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更多人應該是從詩畫中,

尋見蓑衣斗笠的影跡。

在多雨的農耕地區,

它曾是不可缺的日用品。

當然還有江上打漁,

亦離不開此物。

-

疏水又耐腐的植物,

如蓑草、棕絲棕皮、高粱葉子等,

編織而成的厚厚蓑衣,

既能擋風遮雨,

也能防寒保暖。

儘管只是一定程度上。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農家雖然備有雨傘,

但農作時不方便,

常常需要蓑衣。

房前屋後的幾棵棕樹,

上了年紀,棕絲裹著樹根。

這便是蓑衣的取材。

-

翠綠的棕葉,簡易編織,

就是最好用的繩子,

透著一股棕葉清香。

而獨屬於棕絲的香氣,

被手藝人牢牢鎖在蓑衣中,

使用時自然能聞到。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棕絲縫製的蓑衣,

不耐曝曬,亦不耐潮,

平日裡需得妥善保管。

從春播到秋收,

或是細雨綿綿,

或是雷鳴暴雨。

穿著蓑衣的辛勤身影,

便是一家最可靠的頂樑柱。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夏季多雨,又趕上農忙,

棕絲織就的蓑衣,

透過薄薄一層汗衫,

微微扎人,些許疼癢。

但忙乎起來的人們,

常常“赤膊上陣”,

哪還顧得上這些微扎人?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一戶人家,一件蓑衣,

是頂頂要緊的物什。

往往陪著一家之主,

歷過數十年風雨。

也有上一代傳給下一代,

說是重要家產也不為過。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從祖輩傳下的一件蓑衣,

哪怕在經年歲月中,

日漸損壞,

也不願將其扔棄。

縫縫補補,

它還能遮風擋雨。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與蓑衣正正好相配的,

便是那制式簡單的斗笠。

一頂斗笠,一件蓑衣。

這才是完整的標配。

箬竹葉和竹篾編織的寬沿帽,

有它,才能擋住頭頂一片雨。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頭戴箬笠,身穿蓑衣。

肩扛鋤頭,手牽耕牛。

這就是春雨時節,

鄉間田裡常見身影。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以前的鄉下人家,

總有一面牆壁上,

掛著蓑衣和斗笠。

耕田犁地。收穫稻穀。

江上打漁。搬貨拉縴。

風裡來雨裡去的勞作者,

總之是離不開它的。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而這樣實用且珍貴雨具,

在很早便進入詩詞中。

它幾乎是最古老的雨衣,

先秦時期便有它的身影:


“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

——《詩經·小雅·無羊》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但更為大家熟悉的,

還是張志合的《漁歌子》。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部分傳統文人理想生活,

立身高潔,託志漁翁,襟懷超逸。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蘇軾對此詞亦甚為喜愛,

但他的達觀超逸更勝:

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樣灑脫,這樣超凡。

而在這之前,唐代的柳宗元,

一首《江雪》孤傲清絕到極致。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幼時念誦這些名篇佳句,

對於蓑衣和箬笠,

便有了別樣情感。

起初是覺得頗具詩意,

後來才漸漸體會,

那是一種心鄉渴望。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於雨天裡的勞動者,

蓑衣是堅實耐用的雨具。

可於無數失意的文人,

一蓑煙雨,一頂箬笠;

泛舟清波,行於野嶺。

-

它是一種寄託,一份堅持;

亦是一種選擇,一種信仰。

也不過是江南暮春的一蓑煙雨,

卻給了他們最溫暖的慰寂寥。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的雨具,

還是詩詞中意境美的畫面,

箬笠與蓑衣,

都是沉在舊時的記憶。

它快要消失蹤跡,

永遠地屬於過去。

卻因為曾真實存在的溫暖,

因為這些數量可觀的詩詞,

依然時常惹人懷念。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在更為遙遠的未來,

當老一代農村消逝,

孩子的孩子已無從想象,

那樣的厚重生出怎樣的溫柔?

便連詩歌、畫卷、影像,

也無法真切感懷,

那講給他們的故事,

便從老去的棕樹開始吧!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文字|目錄君

​圖|來自網絡

水墨畫|古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