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三十万曹军无所谓,为何火烧三万藤甲军会让诸葛亮落泪呢?

R


诸葛亮一生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到魂断五丈原的这几十年时间里可以说他没有一天不是为了复兴汉室而殚精竭虑的。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赤壁之战,这是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也是诸葛亮5次火攻中最让他志得意满的一次。诸葛亮一生共用了5次火攻,前面三次火烧魏军30万都能面无惧色的他为什么在烧了3万藤甲兵之后却会流泪呢?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火烧藤甲兵的情节和诸葛亮的“折寿”之说的联系,都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和后来的一些评书中。《三国志》中并没有七擒孟获这一段,对于诸葛亮平定南中的记载也只有:“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这一句话。连孟获的名字都没有,更别说火烧藤甲兵了。

这个藤甲兵出现在七擒孟获的最后一擒中,孟获去乌戈国找国王兀突骨,派了3万名藤甲兵,去找诸葛亮报仇。藤甲兵顾名思义就是穿着藤条做的铠甲,这个铠甲可不是一般的藤条做成的,要将藤条用桐油反复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做出来的藤甲既轻巧,又牢固,可谓刀枪不入。

这一队藤甲兵一到战场上,当时就打败了魏延率领的蜀军,诸葛亮当即决定——烧他。诸葛亮在周围找了一个叫盘蛇谷的地方,让马岱带人在谷中堆积粮草,赵云准备装满草的大车。准备妥当之后,命魏延诈败,一路只退不战,连败15阵,丢了7个营寨,一路退到盘蛇谷。

等到藤甲兵全部进入盘蛇谷后,将谷口用粮食车堵住,点燃谷内引火之物。藤甲兵身上的藤甲由于是用桐油浸泡过的,十分易燃,以至于3万藤甲军尽数烧死在谷中。这次蜀军生擒孟获之后,还要放走他,孟获泪言:“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随即孟获就归降了蜀军。

那么诸葛亮为何会在平定南中后流泪呢?首先是立场的问题,当初诸葛亮出山就是为了兴复汉室,把曹操的魏军当成了敌人。为了清除匡扶汉室道路上的阻力,被他烧掉的那30万魏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已经被他看成了自己成功路上的一个个垫脚石,他不但不会觉得愧疚反而会有点洋洋得意沾沾自喜。

但这3万藤甲兵可就不一样了,他们虽然说是孟获借来的兵力但怎么说也还是蜀汉的子民啊!他看着他们因为自己被烧死而自己却无可奈何,这让他感到愧疚。他们穿上藤甲刀枪不入就只有火攻这一个办法,如果不尽快解决他们的话最后损伤的还是蜀军的战斗力,所以这时候就只能牺牲3万藤甲兵了。

其次火烧藤甲兵也是对于自身兵力的损伤,诸葛亮其实并不想对藤甲兵赶尽杀绝,而他此次出兵也是想要以德服孟获。本来蜀国在三国之中就是最弱的那一个,人口、经济等都不如其他两国,现在又出现了内乱自己人打自己人更是让诸葛亮忧心不已。而且他知道如果真的和孟获开了战肯定费时费力又费人,所以此次他出兵是打着在心理上降服孟获的心思去的,这3万藤甲兵是孟获的人不假,但他们更是蜀汉的一支精兵强队啊!不到万不得已诸葛亮怎么会歼灭他们?

诸葛亮之所以会流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内心的愧疚感,这种愧疚感一是对于先主刘备的愧疚。当初刘备临死之时把整个蜀汉都托付在了诸葛亮的手中,希望他能够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但是他不仅没有攘外甚至连安内都没有做到,他看着那3万藤甲兵烧死在自己眼前感到了自己对刘备的深深愧疚!再就是对那烧死的3万将士的愧疚,在这战乱的年代他们离开家、离开父母亲人只身赴战场,而最后换来了什么?换来的是自己用一场大火结束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无数的家庭,他们或为人子又或者为人夫为人父,而这些家庭在一夕之间都失掉了顶梁柱,这怎么能够叫他不愧疚?

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他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如若没有他可能就没有了那时的天下三分,更何谈兴复汉室呢?有人说如果再给诸葛亮十年时间他必能够完成先主遗愿匡扶汉室,但有人却说未必,但就算他不能够成功又如何。现在我们回顾历史看到的依旧是那个手持羽扇,仿佛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的诸葛孔明,他也依旧还是那个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事的绝对智者,他也依旧有着传奇般的一生!


历史圈子


为什么火烧藤甲兵诸葛亮会流泪呢,本来生在乱世,战争的残酷在所难免,诸葛亮也是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作为一个军师,总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之前他用火攻的时候,他都没有亲自看见战场上悲惨的局面,火烧博望坡的时候,他也是稳坐军帐,并未亲临现场。赤壁之战的时候,其实那把火也是东吴周瑜放的,诸葛亮当时借了东风之后提前离开了战场,回到了荆州;还有后来火烧上方谷时,上天助司马懿父子,所以当时其实也并非伤亡惨重。而七擒孟获战役中,他亲眼看见了3万藤甲兵活活被大火烧死,看着在大火中苦苦挣扎的士兵,但凡有些许良知的心里不是很好受,所以诸葛亮的心中肯定会升起一股愧疚之情,那么多人因此丧命,他也就想自己肯定会折寿的。

另外本来藤甲兵是无辜的,他们只是孟获用来助阵的,他们本来不用卷入这场战争,可正是因为这场无关他们利益的战争,让他们白白丢失了性命。而且这一把火可能就断了他们整个部落或者宗族的人,也就是赶尽杀绝了,所以诸葛亮心里才是一片愧疚。


怀念小时候的daijay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精于算计,善于用兵,自幼抱读史书,通晓天文地理,五行八卦,能未卜先知,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在三国中几乎神一样的存在。在诸葛亮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烧藤甲,其余四次都是针对曹魏集团。这样就好理解了,《演义》以刘备集团为正统,曹操集团为篡国贼,诸葛亮火烧曹魏士兵,那是为了光复汉室,属于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会折损阳寿了。诸葛亮未留退路。诸葛亮“火烧藤甲军”,是用大火截断了盘蛇谷两端,谷中遍布火雷、柴草。蜀军占领高地,截断了所有出路,并引燃了谷中的火物。这一次,诸葛亮完全没有给三万藤甲军留出退路,事情做绝了。在演义里诸葛亮也是看到对方的三万藤甲军被烧得互相拥抱,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全部死于谷中,臭不可闻,才哭着说出了这句话。


晚九点影视


首先,如果不是按照演义,赤壁之战跟诸葛是没太大关系的,主要将领为大都督。

其次,魏是大国,一场战争后只要制订良好的休养生息政策,人口发展还是可以的,而南蛮一共没多少人,派上战场的还是为数不多的精壮男子,这火一烧差不多绝种了,大概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之前的水平。就好比印度和梵蒂冈,对于战争损失的承受能力不同。(不说中国因为中国最近生育率较低)

再者,赤壁之前曹操说是一统天下为了人民的和平,但实际上跟侵略有什么区别。而兀突骨帮孟获,可能单纯因为兄弟之间的仗义,可能士兵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二战德国士兵,最起码被洗脑知道为元首而战。(这点我猜的)


幻世-流年


诸葛亮作为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边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作者罗贯中费尽笔墨所描述的一个三国代表性人物,可以说圈粉无数。

前人所说诸葛亮是怕折了阳寿所以流泪,我想这是无稽之谈。

对于题目我想说与其问“火烧三十万曹军无所谓,为何火烧三万藤甲军会让诸葛亮落泪呢”?还不如问问为何罗贯中要让诸葛亮在火烧三万藤甲兵的时候流泪?

一、诸葛亮为何会流泪?

1、火烧三十万曹军是战争的正常伤亡,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况且最后放火箭烧曹操军队的也是黄盖,并不是诸葛亮亲自下手,所以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没有很内疚。

2、火烧三万藤甲兵,此举乃诸葛亮南征蛮夷部落,在第七次擒住孟获的时所用计谋。既然南征蛮夷部落是为安定边疆,降服武将。目的是好的,则本应该避免生灵涂炭,无辜伤亡。且诸葛亮七擒孟获,前六次伤亡均较少,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想造成太多无辜士兵伤亡。

但是第七次为擒住孟获,无奈火烧三万藤甲兵,三万士兵被活活烧死,此计出自他手,焉能不落泪?

3、一个是打敌人争胜负,伤亡乃兵家常事;一个是为安定边疆,收编人员,却火烧三万活人,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会心痛落泪!或者说一个是预料之内一个是意料之外。

二、罗贯中为何要让诸葛亮落泪?

1、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也曾参与其中。他自己亲历过战事,深知战争带给人的苦难,他知道战场上的伤亡是正常的,战争的胜利必将是无数人的鲜血换来的,伤亡在所难免。

2、当年罗贯中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可见他心存善良,不愿看到无辜的人受到更多战争的伤害。所以当写到诸葛亮火烧三万藤甲兵时,难免流泪,而作者笔下之人便是自己的缩影,因此诸葛亮流泪矣。

(关注国民往事儿,与你分享趣味历史)


国民往事儿


有个疑问,火烧30万曹军乍一看,如果记得没错应该是赤壁之战,如果是演义,曹操有大军80万,如果是历史,曹操有兵10多万,火也不是武侯放的,汉中之战没用火,博望坡,新野,也没这么多人。我就按照演义来说,那时候诸葛亮当军师也不久,需要胜仗,正所谓年少轻狂,等到北伐的时候,诸葛亮也老了,几次无功而返可能他心里也清楚,只是抱着刘备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火烧藤甲兵,一是蛮人数量少,经不起七擒七纵,最后一把火几乎烧光了种族,于情于理折阳寿,再者就是他无奈


画里说历史


别看地图上三国面积差不了多少。实际上曹操占有近九个州,近500万人口。而刘备就一个益州。而且藤甲兵可是刘备的精兵。诸葛亮的难受可想而知。


从前1那些事儿


杀别人的人心里自然爽快,自己的儿郎们死了,落泪也属正常。


天外云意


你可知道蜀国真实兵力有多少?也就三五万。


T_LX


大家看到了吗?

这个时候的赤壁之战,与周瑜无关!

等到邀功的时候,都是周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