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政策解讀,綠色建設產業將成濟南先行區發展焦點

K評 | 三大政策解讀,綠色建設產業將成濟南先行區發展焦點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未來的發展焦點是什麼?現在,已經得到了其中一個答案,那就是綠色建設產業

進入3月份以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和山東省先後發佈的三大相關政策集中砸向先行區綠色建設產業。下面老K詳細解讀這三大政策。

政策一: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行動方案

3月2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指出,濟南圍繞新舊動能轉換,規劃建設包括綠色建設、智能製造、整車整機及氫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為主導的三大產業集聚區,將連續推出37平方公里產業淨地。其中,今年可推出15平方公里。

K評 | 三大政策解讀,綠色建設產業將成濟南先行區發展焦點

我們來看一下這三大產業聚集區具體是如何描述的:

1.整車整機及氫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聚區。位於濟南市萊蕪經濟開發區中南部區域,推出淨地13平方公里。大力發展無人駕駛、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術,加快山東重工(濟南萊蕪)綠色智造產業城建設,全面推動傳統整車整機向智能網聯綠色邁進,建設全國重要的百萬輛商用車研發製造基地、國內一流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發、製造及測試基地。發揮山鋼股份、泰山鋼鐵等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勢,加大氫燃料電池等產品的研發力度,鍛造集氫氣制儲運加、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製造、氫能產品群全產業鏈條。2020年,建設重卡一期、智能叉車、智能物流裝備、智能網聯整車試驗場等一批項目;到2022年,產業規模達到800億元;到2025年,落地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項目5個,產業規模達到1600億元。

2.綠色建設產業集聚區。位於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北部太平街道廟廊區域,推出淨地6平方公里。全面整合綠色建設上下游產業鏈,打造集綠色設計、綠色建材、綠色智能施工、綠色低碳運營、綠色基礎設施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建設產業生態圈和綠色低碳智能生產生活先行區。2020年,成立綠色建築研究院,開工建設綠色建設產業園;到2022年,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到2025年,落地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項目10個,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3.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位於濟南臨空經濟區,推出淨地18平方公里。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半導體、電子信息、航空等智能製造產業,建設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對德(歐)智能製造合作區。2020年,加快推進林德氣體項目落地和博馬科技、艾斯克等擴產項目建設;到2022年,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到2025年,落地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項目30個,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政策解讀:

1.在這三大聚集區當中,位於先行區的綠色建設產業聚集區的淨用地為6平方公里,儘管是面積最小的,但可以看出,2022-2025年,它的產業規模增長將是最快的。另外,到2025年,綠色建設產業聚集區落地企業項目最多,單位面積的產業規模也將成為最大。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得再長遠一些,它的產業規模成為最大也存在可能。

2.更重要的一點,“行動方案”為綠色建設產業優先推出產業淨地,提供了土地保障。

政策二:關於促進濟南綠色建設國際產業園發展十條政策

3月15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佈了《關於促進濟南綠色建設國際產業園發展十條政策》(以下簡稱“十條”),共包含總則、財稅支持政策、科技研發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項目開發支持政策、配套支持政策、行業引導支持政策、營商環境支持政策、其他政策等。

政策解讀:

由於該政策條款較多,老K不再羅列,而是擇取重要條款進行歸納總結。如需瞭解全部條款,請進入先行區官網查看。

1.劃定範圍

將450平方公里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直管區高標準規劃為濟南市綠色建設產業示範區。

K評 | 三大政策解讀,綠色建設產業將成濟南先行區發展焦點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總面積為1030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區範圍為:南至黃河、北至徒駭河、東至濟陽縣回河街道辦事處邊界、西至天橋區桑梓店街道辦事處邊界(即上圖紫色邊界),主要包含大橋、崔寨、孫耿、太平4個街道,總面積450平方公里,共涉308個村居,戶籍人口約23萬人。

按此規劃,這將是國內面積最大的綠色建設產業示範區。

2.資金扶持

(1)綠色建築項目

對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築項目,獲評國家級、省級建築產業現代化示範基地的企業以及獲得“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的建設項目進行資金獎勵,獎勵金額可達數百萬元。

(2)科研項目

以綠色建設技術研究為重點攻關方向的國家級和省級工程(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除省、市財政獎勵外,分別給予600萬元、300萬元獎勵;對參與編制省級及以上新型建築工業化技術標準、規程的企業,最高給予100萬元獎勵。

(3)人才

對綠色建設產業領域頂尖人才或領軍團隊來先行區創新創業的,最高可給予1億元的開辦補貼;對來先行區設立科研機構的,前3年最高每年給予2000萬元研發經費;對新註冊或新遷入先行區的綠色建設相關企業的高管和高技術人才給予獎勵。

(4)上市企業

扶持綠色建設相關企業上市掛牌。對在境內和列入名錄的境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綠色建設相關企業,經認定最高給予1000萬元補貼;對在新三板掛牌的綠色建設相關企業,經認定最高給予300萬元補貼。

3.緩(少)繳費

(1)對於開發商

房地產開發用地(包含商服用地和商品住宅用地)可按起始價的50%確定競買保證金,按照成交價的20%繳納定金;其他用地原則上可按起始價的20%確定競買保證金,出讓合同簽訂後一個月內繳納至土地出讓價款的50%,用地單位出具承諾書後,餘款可按合同約定分期繳納,繳款期限最長不超過一年並支付相應利息。

(2)對於業主

符合二星級及以上的居住建築採用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採暖、製冷、供應熱水的,其用電可以執行居民用電電價;公共建築達到綠色建築標準的,執行峰谷分時電價。

4.提前預售

對符合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標準的住宅項目,在取得《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後且施工進度達到主體施工正負零時,可提前申請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

5.行業引導

(1)政府投資類項目採購、招標,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符合條件的綠色建設相關企業。

(2)先行區直管區範圍內新開工綠色建築比例達到100%,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不低於50%。

(3)

在評選優質工程、優秀工程設計和考核文明工地時,優先考慮綠色建築。

在以上總結的相關政策中,老K認為其中這一條比較亮眼:先行區直管區範圍內新開工綠色建築比例達到100%,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不低於50%。由此可見,未來先行區的綠色建築將會以極高的比例出現,在目前先行區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未來綠色建設相關產業的需求量將是極其龐大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十條”發佈之後出現了一個小插曲:3月17日,先行區發佈更正聲明,在15日發佈的“十條”中,涉及“預售監管資金即徵即返”,“在先行區直管區範圍內購買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商品住宅的,不受濟南市限購政策約束”的表述不準確,予以更正。在最新的版本中,相關文字已經刪除。

“即徵即返”、“不受濟南市限購政策約束”的表述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擔心,在“即徵即返”的政策下,一旦出現樓盤爛尾,購房者的維權難度會進一步加大;而“不受濟南市限購政策約束”則有借綠色建築來變相鬆綁限購的意味。

如今,這兩條帶有較大爭議的表述都已經刪除,不過老K認為,在如今的經濟形勢下,適當對購房市場進行放鬆,不失為刺激消費的一種形式。或許,在未來還會出現針對綠色建築的政策鬆綁。

政策三:綠色建設產業招商需求清單

3月15日,與《關於促進濟南綠色建設國際產業園發展十條政策》一起公佈的還有《綠色建設產業招商需求清單》(以下簡稱“需求清單”),包含8個產業方向的需求。

以下為“需求清單”具體內容——

綠色城市建設:綠色城市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綠色能源利用、綠色交通、智慧城市、綜合治理。

綠色建材:鋼結構、新型建築牆體材料、綠色建築牆體保溫隔熱材料、高性能玻璃窗、新型內外裝飾材料、綠色新型地面材料、建築遮陽材料。

綠色建築設備生產:

新能源設備、高性能冷水機組、水泵與風機、供暖空調設備、高效照明設備、智能家居、供配電設備、節能電梯、節水器具、高效能給排水管材、智能化控制設備與系統、預製構件生產設備。

綠色工程建設:新型建築結構與工業化生產、新型施工設備、新型施工工藝技術。

綠色生態環境:垂直綠化設計及施工、景觀工程、城市雕塑設計。

運營管理:高標準綜合物業管理、專業化能源服務管理、環境綜合服務管理、智能化運營管理數字平臺、區域能源綜合利用服務。

循環利用:再生水/汙染水處理與回用、建築垃圾的有效利用、廢棄資源及排放綜合利用。

技術服務:綠色生態規劃、綠色建築諮詢與設計、綠色建築技術研究、綠色建築檢測及認證、BIM軟件、施工人員培訓、技術中介服務。

政策解讀:

“需求清單”精準地給出了8個具體產業需求,讓相關企業“對號入座”;同時,“需求清單”全面覆蓋了綠色建設產業鏈,從規劃設計,到技術服務,從材料生產,到工程建設,一應俱全。

總結

三大綠色建設產業相關政策在短時間內的密集出臺,釋放出了較為明顯的信號。同時,形成了“推地”、“開發”、“建設”、“售購”完整的政策鏈條。特別是“推地”、“開發”、“建設”這三個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不過,在“售購”方面,依然有更多政策跟進的餘地。如果相關部門將來有計劃出臺對房地產限購進行鬆綁的政策,老K認為,綠色建築相關方面的可以重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