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錯!股市常見誤區!

1.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

感覺這是大部分人都聽過的一句話——賣比買重要。那麼實際情況是這樣麼?讓我們舉個栗子:

有a股票,甲在市場漲到50的時候賣了;乙同樣也持有a股票,在50的時候忍住了沒賣,在55的時候也沒賣,在60高點賣出。好的,接下來我們看下買的時機。如果甲是在30的時候買入,乙在45的時候買入呢。我們算一下收益便知——甲收益66%,收益33%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買的時機重要於賣的時機,同時低價買入可以不用承擔股價大上漲時的擔憂,提前獲得滿意的收益。

2.平均收益率

警惕算法的不同,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某隻基金說他年收益率在30%以上,但仔細研究後發現它說的30%是平均收益率。舉個栗子:

某隻50元股價的股票,先上漲50%,在下跌50%,最後股價為50*1.5*0.5=37.5,遠遠低於初期的50;同理,先下跌50%再上漲50%也為37.5.而按平均收益的算法 (50%+50%)/2=50%

所以我們發現;在股市下跌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達到原本的規模,在股市上漲後一但遭遇下跌因為資本的擴大我們所承受的損失也就越大。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偉大的投資者都是風險厭惡者,他們所追求的都是穩定的持續收益。

3.中國市場不成熟,不能玩

這個就要提到無效市場和有效市場,有效市場被認為各種信息能被市場參與者快速領悟並正確的反映到價格中,與之相對的就是無效市場。說起來世界上沒有一個市場是完全有效的(包括美國,只有相對較成熟的說法),由此有人說a股充滿了莊家控盤,虛假年報,致使市場無效,所以不該參與。而我要說的是沒有一個市場能完全避免這些因素,而無效市場對於投資者(注意不是投機者)更值得參與。

我們做個假設,如果市場是完全有效的,所有的上市公司股價都是最合理定價,那麼請問你如何獲得超額收益?而恰恰就是因為a股的不成熟,不理智,錯誤定價某些股票,從而才給了部分有能力投資者超額收益的機會。而如果放在較成熟的美股(監管、投資者素質更高),則需要我們擁有更高的能力才能發現是更隱蔽的機會。

所以,市場需要不理智,不理智的錯誤才是理智之人的超額收益來源。

有效與無效只是一個方面的兩個問題,是個“度”的把握問題。

4.極端厭惡熊市,喜愛牛市

同樣,對於投資者來說,熊市是估值回調的時期,甚至在悲觀情緒中會將一些原本能享受溢價的股票低價處理,從而造成黃金滿地,股民仰天長恨(看不到)的局面。

相反,在牛市中 ,爛股都能隨市場上漲,好股也享受到超越正常的溢價,造成投資者無從下手(買家太高,不懂看第一點),大部分人瘋狂入場的局面。

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心態——熊市有可能是在掉鑽石,而牛市有可能是在買炸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