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什麼討厭白起,將其踢出武廟?

小馬談古今


白起,歷史上大大有名的“人屠”,跟小說悍刀裡的“人屠”不同,他這個稱號是實實在在屠殺了百萬人掙來的,這個數字也沒有誇張的成分,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下面是他屠人的戰例: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

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戰,淹殺楚國鄢城百姓數十萬人;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趙聯軍15萬;

公元前264年,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人;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人。

白起一生七十餘戰,從無敗績,上面這些是歷史有載屠殺記錄,憑這老哥血性,其他戰役肯定也沒閒著。

再看看趙匡胤,雖然是兵變奪權,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有崇高追求的純情漢子,他極度痛恨晚唐以來綱常崩壞、戰火連綿、殺人如麻的亂象,也立志結束這種亂象。看看這老哥戰績和仁義:

公元963年2月滅南平,國君高繼重降,趙匡胤封為荊南節度使;

公元963年3月滅湖南,節度使周保權降,趙匡胤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

公元965年滅後蜀,後蜀皇帝孟昶降,趙匡胤封為秦國公;

公元971年滅南漢,南漢皇帝劉鋹降,趙匡胤封為恩赦侯;

公元975年滅南唐,南唐皇帝李煜張,趙匡胤封為違命侯;

怎麼樣夠不夠仁義,滅了你的國善待你的人,不搞斬草除根,不搞政治清洗。對待功臣也只是杯酒釋兵權,子子孫孫榮華富貴。對待被奪了權的柴氏子孫,同樣保證其富貴平安。

這樣的人能看得上白起這個“人屠”才叫奇怪。


赫連一航


在趙匡胤的趙宋朝廷之前,歷朝歷代都是崇尚強者的。大秦名將白起,最為輝煌的一戰當屬長平之戰,以最小代價取得勝利,俘虜趙軍四十餘萬,雖然其坑殺俘虜的行為被後人所詬病,但誰都不能否認,是他將殲滅戰術發揮到了極致,是當之無愧的名將。

所以,在唐肅宗要建立武成王廟時,姜尚作為“武聖”當之無愧的居中,而同時又設立了“武廟十哲”,武安君白起在赫然在列。

此後白起與姜尚等人一起,享受了人們二百餘年的香火,一直到了北宋立國,趙匡胤來到武廟的那一刻。

趙匡胤看到了武廟中白起的畫像,說:

“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

意思是說白起殺了40餘萬趙軍俘虜,不配在武廟中供人祭拜。

皇帝金口玉言,白起就這樣被請出了“武廟十哲”,現在的我們不禁會想,同樣是出身行伍的趙匡胤,更應該是對這位戰術大師倍加推崇才對,何以將其在十哲中除名呢?

其實這和趙匡胤的政治意圖有關,經歷了五代十國,包括他自己在內,武夫篡國的事情發生的太多了,所以他想要給大宋制定的國策便是:偃武修文。

不過他哪曾想的,偃武修文最終發展成了廢武重文,大宋富而不強,被北方遊牧民族遼、金、蒙古輪番欺負,不知道在靖康之變、崖山海戰之時,有沒有人會有此嘆:若有白起在世,我華夏何至於從?


明離子


武廟的由來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開元間比照文廟祭祀體系,始置亞聖十哲配祀,唐肅宗上元初,封為姜太公為武成王。

武廟也如同文廟祭祀體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禮。武廟倡導“忠義”、“尚武”精神。

白起的生平

白起,秦國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年少時投軍,一步一腳印,從基層士官成為大秦第一名將,歷時40年,期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功赫赫,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打破了秦國和關東六國的戰略平衡局面!一舉打敗韓魏聯軍,隨後奪取了魏國大小六十一座城池,讓魏國從其一蹶不振!他攻破楚國國都郢,楚國半壁江山被秦國奪取,從此楚國只剩下苟延殘喘!他在長平之戰中打敗趙國,趙國已經走到了亡國的邊緣!

一將功成萬骨枯,他的背後也是屍山血海,在他親自發動的戰爭中直接死亡的人數就不下一百萬。白起是“戰神”,也是“屠夫”, 讓不計其數的無辜生命死去,家庭破;但他又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英雄,在他死後僅僅三十多年後,秦國就統一了六國,結束了春秋以來五百多年的戰亂局面!

趙匡胤的生平

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

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如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勤政愛民、嚴於律己、崇尚節儉等過人的人格魅力,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踢出武廟的原因

宋朝建立後,也學著唐朝建了武廟。某天宋太祖趙匡胤來了興致,跑去武廟“膜拜”一下歷史上的同行,結果看到了白起的畫像。

初,上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胡為受饗於此?”命去之。——《續資治通鑑長編》

趙匡胤認為白起,殺了投降的俘虜,殘暴無情,沒有一點武德精神,這樣的人是不能享受百姓的供奉的。

秦趙長平一役,四十餘萬趙卒俘虜一夜之間被殺滅殆盡,血流淙淙有聲,江水為染,白起聚集頭顱,堆積成山。白起的殘暴,弒殺讓人膽寒,但也就是白起,“以殺止殺,以暴止暴”,“快刀斬亂麻”,結束了春秋以來五百多年的戰亂局面。

秘書郎梁周翰就上書反對這個政策:“凡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

當然,反對無效,白起還是被踢出武廟十哲之列。

八十萬虎賁長戈所向,白骨丘山百萬億浩土戰禍綿延,血流成河家國狠,生民苦七尺兒郎孰能忘願長安,祈太平,誰憐?康寧還需青鋒劍,不做忍氣苟且人今朝絕塵出五關,是非功過後人說


花奈


因為在趙匡胤看來,屠殺降兵,太過殘暴,所以把白起從武廟中除名。所以白起在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

都說亂世出英雄,在戰亂不休的戰國時期,被稱為戰神、殺神的白起,更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從最初不起眼的小卒,但他擁有與生俱來的軍事天賦,因此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步步成為秦軍統帥,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軍事奇蹟。在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他保持了不敗戰績,立下赫赫戰功,為秦帝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然而,他在長平之戰中圍殲了趙軍45萬,並盡數坑殺之。就當白起以為趙都邯鄲已經是掌中之物時,應侯范雎卻嫉妒他的戰功,從中作梗,最終導致功敗垂成。後來白起在范雎的讒毀之下,被迫自殺於杜郵,就這樣一代名將未得善終。雖然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推崇強者,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戰功顯著的將領,哪個不是踏著屍體贏得敵人的勝利,趙匡胤自己也是如此。不知趙匡胤是否有考慮過,若是昔日長平之戰,白起不殺那些降兵,那他該如何去處理呢?釋放無疑是放虎歸山,而留下卻足以把秦國給吃窮,甚至還可以作為內應,所以說,雖然殘酷,但白起那時真的別無選擇。

到了後世,人們對白起的評價是相當矛盾。對於秦人來說,白起是帶領他們走向勝利的英雄。聽聞他自殺後,“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但對於秦地以外的百姓來說,白起乃是不折不扣的惡魔。


湖南小夥小唐


趙匡胤去武廟祭拜,看到白起時為何勃然大怒稱其不配?

宋太祖趙匡胤做皇帝期間,對武廟七十二將進行了一次大清洗。不但罷去白起,還罷去關羽等人。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非“功業始終無瑕者”!

武廟是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的廟宇,始置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當時以姜太公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秦武安君白起正是這十人中排名第一!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巡幸武成王廟看到白起的畫像時,突然指著白起的畫像說:“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然後就命人將白起的畫像摘除了,白起就這樣被趙匡胤踢出了武廟,而他的理由就是白起殺過降兵,這是為人所不齒的,白起也就不配在這武廟裡受人祭祀。

就因為趙匡胤說功業有瑕疵者不配受享武廟,導致了武廟的一次大洗牌,有22人被踢出了武廟,分別是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梁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這些人都是他們認為功業有瑕疵的人,然後就都被踢了出來。

有人出來自然就有人進去,經過商議,有23人被升進了武廟,分別為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梁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

其實,趙匡胤之所以要這麼做,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其主要原因有三。

1、收買人心

雖然趙匡胤兵不血刃就篡奪了後周江山,但是想要統一天下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統一天下,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投降了之後呢,殺降的先例又不是沒有,所以誰心裡也沒個準。而趙匡胤在這個時候將殺降的白起踢出武廟正是給那些仍想做困獸之鬥的君主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只要你們來降,我大宋一定予以優待!我想這正是趙匡胤這個武將出身的皇帝的智慧吧!

2、為祖雪恥

白起出廟,“趙”字是關鍵。敢殺“趙”卒40萬,能不讓“趙大”震怒!沒有白起,趙國不會亡。殺祖之仇不共戴天,面對國仇家恨,趙匡胤當然不會讓人祭拜祖先死敵!

其實人屠白起在秦國立場看也沒錯,10萬敵國兵士放下武器是俘虜,拿起武器就是敵人,當時各國戰事不斷就是吃了這虧。

3、為手下立威

宋太祖這麼做無非是給當朝武將一個警示,做武將的一定要安分守己,別做出格的事情,哪怕你功勞在高,一但做了不該做的事那我也照樣搞你,黃袍加身這事只能做一次,不然即使是戰神武勝我宋太祖也能把你拉下來。


小馬談古今


說到這個必須瞭解一下白起這個人。

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大將。白起作戰特點“穩、準、狠” ,平生作戰大小70餘戰,從無敗績,被稱為“戰神”。

白起殺心太重,作戰講究趕盡殺絕,一生斬殺敵軍100多萬,被稱為“人屠”。因此被世人唾罵。

說一說他的幾場戰役

  • 嶄露頭角——伊闕之戰

吞併六國,韓趙魏三國是秦軍東進的第一阻力。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與韓、魏和東周共24萬聯軍對峙。

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願先與秦軍交戰。

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先以少量兵力鉗制主力韓軍,再以強兵猛攻較弱的魏軍。兩軍沒有防備,倉促應戰,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全殲聯軍24萬人。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洞開,秦國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 名揚天下——鄢之戰

鄢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烈殘酷的戰役之一。公元前279年,白起率秦軍攻打楚國。決戰於鄢(今湖北宜城)。白起攻城不下,就掘開堤壩,以沔水(今漢江)灌鄢城。鄢城汪洋百里,楚國軍民溺死數十萬,屍體隨水飄往城東,城東臭不可聞。

楚國因此一蹶不振,北邊門戶洞開,危在旦夕

以下是白起的殺人名單(不完全統計)

1、長平之戰殺降兵四十五萬。

2、攻韓、魏於伊闕斬首敵軍二十四萬。

3、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軍民數十萬。

4、攻魏於華陽斬首敵軍十三萬。

5、與趙將賈偃作戰沉卒二萬。

6、攻韓於陘城斬首敵軍五萬。

要說長平之戰,是他殺的最多的一次。後來秦國也遭到了趙國復仇,當時白起正病著沒好,秦昭襄王派王陵出戰,結果屢戰屢敗。派人叫喚白起出戰,白起拒絕了。秦王又派王齕出戰,又慘敗,於是強令白起出戰。白起出戰發了句牢騷,秦王有些不高興,加上范雎的煽風點火,行至半路,被秦王賜死。他的遺言說這是長平之戰帶給來的報應,沒有向秦王求情。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常勝將軍。趙匡胤不喜歡他,就是因為他殺了太多的人,還是投降的士兵,違背了道德,不應該接受祭拜。


衛一堂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前身是唐玄宗時設立的太公尚父廟,主祭周朝呂尚,即姜子牙。唐肅宗時尊姜子牙為“武成王”,武廟正式出現。

武廟與文廟的規格是對應的,文廟有亞聖、十哲、七十二子等,武廟也有副祀、武廟十哲、六十四良將,白起就是武廟十哲之一,居左列第一位。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武廟祭拜,看到了白起像。他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胡為受饗於此?”命去之。

白起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褒貶不一的武將。喜歡他的人稱他為戰神,因為秦統一六國白起立下了汗馬功勞,討厭他的人則認為,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太過殘忍。趙匡胤看重的是將軍的仁義,他認為殺俘不祥,也深以為恥,直接命人把白起踢出了武廟十哲之列。

------------------------------------------------------------


觀雪一壺酒


成王敗寇、撐權者說了算!現在所有者何解要去否定前期所有者。?無古人何有來者?!


21eb2c-OKC


歷史記載,趙匡胤看到白起的畫像後,赫然怒道:“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言罷,遂令人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畫像清除出廟。

與白起同為職業軍人的趙匡胤之所以對其如此反感,根源就在於白起的殺降,更何況白起的坑殺乃是用欺騙的手段完成的!通過批判白起,趙匡胤正好藉此機會向天下臣民宣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治國理念,明確和平統一的非暴力戰略。

1.其中“受享於此"的此是否有其他含義呢,當時白起的位置,位於武廟主殿左起,古代以左為尊,白起此時相當於,除主祭太公,配享張良之外的第三人,或許對於趙匡胤看來,殺降的武安君不適合呆在這個位子,下詔將之換成管仲,可見當時趙匡胤對於管仲的喜愛,從十哲之外一下子,提到十哲之首,濃烈的個人情感因素,不得不讓人懷疑,此為有預謀的操作。

2.再看當時由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商定“功業始終無瑕者”二十二名單中,退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 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 慕容紹宗、梁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 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二十二人,並沒有白起,可見白起只是不適合呆在第三的位置,並不是不能待武廟,所以說趙匡胤只是在找藉口。

不知趙匡胤是否有考慮過,若是昔日長平之戰,白起不殺那些降兵,那他該如何去處理呢?釋放無疑是放虎歸山,而留下卻足以把秦國給吃窮,甚至還可以作為內應,所以說,雖然殘酷,但白起那時的選擇似乎頗為正確。






劉劉劉劉劉劉b


武廟十哲,是唐玄宗為表彰祭祀歷代名匠設置的廟宇,以呂尚(姜子牙)為主祭,張良為配享,左右公配歷代名將十人。左列為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和李績,白起為左列之首;右列為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和樂毅,張良為右側之首。唐德宗又增加古今名將六十四人,合在一起為武廟十哲六十四將。

宋朝建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去武成王廟,看到白起像時說:“白起殺已經投降的人,不是武將的作為,憑什麼配得上這個位置?”然後命令人把白起像移除。

關於趙匡胤為啥把白起移除,我感覺純屬趙匡胤自己個人喜好,戰場之上各為其主,長平之戰四十萬降卒,如果不殺對秦國將士,對秦王,對秦國都無法交代。趙匡胤作為武將出身應該對比無比清楚。

亦或是趙匡胤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愛之心,宋朝以仁愛治天下,重文抑武。白起雖然軍事卓越,沒有一顆仁愛之心,殺降過多,人品不足以配享武廟,所以把他移除。但是古今為將殺降者居多,可能是白起殺罪過重,殺降名聲太大,以至於無辜招惹到後朝皇帝。

宋徽宗年間白起再次回到武廟,不過不是在十哲之列,六十將之首。元明時期,白起再次回到武廟十哲,顯然後世對於趙匡胤把白起移出武廟也多有不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