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攝影:“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意境如何拍攝?

無敵馬克兔


這首是曹豳的《春暮》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暮春時節,已沒有人過問路上的落花,只見濃郁的樹蔭,無邊無際,遍及天涯。林間的黃鶯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獨自一人邁向長滿青草的池塘畔,去聆聽青蛙的叫聲。

這一番感慨,抒發的是詩人惜春之情,把暮春初夏時節繁盛而熱鬧的景象生動的表現了出來。

所以前句是鋪墊,承啟了後句的重點綠陰冉冉“遍”天涯。實際呈現出的景色,是初夏,適合出現的元素是重疊的綠陰,斑駁的陽光等充滿生機的景象。

我的三副也不完全貼切(主要是後期調色比較偏復古,不夠明媚),但是除了植物,都帶有人文建築(圖1是蘇州園林,圖2是民俗景區,圖3是在植物園裡拍的),有人的氣息。就像詩追求的境界“不著一字,盡顯風流”一樣,畫面中無人,卻有人的氣息,不是死而滯的。





野生拾色獸


感謝友軍提問!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出自宋代詩人曹豳(bīn)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暮春景物的詩。全文如下: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詩文釋義

  • 門外無人問落花——

門外因為凋零而紛紛飄落的花朵,已經沒有人再去注意了。

  • 綠陰冉冉遍天涯——

樹木鬱鬱蔥蔥的,柳條低垂。濃郁的綠蔭連綿不斷,一直鋪到了海角天涯。

  • 林鶯啼到無聲處——

樹林裡的黃鶯鳥,啼叫聲也漸漸地停了下來。

  • 青草池塘獨聽蛙——

青草綿延成片。我站在池塘邊上,聽著水裡的青蛙不停的鳴叫,一片喧譁。

拍攝思路

這首詩既然是寫暮春的,也就是說,拍攝時間應該是在春夏交替的時候。

暮春也是初夏。早春盛開的花兒,已經開始稀稀落落的掉到春泥當中了。此時,我們可以把拍攝角度放得低一些,把焦點對在落到地上的花朵或者花瓣上面——遠景拍攝一大片落花,以茫茫綠色為攝影背景;近景拍攝幾朵落花的特寫,直接用大光圈把背景虛化。

“落花”這個詞,是與“流水”相對的。很多地方的景觀植物,也會沿河種植。所以,像桃花、杏花、李子花這樣早春開花的樹木,如果是種在河邊,或者是湖邊的話,待到暮春時分,飄落的花瓣就會洋洋灑灑地順流而下。

所以,我們在拍攝時不妨拓展思維。既可以拍攝水面上漂浮的花瓣,也可以藉著水面的反射拍攝暮春時節草木繁榮的倒影。

總之,詩詞所描繪的內容只是參考,拍攝時一定要活學活用。


柳侍墨


謝謝提問,讓這個春天在詩詞攝影暢遊,大家一起討論拍攝思路,從詩詞中獲取靈感,拍出有意境的攝影作品。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出自宋代曹豳的《春暮》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詩詞譯文

暮春時節,春天按時間的先後為:孟春、仲春、季春。這裡的暮春,我理解為春天的最後一個月,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了,沒有人過問路上的落花,只見濃郁的樹蔭,無邊無際看不到頭。林間的黃鶯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獨自一人邁向長滿青草的池塘畔,去聆聽青蛙的叫聲。

這句詩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春天將要結束,百花已落,但是春天的綠意和濃蔭都很茂盛,無邊地漫延著。我覺得和李清照《如夢令》中那句“知否?知乎?應是綠肥紅瘦”有相似的意境。就是花卉的紅色已經不再燦爛,而綠意卻盎然。

拍攝思路

我們用鏡頭還原“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畫面,主要拍攝兩個內容。落花和綠陰。

落花的場景我們可以拍樹上紛紛揚揚的意境,以桃花和櫻花這樣輕透的小花瓣為主,畫面更加靈動飄逸。還可以拍攝地上的落花,如果是雨後,那麼落花在溼漉漉的草地或者石板的襯托下,色彩更加豔麗。拍攝的時候還可以根據現場環境的特點,選擇仰拍或者俯拍表現不同的畫面感。

綠陰在暮春中也是好看養眼的畫面,陽光沐浴中的小樹木,換了新裝的香樟樹,養眼的水杉林都有詩中的畫面。幽深的林子可以拍點大場景,好看的樹型可以拍小品,有特色的地方則可帶點環境元素。

綠意與紅花永遠是春色的主題,怎麼拍出意境,還是需要自個去琢磨。

我是喜歡攝影,分享心得的藍色希臘。


藍色希臘


我也想知道,可不可告訴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