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最近的網絡上,有這樣一張榮譽證書不經意間成了“網紅”,那就是“鄉村從教30年榮譽證書”。


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首先我們來說說這張榮譽證書的淵源:

2016年5月,根據國務院部署,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決定自2016年起,組織開展“鄉村學校從教30年教師榮譽證書”頒發工作。

而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約有330多萬鄉村教師幾十年來堅守在鄉村教育教學一線,為國家的基礎教育做出了貢獻,付出了心血。現在國家要為他們頒發榮譽證書,也是情理當中,應該高度重視。


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上面我們說這張榮譽證書成了“網紅”,那麼既然是“網紅”,就應該備受關注和“寵愛”,可是關注度是上去了,“寵愛”就談不上了。為什麼?

因為有一個老教師竟然當著校長的面把這張“網紅”榮譽證書給撕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曉得一張榮譽證書的重要性,從上小學開始的“三好學生”獎狀,到參加工作之後的“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證書,帶給我們的都是滿滿的都是喜悅。因為它是對我們努力學習和認真工作的認可和獎勵。

既然榮譽證書對我們這麼重要,那這個老教師為什麼又給撕碎了呢?米蘭個人想,一定是心痛到了極點,要不然也不會如此衝動,因為既然從教三十多年,也快臨近退休了。該看淡的也看淡了,未必要為此“大動肝火”。

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諸位,再往下看,就有話題了:

原來,老教師撕證書是事出有因。

我們大家都知道,學校每次要表彰先進的時候,總是要召開很隆重的頒獎大會。如,“教師節慶祝暨表彰大會”、“六一兒童節表彰大會”、“三八”婦女節表彰大會,還要攝像,寫報道稿,上傳到校園網上。

學校之所以要搞這樣隆重的表彰儀式,一則是表示對這件事的重視,同時也是對受表彰人員的尊重,也是對其他人員的激勵。


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我們按正常人的思維,既然這位老教師勤勤懇懇在農村工作了三十多年,自己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農村基礎教育。現在國家也關注這些特殊群體了,想獎勵一下他們所做的貢獻,就給他們發一張“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進行鼓勵。

說實話,這張榮譽證書,對於這些老教師來說,就是一種工作上的認可,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而作為老教師,他們辛辛苦苦從事鄉村教育三十多年,有的參加工作較早,都快四十年了。早看淡了許多,但他們重視的就是精神上的鼓勵。

按常理,校長應該召開全校大會,當著全校師生的面,把這張珍貴的榮譽證書頒發給這位老教師。如果經濟許可,再有點物質上的獎勵就更完美了。我想,如果這樣做的話,老教師一定不會那麼生氣,那麼衝動。


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但是這位校長是怎麼做的呢?

把這位老教師叫到他的辦公室,就像遞一張紙一樣把榮譽證書給了老教師。或許在這個校長眼裡,這就是一張紙,一張蓋著公章的“特殊的紙”,而且是屬於你的“紙”,上級部門把它傳下來,我再傳給你,有什麼錯?

從常理上說,沒錯呀!誰的榮譽證書就當面給誰,有什麼錯的?

大家說呢?


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米蘭認為:

這位校長大人的確是錯了!而且錯得有點離譜!

  • 先不說這張榮譽證書“值多少錢”,(有些“經濟頭腦”發達的社會人士常這麼說,好像所有的事在他們眼裡都得有一定的“價值”,要不根本不幹)就憑他在鄉村教育戰線上奉獻了三十多年,你也不應該這樣做!
  • 也姑且不說這張證書是怎麼傳到校長這兒來的,你也應該恭恭敬敬的頒發給他,不應該這麼做!
  • 再者,作為校長,不管你多麼看不起“這張紙”,也不能這樣交給老教師,應該找個合適的場合頒發給他,不應該這麼做!


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幾個“不應該這麼做”都是米蘭的個人看法,所以說老教師生氣撕證書是有原因的。

米蘭認為應該賦予這張榮譽證書以下權益,也不至於校長輕視它:

1. 在職稱評審過程中作為加分項。在參加高級教師評審中,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考慮獲得30年榮譽證書的農村教育工作者。

2. 給這些教師發放一定的津貼補助。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情況,為這些農村教師每月發放300-500元的補貼,這是政府在精神和物質方面對這些老教師的肯定和鼓勵。

3. 呼籲給這些教師一些特殊的“權益”,如,景點、乘車、航空、住宿等方面的照顧,讓他們也能感受到紮根農村教育的幸福之處。


面對 30年教齡的榮譽證書,老師:你是喜?是痛?


因為教師也是普通人,在經濟社會里,也需要養家餬口,也要生存,不管怎麼照顧,最好是提高待遇。這樣,他們也樂意紮根農村教育,也不會有人再小看他們。

看到的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談談看法吧!

我是米蘭,一線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喜歡讀書,喜歡談論教育,歡迎關注,我們共同交流、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