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只是一次民變,為何卻能迅速糜爛整個大漢王朝?

黃巾起義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它誕生於漢靈帝光和七年,當時內有朝政腐敗不堪、宦官外戚爭鬥不止,外有邊疆戰事不斷因此導致國勢漸漸衰弱。在黃巾軍領導者張角的帶領下,各路貧苦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向各地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

黃巾起義只是一次民變,為何卻能迅速糜爛整個大漢王朝?

遺憾的是起義最後以失敗結尾,但此次起義也成為了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的導火索。那麼,這場震驚天下的黃巾起義為何可以在短期內聚眾三十萬,從而動搖漢室根基呢?

一、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宦官外戚交替專權,朝廷橫徵暴斂,天災人禍不斷,天下百姓民不聊生,這是黃巾起義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在三演義的記載中,黃巾義軍多是以反賊面目出現,在人們的及印象裡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而在上層統治者看來其唯一的功效就是成就了各路諸侯的野心,黃巾軍的產生無疑問加劇了漢朝末代的滅亡,他的出現使各地諸侯蠢蠢欲動從而催使了他們反抗的野心。

例如家喻戶曉的曹操來說,在歷史的記載中提到他曾招降了30萬青州黃巾一事就為其後來的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政治思想與軍事基礎。

黃巾起義只是一次民變,為何卻能迅速糜爛整個大漢王朝?

不過,客觀來看,所謂的“黃巾賊”也不過是一群飢寒交迫的無辜百姓而已。

而這群無辜百姓之所以要冒著殺頭的危險造反起義主要原因,還是由於政治腐敗導致全國各地百姓民不聊生。

就整個漢朝而言,外戚與分封諸侯王一直對中央集權造成極大的威脅,外戚動輒可以另立新君、乃至於廢君自立,更有甚者毒死少年天子,到了東漢末年更是變本加厲,十常侍把持朝政。天顯異兆、海嘯、雷雨、冰雹、瘟疫頻仍。

可以說是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早顯端倪的動盪政治環境為黃巾軍起義創造了有利的政治基礎。

正是因為漢末皇帝的橫徵暴斂,還有當時的天災人禍橫行於世,導致整個國家各個州郡百姓流離失所,甚至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在外求生。就在這個國難當頭的時刻張角出現了,他以“太平道”號召各地各個階級的民眾,由此掀起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的黃巾起義,這場起義也間接成為漢朝大亂的導火索。

一個國家最忌諱的就是民心不穩,漢朝末期腐敗的政治為黃巾軍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不僅如此黃巾軍還對政治統治有新的定位。在起義活動前期,張角宣稱自己為“天公將軍”,其兄弟張寶稱呼為“地公將軍”,張梁被稱為“人公將軍”。他們三個並沒有選擇世俗的官職,而是把官職權力踩在腳下棄之如泥。

他們選擇的是化身為神,在人前他們常常以天公、地公、人公等成為自居,這些稱呼對於人民群眾來說,彷彿給黑暗的統治生活下帶來了一絲曙光。 在歷史的記載中有這麼一句話,是張角對眾人說的:

“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以樂太平………”

張角等人追求的是可以和全國百姓共享盛世太平,這樣的政治綱領與秦末等其他起義不同,在這之前有許多起義者標榜為某個國家,或者代表某個人。張角此番決定無形中為百姓們鬥爭創造了動力,在他們看來這是在為自己謀求幸福。

黃巾起義只是一次民變,為何卻能迅速糜爛整個大漢王朝?

二、黃巾軍迅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在於黃巾首領張角買通了宮中宦官,在宦官的幫助下,黃巾軍得以快速儲備力量,並且建立了完備的組織體系和起義章程

由張角領導的黃巾軍,雖然僅僅生存了一年就被朝廷剿滅,但是卻被人稱為漢朝滅絕的導火索。黃巾起義利用僅有的幾個月間迅速成立,其浪潮之大直接使東漢王朝的巨輪被一夜之間掀翻,這也就說明其實力完全是不容小覷的。

但是僅僅有過硬的外部力量並不能帶來成功,只有“內外呼應”才能成就大事。

歷史中對漢朝宦官的記載:

“宦官持朝以致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於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黃巾軍的領導張角從一開始就準備了宦官為內應,包括朝廷十大常侍之一的封諝都被張角收買了,充分的準備為張角大大增加了起義的決心。

黃巾起義只是一次民變,為何卻能迅速糜爛整個大漢王朝?

說起封諝,此人被人稱呼為是“十常侍”,但是他在宮中卻時常被張讓等人欺凌,這讓他一直懷恨在心卻又無力反抗。那麼此時的封諝如果想要上位,就必需藉助他人的力量和大量的金錢。作為黃巾軍的領導人張角便投其所好,兩人一拍即合。

因為前期準備充足,使得黃巾軍在各個方面都集聚優勢,例如其口號“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就簡單明瞭的表達了其起義時間,於是張角相約全國各地的太平道徒眾都在甲子年發動起義,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有勇有謀的黃巾軍仍被後世銘記至今。

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對錯,只有長存或遺忘。黃巾軍的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相信必定有其原因。

除了宦官的幫助,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故此有大量的災民為疫病所困以致於千里災情人民水深火而黃巾之首張氏兄弟的老大,本是不第秀才又因偶遇奇人學得醫術討得三卷天書。

黃巾起義只是一次民變,為何卻能迅速糜爛整個大漢王朝?

正在這個當口,張角利用平生所學,散施符水,為人治病。且不說其醫術如何,單憑治病救人的事蹟便為他賺下了好名聲。在眾民心中他便是一個普救世人代天宣化的老好人,在此基礎上他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名號“大賢良師”。

其實起義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很有意思,他們都有一個大抵相同的社會或自然環境為背景,要麼天災頻仍之秋要麼人禍橫飛之際,譬如秦時陳勝吳廣,明末清初,白蓮教、天地會。清末太平天國、義和團這些起義者都有一定的文化涵養和社會聲望。也正是籍於此這些起義終成氣候。

但是張角和他們比起來就顯得尤為聰明瞭,他不再盲目的追從前輩的思想反而開創了一種新思想,這也為了後來的高潮事件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黃巾軍首領張角出生文人階層,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這使得黃巾軍的領導階層具備良好的戰略眼光,為黃巾軍的迅速發展做好了鋪墊

黃巾起義迅速發展的外在原因主要是張角等人具有良好文化修養,巧妙地使用了宗教形式,激發了底層百姓的反抗意識。

在中國文化裡素來尊敬會寫字的人,而在漢朝這種尊敬文化人的現象更加突出,而張角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其文化水準絕不會是簡單的識文斷字這個層次。所以寫字作文這種初級的文化表達形式對於他來說更是遊刃有餘,

黃巾起義只是一次民變,為何卻能迅速糜爛整個大漢王朝?

因此,在文化方面黃巾起義者有很大的優勢,農民在這樣的宣傳之下加入了黃巾起義,以致於起義在短短數月蔓延全國。

即便是漢末大亂,朝廷當中也有許多賢德官員秉持公義。在當時那個社會背景下的官僚階層還並沒有發展到眾人印象中腐朽不堪的地步。東漢王朝在一些官員和百姓心中多少還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因此,統治者對其自身仍保持十分自信的態度,在他們眼裡區區黃巾軍並不能構成威脅。也正是因為如此以終曹操一世,卻始終不敢擅自篡漢自立。

然而,張角卻抓住機會開啟了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起義。他利用民智愚昧,尊崇文字之故,漢時尊岐黃之道,愚氏之策被統治者奉為圭臬,一般的人是接觸不到文化方面的東西,只能以言語為行動的依據。而且張角憑藉輿論組織了一批有嚴密組織,就是當時的黃巾軍。

有傳聞說張角有徒弟五百人,據說個個能畫符唸咒。張角將這些人分散到全國各地,發展各自的人馬。以往起義,往往集中一地,然後擴展。張角率領的“黃巾起義”是在全國各地同時起義,聲勢,影響,都達到空前。

這也是為什麼說黃巾軍是撼動漢朝統治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諸如此類的史記資料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幫助我們瞭解真正的黃巾軍的重要依據。

由於人數不斷擴張,張角組織全國各地黃巾軍正式系統化,他把這些人分為三十六方,其中共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每隊一萬餘人,另外一種每隊有六七千人,在他的規劃中每個地方的首領都可以自稱為將軍。

張角所設立的三十六方主要是根據區域作為劃分的主要依據依據,這一做法主要是參照漢朝在全國設立不同的州郡。

這樣一來,各地凝聚力更加強悍,且各地首領都有比較獨立的權力,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各地藉助絕對的領導權成為一個堅固的個體,僅僅掌握各地領導就可以把全國的黃巾軍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人說張角統領的黃巾軍是多次大敗朝廷正規軍隊,他們憑藉紮實的群眾基礎、充足的糧食彈藥與萬人敬仰的宗教神說曾經稱霸於世。也有歷史記載黃巾之亂的結果黃巾軍全軍覆沒,這一結果與三國演義中的劉曹孫三大人物有些密不可分的聯繫。

黃巾起義只是一次民變,為何卻能迅速糜爛整個大漢王朝?

不過,無論結果如何張角主導的黃巾起義,人數竟然可以在區區幾個月內增長到了四五十萬人,遍及全國各地,由此可見其能力。在起義過程中各個地方聚集的黃巾軍多次使中央軍抵抗不利,甚至間接強迫漢帝下令各地豪強可以自主徵兵,由此也證明了黃巾軍的實力。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