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掃碼、拍照、換裝、上香、祭拜……農曆三月初三,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朱良瑋通過“VR”方式,在倫敦收看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盛況。

庚子年春,雖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華人仍通過“雲拜祖”的方式,向著根親祖地中原,遙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祈福中華民族山河無恙,祝願世界寰宇和平安康。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無論身在何方,不論國籍姓氏,華夏兒女血脈裡都流淌著一條“黃河”。同宗同源、守望相助的強烈心聲,宣示著黃河文化作為“根”和“魂”的強大凝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當此共抗新冠肺炎疫情、共克時艱,在新的挑戰中迎來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之際,我們有必要更加珍視這種凝聚力,並從中汲取前行的無窮力量。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聲號令,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全面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裡走出來我保國臣……”疫情吃緊時,武漢一間病房裡傳來豫劇《穆桂英掛帥》經典唱段。這段唱,來自河南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小護士李俊姍。那帶有濃郁中原文化氣息的旋律,唱出了河南醫護的英雄氣概,也為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送去了溫暖和力量。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3月9日,最後一批結束工作後從江漢方艙醫院走出的河南醫療隊隊員在出艙後合影 新華社發

寒風凜冽中,河南1281名醫務人員白衣執甲、逆行馳援,從黃河岸邊奔赴荊楚大地,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臉上重重的口罩壓痕,防護服上“我是黨員”的醒目簽名,“隔空擁抱”的感人瞬間,還有城市裡一盞盞為他們亮起來的燈箱、一座座為他們動起來的屏幕,無不展現著一方有難、八方相助的患難真情,凝聚著握指成拳、同舟共濟的偉力。大河情濃,華夏同心,一場生死考驗,詮釋了黃河文化精神的感召力、凝聚力。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疫情肇始,五大洲的海外華人華僑慷慨解囊,向國內捐款捐物,彰顯著血濃於水的赤子之心;疫情在國外暴發,我們全力擔當大國責任,無私地與世界分享防控和診療方案,派出醫療專家,捐贈防護物資。一來一往之間,是共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愛無疆,是黃河文化精神內核的大美不言。

回望來路,這種“同根同源、共擔風雨”的大同理念,已經隨著黃河的滾滾波濤,流淌了上下五千年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黃河是自然之河、生態之河,也是一條文化之河、精神之河。從巴顏喀拉山北麓流淌出的萬頃碧水,經草原、過沼澤、穿峽谷、越高原,帶著巨大的勢能和衝擊力,切入黃土高原,在中原腹地鋪開千里沃野,滋養著中華民族繁衍生息、開枝散葉。

中國文化的高層形態有很長時間較多地集中在黃河流域:“四大發明”在這裡誕生,文字在這裡出現,儒家思想在這裡發展,道家經典在這裡著述,佛教文化在這裡融入,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聖哲先賢在這裡漁樵耕讀、著書立說……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2019年10月19日,萬眾矚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終於揭開“紅蓋頭”。10月20日,《河南日報》出版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特刊

正是他們,決定了我們成為“我們”。正如甲骨文、二里頭夏都遺址裡記錄著中華文明的基因,黃河文化也深深地蘊含著炎黃子孫自強不息的精神密碼。它是中華文明的符號和象徵,已成為中國人的內在靈魂,濃縮著中華民族聚族而居、同宗同源,緊追時令、順天守序,勤勞刻苦、自強不息,包容和諧、互助友愛的精神內核,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跨越時空,映照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奔流不息的黃河文化,始終與大地共振、與時代同頻,永葆青春活力和強勁張力,在時代精神的光譜中成為最深沉的底色、最持久的動力。

她是生命至上的堅定信念。

作為國家調派的唯一的支援湖北醫療急救轉運隊,河南支援湖北醫療急救轉運隊的81名隊員,從清晨到日暮,從傍晚到凌晨,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奔忙穿梭,45個日夜累計轉運患者2525位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3月20日下午,河南省支援湖北第四批醫療隊、唯一一支急救轉運醫療隊從武漢返回,21輛救護車、81名勇士陸續抵達鄭州、平頂山、洛陽等地,平安到家。

從國家層面、頂層設計“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到奮戰抗疫一線的平民英雄“用生命擺渡生命”,無不浸透著黃河文化對於生命的傾注和澆灌,無不展現著“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拳拳初心。生命之樹長青,中華民族長青。

她是開放包容的昂藏氣度。

3月22日,一架波音747-8F飛機從鄭州機場起飛。機上除裝載正常貨物之外,還搭載首批由河南向盧森堡捐贈的抗疫醫療物資,為當地抗擊疫情帶去河南力量和溫暖。6年來,河南與盧森堡之間的“空中絲綢之路”,已成為連接國內新興市場和歐美髮達市場的重要經濟走廊、中盧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典範路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不以內陸腹地固步自封,打造出空、陸、網、海“四條絲路”並舉的開放通道體系,從內陸腹地變身開放高地,樹立起令人矚目的開放新形象,並在共抗全球疫情中抱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信念,助推“一帶一路”成為全球抗疫中溫暖人心的互助帶、友誼路,讓黃河文化海納百川、和衷共濟的氣度綻放異彩。

她是敢於鬥爭的硬核風骨。

三門峽大壩下的“中流砥柱”、開封的“城摞城”奇觀、武陟銘記治河艱苦卓絕的嘉應觀,都見證了中原人民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我們向貧困宣戰,全省53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累計實現651.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從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到響鼓重錘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勝利,從結構調整、動能轉換,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無不銘刻著黃河兒女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的跋涉足跡。

每當中華民族的關鍵歷史節點,黃河也總能為我們注入澎湃的力量。中原大地創造的每一項奇蹟、綻放的每一個精彩,都浸透著黃河文化的滋養。

當今世界,疫情蔓延和經濟下行壓力,對我省的旅遊、交通、餐飲等行業產生較大沖擊,民生保障、經濟轉型升級更加迫在眉睫。我們的使命是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總體戰,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任務十分艱鉅。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扛穩時代責任,以強烈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呵護之心,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出彩的河南篇章,我們重任在肩。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黃河河畔植被茂密,滿目青翠。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在整個黃河流域中,我省承東啟西,是歷史淵源最悠久、文化積澱最深厚、精神涵養最豐富的地區。中原兒女對黃河文化力量的感受格外深切,展示、傳遞、弘揚她的強大凝聚力,我們更加責無旁貸。

——打造“幸福河”,增強凝聚力。

“黃河寧、天下平。”河南的根脈在黃河、安危在黃河,高質量發展的潛力也在黃河。注重系統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治理,創建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綠色生態廊道,母親河必將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最重要載體和名片。

緊緊抓住當前旅遊消費爆發式增長的黃金期、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變革期,用好“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厚重文化底蘊,打造地標性文旅項目、標誌性文旅品牌,構建集中展示中國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文化帶,就一定能實現活態傳承,堅定文化自信。

——奪取“雙勝利”,彰顯凝聚力。

當前,抗疫形勢持續向好,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仍然很重;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復工復產、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按下“快進鍵”,從各地“搶人”復工到“花式”促消費,從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到出臺“真金白銀”政策對沖疫情影響……我們的企業正在動起來,經濟正在轉起來,生活正在熱起來。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大河澎湃 一往無前

雄偉的鄭新黃河大橋。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需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既有打攻堅戰的拼勁,更有打持久戰的韌勁,想在前、幹在前,爭取主動,化危為機,必將奪取疫情防控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雙勝利”。

——擁抱新希望,傳遞凝聚力。

災難過後,更盼春光。從欣賞一抹落日餘暉到歡迎一群真心英雄,從方艙醫院讀書的身影到拿著消費券逛書店,從“雲賞花”到街邊小店萌動的煙火氣……只要心懷希望、有愛相伴,認真生活,創造精彩,日子總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有人說,這個春天,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自然界的季節輪迴,更是希望、夢想和信心。大河流淌數千年,中華民族遇到無數艱難困苦,飽經滄桑,就是憑藉根植在血脈中的黃河文化精神,不斷在挫折中奮進,在浴火中重生,向著美好未來奮進。

在疫情最嚴峻的日子裡,我們依然選擇希望。在新的路途面前,我們永遠相信明天。

大河澎湃,一往無前。只有時時傾聽黃河這條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浩蕩之音,守住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才能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黃河文化,文明之源。乃根乃魂,世代承傳。自強不息,共克時艱。厚德載物,俯仰皆寬。”

拜 祖大典的洪鐘,聲震九霄,迴盪耳畔,也在心中悠揚著,激盪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