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駐馬店地產“鬆綁”曇花一現,疫情也拯救不了樓市?

中國樓市“因城施策”以來,“朝令夕改”現象屢有發生,已經見怪不怪。

還記得2019年開封“取消新建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動產權證書》之日起滿3年方可上市轉讓的交易時限,取消已撤銷備案房屋的交易資格凍結時限”規定嗎?

彼時這條政策一出就傳遍地產圈。要知道全國數百個城市都在執行2016年以來的各類地產調控政策,而開封的舉動不禁讓人驚歎。

然則政策出臺不到兩天,開封便取消上述新政,獨留回想給剛剛燃起的樓市小火苗。

在被“限購、限售”高壓管控的中國樓市,各地政策“一日遊”的現象時有發生。

這不這次就攤到駐馬店、廣州身上了。

駐馬店、廣州火速“下架”刺激樓市政策

2月21日,河南駐馬店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提及首套房公積金貸款最低首付比例由30%下調為20%。

不僅如此,還將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由45萬元上升到50萬元;同時大力推廣住房公積金組合貸款業務。

除了各類人才購房,大中專畢業生、農民工購房都有相應的購房補助。

與駐馬店新政“異曲同工”的是一線城市廣州。

3月3日,廣州官網更新《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州市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若干措施的通知》。

第(三十一)條明確提出:優化商服類項目建設和銷售管理,商服類項目未完成規劃報建手續的不再限定最小分割單元;商服類項目不再限定銷售對象,已確權登記的不再限定轉讓對象。

通俗點講,就是對商住及辦公性質的公寓取消限售。

樓市升溫信號被“扼殺”,房地產調控鬆綁預期減弱

疫情對房地產災難性的影響顯而易見。土地拍賣、工地開工、房產銷售各個環節都像“霜打得茄子”。

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多種支援政策,維護房地產市場穩定。例如無錫政府從房企拿地資金、復工支持、資金稅費、到幫助房企賣房吆喝,細微之處都有照顧到。

但上述做法都只是將房企列為和社會其他企業一樣,給予疫情期間的援助。並未從需求端去“鬆綁”刺激樓市,根本上並未動搖地產調控政策。

相較之下,駐馬店、廣州這種從需求端刺激的政策更為“惹火”。

尤其是廣州,作為一線城市,廣州對商用房的“鬆綁”被媒體解讀為“一線城市中第一個全面放開商辦項目限售的城市”。

帽子扣得越大越不妙。3月5日廣州重新在官網更新通知,並去掉第三十一條相關規定。

而被詡為“打響樓市放鬆的第一槍”的駐馬店,主要負責同志也遭河南省政府約談,相關政策被叫停。

對於上述政策變動,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近期部分城市一些涉及購房領域的政策並不成熟,也使得後續各類政策放鬆的調整更為謹慎。

樓市只能坐以待斃?全球低利率幫助穩定房地產

政策“鬆綁”失敗,是否意味著房地產只能坐以待斃?

不然。君不見美聯儲降息,地產股得到喘息,

3月3日,美聯儲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基準利率降至1%-1.25%的目標範圍。與此同時,澳大利亞聯儲宣佈將3月現金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0.50%。

3月4日國內地產板塊盤中意外大幅走高。截至收盤,棲霞建設、廣宇集團、魯商發展、信達地產、中交地產、泰禾集團等漲停,華夏幸福漲7%,金科漲6.93%。

節後復工,雖多地連續出臺穩樓市政策,疊加央行前不久增加流動性的一些列做操,都未能挑起房地產的神經。美聯儲的大幅降息卻將房產股推向高潮。

而這一切或只是因為給國內房企打開海外融資“窗口”,大大降低房企美元融資成本降低。

光大證券研報顯示,1月單月房企海外發債1267億元,同比增長83%,單月淨融資951億元,單月發債、淨融資規模均創歷史新高。

在國內融資環境向製造業過度下,海外融資成房企優先、便捷的選擇。而美聯儲此時降息,不啻於一場及時雨,其海外融資成本亦有望有所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