉,使筆勢之間增強往來,活躍印面全局。

古代印章精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保持對傳統的敬畏和遵循,這才是真正學習傳統的基礎。取法商周秦漢銅器、漢玉印,應深諳其中謹嚴高貴之昧,然後才能不拘其形,遊刃有餘。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妾 女巽(音zhuàn)” 西漢長沙王后白瑪瑙印


1926年,浙江溫州人方介堪拜趙叔孺為師,成為他篆刻藝術創作的全新起點。在老師趙叔孺的悉心指導下,方介堪篆刻上溯周秦兩漢,並以鳥蟲篆印和玉印風格作為主攻對象。

精湛的鳥蟲篆印。方介堪通過大量摹寫,對玉印和鳥蟲篆印的分朱布白與篆法構成的獨特變化規律有了深刻的領悟,而它們所展露的勻淨秀逸和綺麗靈動的藝術風貌,又正與方介堪性情相合拍。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曹 女巽(音zhuàn)” 西漢長沙王后白瑪瑙印


方介堪的古文字學功底,也極其深厚,他從《顧氏集古印譜》《範氏集古印譜》《十鐘山房印舉》等二十一部著名秦漢璽印譜錄中,精心挑選、勾勒三百七十餘鈕古玉印,輯為《古玉印匯》。該譜不單是一部周秦漢魏玉質璽印專題的集大成者,它還參考顧氏舊譜體例,對古玉印逐個詳細考訂,涉及鈕式、著錄、遞藏、印文考釋辨誤與藝術特徵等內容,顯示出方介堪深厚的史學、古文字學功底和超前的審美眼光。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桓駕” 漢代 玉印


《古玉印匯》的編輯,對方介堪個人印風的確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方介堪以“不失古風,不違字理”為前提,“創造性地以嚴謹的古文字形體與藝術的繪畫原理作入情入理的結合”,並運用其行雲流水般的刀法,創作了大量的有古有我、精美絕倫的鳥蟲篆印,以華麗的姿態重新亮相,並綻放出更為瑰麗炫目的光彩。

方介堪由此成為晚清至民國間,鳥蟲篆印領域中“承前啟後的樞紐人物”。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利蒼” 戰國、西漢 玉印


時隔多年,名滿天下的金石大家方介堪先生對慕名來訪的小青年林劍丹,也從來沒有擺任何架子,他親切平和的語氣,讓初次見面的年輕人林劍丹,頓時感覺輕鬆。方先生仔細看過林劍丹帶來的印稿,沒有說什麼,只是轉身拿出一本泛黃的《古玉印匯》讓他帶回去看。

林劍丹明白,方先生是覺得他的印還未入門,於是捧著書,如獲至寶而歸。

《古玉印匯》是方介堪先生早年的精心之作。1931年出版。書中用勾填法,摹錄了明清21家印譜中戰國及秦漢玉印的精華,近400枚,分15類,每印每字不差毫髮,並著錄出處。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戰國秦漢玉印專集,在行家中影響很大,但因印數不多,流傳不廣。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桓啟” 戰國、西漢 玉印


林劍丹回家後,一再細細翻閱《古玉印匯》,他很想從中窺得篆刻藝術的門徑。可反覆看來看去,那一方方印章,沒能讓他看出漢代玉印的“精妙何在”。

幾天後,林劍丹就把書還給了方先生。

當林劍丹第二次拿著自己刻的印稿向方先生請教時,方先生還是那句話:《古玉印匯》先拿去看看。

這回,林劍丹將看得懂的玉印一一勾摹,並仿刻了一些印,漸漸才有所領悟。兩三個月後,他才將書歸還。

隨著篆刻技藝的精進,林劍丹越發感到了玉印文字的清雅雍容,落落大方,實為古代印章的精華。

工整細緻之後,便是熟能生巧的寫意落刀刻印。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比如大宗師吳昌碩、齊白石。

吳昌碩的篆刻印章,雖然也曾受到“皖、浙”兩派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得力於秦漢印。其篆刻作品,以近秦印、漢玉印、急就章一路為最好。

這種風格的印章,幾乎沒有或者很少有修飾,平淡自在,動人心絃。另外,吳昌碩刻的印章邊款,也是前無古人的。

單刀直入,看似粗頭亂服的齊白石刻印,而實際上,卻是趣味橫生的現象,在齊白石成熟時期的篆刻印作中,同樣表露明顯。其實,齊白石先生早年亦是浙派印風的忠實信徒,對於趙之謙的工穩印學習,同樣下過狠功夫,只是經過“衰年變法”後,才形成後來的面目。齊白石刻白文,純以單刀直衝,佈局上尤其強調疏密的對比,利用大量橫線和斜線的交叉營造平正欹側相生之勢,求取平衡中的不平衡。單字印素來最難處理,平正容易,生動極難,近代善於此道者,缶翁吳昌碩之外,便屬齊白石。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程灶” 漢代 玉印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近代圓朱文篆刻大家陳巨來先生瑣憶一書,其中一段故事頗為有趣。

講起舊王孫,都知道是民國時期,與張大千齊名,有“南張北溥”之譽的京城皇族畫家溥心畲。一日,王福廠的弟子持二枚印章相贈,溥心畲當時所用之書畫用印,皆出自陳巨來之手,他只瞟了一眼,就對陳巨來說:“正好缺石頭,磨了,你刻。”陳巨來先生看著一旁尷尬的來人,想緩和一下氣氛,解釋著說,這個還算不錯,話還沒說完,溥心畲接著說了一句:你不磨,我磨。怎樣想,溥心畲都不會真的缺這樣一塊石頭,一句委婉的話,也並不是那麼困難說出口,只是這種不想掩飾的文人率真,可愛得一塌糊塗。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我亦有過這樣的經歷,磨了某名人用名貴荔枝凍石印章刻的一方印,砂紙是新的,磨得很快,三下五除二,印面平整,定稿奏刀,印面效果不錯,一時之間,讓我想起這個溥心畲的故事來。這樣的情形,不禁令人莞爾。古往今來,被磨掉重刻的印石,應該是數不勝數,其中也會有形形色色的故事。此時,我忽然想起了一方印,不同的是,雖原印面被磨去,卻成就了一段印壇的傳奇故事。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硯山丙辰後作” 清代·吳讓之


這方“硯山丙辰後作”是吳讓之為好友汪鋆所刻,吳讓之為其刻印不勝其數。此方印輕淺取勢,不拘成式,是吳讓之的一方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所作行書邊款,信手落刃,更入化境。只不過此印吳讓之只落了頂款,為何?原因是邊款在他刻印之前已經存在了,那麼這個邊款是誰刻的呢?落款清清楚楚:完白山人!吳讓之雖承鄧石如衣缽與其一脈相承,卻系其再傳弟子,二人素未曾謀面,怎麼會有如此聯袂之作?不覺興趣盎然,細細品讀。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邊款: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完白山人刻於邗上寓廬。頂款:完翁舊刻為人磨去。硯山得石。熙載重鐫。

由印章頂款吳讓之的記述中可知,此印乃鄧石如舊刻,可惜印面已為他人磨去,只留下了十六字渾厚爽利的隸書邊款。完白山人當日於邗上寓廬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懷,為何所動,刻下了怎樣的印文?也許會略感失落,此生再無緣見到完白山人鄧石如刻的原印。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大順” 山廬篆刻


書法筆意的表達,是鄧派篆刻獨豎一幟的鮮明特點,吳讓之用行雲流水般的運刀,以筆意的表現為指歸,以輕快流暢重新詮釋了完白的剛健婀娜,使完白山人的印從書出得以昇華。此石為完白舊刻,為硯山所得,為吳讓之再刻,今日印面與邊款之面目,不知輾轉幾許以成,這亦不失為一個完美的結果。

人生無常,更何況是一塊印章石頭,一切的謀劃,都不如這一塊石頭不經意間所經歷的完美,承載記憶如此,亦是天地因緣造化。人生中的留戀與感傷,時時處處,至此亦不應唯存嘆息。殊知當下的此時此刻此物,還有此時的你我,即是至善。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山川異域” 山廬篆刻


事業的成功,一靠天賦,二靠勤奮,三靠機遇。有天賦不勤奮,不能成;只勤奮無天賦,亦難成;有天賦又勤奮,還得靠機遇。機遇等待有成之人,但機遇是稍縱即逝的,因而有成之人還要敢於抓住機遇、善於抓住機遇。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黃明” 山廬篆刻


所以,一個有志搞藝術的人,光有立志、決心還不夠,還要有實際的行動去做。搞藝術的人,不是躺在床上等好條件送上門,而是時刻珍惜當下,努力創造條件,排除萬難堅定不移去搞藝術。如果一定要等到自己條件好了再搞,那麼,這一輩子可能都不會有理想的條件等著你。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周軍之印” 山廬篆刻


山廬印語 ︱ 篆刻印象二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