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導語

在西方的中世紀社會之中,“騎士”一詞通常指的是歐洲封建制度等級的一個群體,他們是各個封建王朝軍隊的中堅力量,因此,歐洲的中世紀又被稱為“騎士的時代”。它所蘊含的騎士精神,直到十五世紀也依然影響著歐洲國家和人民,用西方學者的話來說,騎士精神是西方中世紀社會體系之中的一頂閃閃發光的“王冠”。那麼,歐洲的騎士精神又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呢?它的存在又對歐洲近現代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答疑解惑。

歐洲中世紀騎士階級的起源和發展

說起歐洲騎士制度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提起在中世紀早期崛起的法蘭克王國。在加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掌握大權之後,立刻著手加強法蘭克王國的騎士軍隊建設,並且最終擊敗了進犯法蘭克王國的阿拉伯帝國軍隊。由於當時一匹馬的價值十分昂貴,其價值相當於45頭耕牛,為了加強自己統治的基礎,因此查理·馬特一方面將法蘭克王國的土地分割為小片的軍事采邑,另一方面鼓勵當時的貴族和富裕農民投身騎士階級,這樣他們就會因為軍功獲得土地。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很顯然,查理·馬特的采邑制度奠定了歐洲封建統治階級的等級制度,從此之後,歐洲封建王國的土地按照公、侯、伯、子、男爵以及騎士由上而下進行分封,並且“騎士”本身的含義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凡是以騎乘駿馬進行軍事行動的封建領主都可以自稱為“騎士”,這其中不僅包括所有等級的封建貴族,並且國王也經常參與其中,甚至還以自己的“騎士”封號感到自豪和驕傲。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查理曼大帝和他的十二聖騎士,他們分別象徵著基督教中耶穌的十二位門徒,在《卡爾大帝傳》之中,查理曼將自己也算入“十二騎士”之一,可見他對於騎士身份的尊重和憧憬。此後歐洲國王都為自己擁有騎士身份而感到驕傲,比如說在“十字軍東征”時期,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等等都是以自己“騎士”的身份作為榮耀的。公元15世紀中葉,英王愛德華三世親自組建“襪帶騎士團”,作為騎士團團長的他親自和騎士們一起用餐、比武、賽馬,儼然沒有了國王的身份和地位,可見騎士階級在歐洲中世紀社會所受到的推崇。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那麼在中世紀,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士呢?要想成為一名騎士,一個大的前提條件是家庭富裕,或者說至少是中產階級,這樣他們才有把孩子送到其他貴族那裡進行培養的機會。一般來說,騎士的成長需要經歷侍童(7-14歲)、扈從(14-21歲)兩個階段,只有經歷過這些考驗之後,才能正式接受騎士封號。

一般來說,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有錢有背景的家族就會將孩子們送往附近的領主城堡之中擔任侍童,他們可以從那裡的貴族之中學到最基本的生活常識以及禮貌教養,並且還能順便通過侍童階段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說舞蹈或者音樂方面的特長。等到孩子14歲之後,他們就擁有了成為扈從,也就是預備騎士的資格。此時的他們會被選為領主的護衛,在這個年齡段,他們就可以學習被稱之為騎士的七項基本技能,也就是騎術、游泳、狩獵、詩歌、捕獵、槍術、下棋。他們有著陪伴主人出征戰場的義務和職責,並且主要負責保護主人的安全。到了21歲之後,預備騎士就可以轉正,通過“授劍儀式”之後,他們就能夠成為正式的騎士階級,從而為國家或者各位封建領主效勞了。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騎士的受封儀式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屬於常規性質,主持騎士加封儀式的是國王或者當地貴族,通常在王宮或者貴族城堡之中進行;第二種屬於教會性質,主持人通常是教會教皇、大主教或者其他高階神職人員,而舉辦地點一般在教會之中;第三種屬於混合性質,也就是由國王或者貴族主持,但是加封儀式之中使用神職人員進行禱告,這種儀式的地點選擇也比較自由,可以任意選擇教會或者王宮。

不過由於騎士加封儀式十分繁雜,並且耗資巨大,因此從14世紀之後,隨著國家兵源的日益短缺,騎士的加封儀式被大幅簡化,各國國王為了募集騎士,使得很多出身平民的士兵只要繳納一定的錢財或者立下戰功就能被授予騎士稱號。在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國王室就大量募集騎士以彌補兵源短缺的問題,而為了抵抗英國人的入侵,法國地方封建領主更是選擇在戰前冊封騎士用來穩定軍心。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公元1338年,來自法蘭西的海諾特伯爵率領法軍在威倫佛斯與英軍對峙,此時一隻野兔驚擾了法國軍隊前部,使得海諾特伯爵誤以為英軍入侵。情急之下,他急忙在陣前匆忙冊封了14位騎士前去平定騷亂,而這14位騎士後來也被人蔑稱為“兔子騎士”,可見到了中世紀晚期,隨著騎士受封難度的降低,騎士階級的整體素質也在日益下降。

騎士階級的戰爭職能與“騎士之道”

由於騎士階級是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的產物,它所遵循的忠誠勇敢、謙遜有德的傳統倫理道德直接體現了當時的封建傳統。作為封建貴族的附庸,他們必須向自己的主人宣誓效忠;但是作為自己領地的主人,他又必須保護自己土地上的農奴,因為沒有他們的勞作,自己的生活也很難維持下去。正是基於以上兩種地位,騎士才能在戰火紛飛的歐洲中世紀成為各種傳說故事的主角,在西方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之中,往往都對騎士的美德大加讚揚。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如果從單純的軍事角度來考慮,騎士這一階級就是為了戰爭和競技而存在的。在西方的中世紀時期,一個全副武裝的騎士往往就是一個單獨的作戰單位,有人對此這樣吹噓道:“一個在馬上的法蘭西騎士,能使用長槍輕易地將古巴比倫城牆戳出一個巨大的窟窿。”因此,中世紀的騎士往往是戰爭的策劃者和發動者,他們除了每年必須向王國服40天的兵役之外,在平時也能夠通過各種方式來炫耀自己的武力,比如說解決私人恩怨經常使用的決鬥,或者鋤強扶弱等日常活動,使得騎士階級不僅僅是一種封建等級制度,還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歐洲的中世紀戰爭之中,城堡是主要的爭奪對象和戰略要地,而每座城堡都是一個獨立性很大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因此捍衛城堡獨立的騎士成為了戰爭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一般來說,一座堅固的城堡之中有著足夠60位騎士守衛一年的存糧,並且得益於城堡的堅固設計,在城堡之中的騎士往往能夠抵抗10倍於自己的大軍進攻,因此給養最先出現困難的往往不是守城方而是攻城方。正因為城堡攻防戰往往慘烈而悲壯,因此城堡的陷落與否往往是一個地區戰役是否獲勝的關鍵標誌,因此騎士們才能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上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不過儘管騎士之間喜歡互相爭鬥,但是在良好的盔甲保護以及騎士之間的默契精神的影響之下,中世紀騎士的傷亡比例往往是很低的。舉例來說,公元1119年羅馬尼亞地區爆發的一場城堡爭奪戰之中,500位攻城騎士最後只有3位戰死;公元1214年在法國所爆發的布汶之役可以說是中世紀騎士較大規模的一場混戰了,然而就在這次戰爭之中,1500位全副武裝的騎士最後只有170位騎士戰死。

為何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戰爭傷亡率如此之低呢?除了中世紀冷兵器的威力不足之外,抓獲俘虜之後向敵方索要贖金,並且得到贖金之後立刻放人也是騎士精神的重要體現,對於被抓獲的敵方騎士,只要對方的家屬承諾支付一定贖金就會被立刻釋放。因此在中世紀的戰爭之中,戰死最多的往往是沒有任何身份的炮灰士兵,而不是身份高貴的騎士。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那麼什麼才是所謂的“騎士之道”呢?對此15世紀的文學作品之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段話,完美地闡釋了騎士精神的基本含義:“生為一名騎士,我要堂堂正正的像個男子漢一樣外出巡遊,直到找到一位和我一樣強壯的男子,他若擊敗了我,那麼他的聲譽就會隨之提高;如果我擊敗了他,那麼我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

歐洲騎士文化精神在近現代的延續

當然,歐洲的騎士制度不僅僅是一種軍事制度,騎士階級的存在還是歐洲中世紀時代文化的重要體現。荷蘭文化史家赫伊津哈在自己的著作《中世紀的衰落》之中這樣評價騎士制度的重要性:“在西方中世紀社會制度之中,有兩根支撐世間法則的支柱,它們分別是學術與騎士制度。”如果在加上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的重要地位,我們似乎很容易就能理清三者之間的關係:騎士階級的職責就是為了保護宗教和學術這兩朵嬌嫩而脆弱的鮮花,使得它們免受外界的風吹雨打。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在中世紀漫長的時間之中,基督教使用上帝面前眾生平等、摩西十誡來勸化野蠻的日耳曼民族,在加上末日審判、煉獄烈火等宗教思想的恐嚇,日耳曼人的野蠻性才漸漸退散而去,轉而蛻變成為了正義勇敢、忠誠至極並且對教會和封建領主言聽計從的“騎士精神”。如果沒有基督教在其中的精神引導,那麼所謂的中世紀騎士精神很有可能只是一股混沌的災難性力量。

貴族以騎士為榮,歐洲騎士制度的戰爭職能及文化影響

而中世紀騎士的文化精神,也不僅僅侷限於中世紀時期,即使在近現代它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西方社會。由於在近現代戰場之中,騎兵依然是一隻令人生畏的戰爭部隊,因此即使在中世紀結束之後,騎兵依然在歐洲軍隊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各國部隊之中的皇家騎兵等部隊依然以中世紀的先輩作為崇拜對象。在近現代,騎士的授勳位置從一開始的4個增加到234個,並且歐洲近現代的溫切斯特學院、哈羅學院等學校,都是通過騎士精神和文教相結合,才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知書達理的學生。由此可見,西歐現在殘存在社會之中的禮儀規範,實際上都是來自於歐洲中世紀騎士精神的餘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