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源、渠縣人,注意了,你們的身份即將迎來大變化


萬源、渠縣人,注意了,你們的身份即將迎來大變化

萬源、渠縣人,注意了,你們的身份即將迎來大變化

萬源市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方案(草案)

一、設置情況全市現有建制村369個,擬減少建制村120個,減幅達32.52%,調整後設置建制村249個。

二、具體調整方案

(一)太平鎮1.先農壇村與天馬山社區合併,組建為天馬山社區,幅員面積3.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298人;2.毛壩子村與萬興社區合併,組建為萬興社區,幅員面積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157人;3.廟溝村與廟溝河社區合併,組建為廟溝河社區,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873人;4.新廟子村與水窩子村合併,成立雙子社區,幅員面積9.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223人;

(二)茶埡鄉5.石馬河村與李家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李家壩村,幅員面積24.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449人;6.老窪坪村與邱家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邱家坪村,幅員面積27.1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929人;

(三)青花鎮7.大柏林村與窩窩店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窩窩店村,幅員面積21.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352人;8.田灣村與方家梁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方家梁村,幅員面積12.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80人;9.龍鬚壩村與油坊溝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油坊溝村,幅員面積2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78人;

(四)長石鄉10.槐樹坪村與蘆家溝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蘆家溝村,幅員面積12.8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44人;11.梅埡村與鍋團圓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鍋團圓村,幅員面積22.4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566人;12.梁家坪村與蘆家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蘆家壩村,幅員面積21.7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95人;

(五)白沙鎮13.太陽坪村、金雞坪村與青龍嘴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青龍嘴村,幅員面積5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820人;14.牟家壩村馬家溝組、寨子坪組與鄭家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鄭家壩村;15.往川壩村與牟家壩村其餘組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大面山村,幅員面積22.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640人;

(六)八臺鎮16.雞冠寨村與桅杆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桅杆壩村,幅員面積2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29人;

(七)沙灘鎮17.謝家壩村與萬田社區建安小組合並,成立謝家壩社區,幅員面積6.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023人;18.黨家坡村與百花園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紅旗村,幅員面積22.2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55人;

(八)曹家鄉19.曹家溝村與後河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後河村,幅員面積62.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10人;20.小坪溪村與水鼓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水鼓壩村,幅員面積55.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565人;

(九)花萼鄉21.鍾架嘴村與樅樹樑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花萼村,幅員面積39.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604人;22.乾溪溝村與苟壩子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印巴寨村,幅員面積2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13人;

(十)石塘鎮

23.大田坡村與杉林灣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杉林灣村,幅員面積23.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69人;24.陳家壩村與長田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長田壩村,幅員面積21.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16人;

(十一)羅文鎮25.瓦子丘村與嚴家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嚴家壩村,幅員面積15.0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09人;26.田家營村與馬蹄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馬蹄壩村,幅員面積18.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238人;27.廖家坡村與鍾老墳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鍾老墳村,幅員面積14.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36人;28.桂花溪村與火石嶺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火石嶺村,幅員面積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75人;29.楊家坪村與苟家寨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苟家寨村,幅員面積2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961人;

(十二)官渡鎮30.二溝河村與水田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水田壩村,幅員面積26.5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302人;31.胡家壩村與諸葛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諸葛壩村,幅員面積1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47人;32.青巖壩村青巖壩組、李家坎組與官渡社區合併,其餘組合併到清明社區,幅員面積16.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17人;

(十三)梨樹鄉33.黑水池村與杜家溝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杜家溝村,幅員面積21.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25人;34.魚家山村與橫山子村、三合面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三合面村,幅員面積44.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28人;

(十四)皮窩鄉35.中壩河村與觀音阡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鍾觀村,幅員面積2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22人;36.趙家河村與七里扁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趙柒村,幅員面積2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15人;

(十五)大竹鎮37.廟梁村與鐘樓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鐘樓坪村,幅員面積16.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35人;38.麻園子村與石嶺子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石嶺子村,幅員面積1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95人;39.萬家嶺村與仙鵝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仙鵝壩村,幅員面積12.7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055人;40.朱溪溝村與染房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染房村,幅員面積19.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25人;41.馬家灣村與書房嘴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臨河村,幅員面積9.3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317人;42.竹園村與東溝灣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東溝灣村,幅員面積11.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21人;43.火燒灣村與白楊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白楊溪村,幅員面積9.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19人;

(十六)白果鎮44.雙叉河村與莊子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莊子坪村,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07人;45.扁桶峽村與龍奔埡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龍奔埡村,幅員面積13.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75人;

(十七)紫溪鄉46.孫家壩村與柿子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柿子壩村,幅員面積15.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87人;47.桑樹壩村、羅家河村與樓房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樓房坪村,幅員面積2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55人;

(十八)廟坡鄉48.海家坪村與營盤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營盤村,幅員面積3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37人;49.大坪溪與龍房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龍房坪村,幅員面積2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90人;

(十九)廟子鄉50.杜家梁村與東嶽廟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東嶽廟村,幅員面積11.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19人;51.陳家壩與龍奔河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龍奔河村,幅員面積18.2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84人;52.長坪村與小河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小河村,幅員面積17.7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07人;53.沙壩村與劉家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劉家壩村,幅員面積14.1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45人;54.興隆場村與小溪河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小溪河村,幅員面積9.5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59人;55.高橋溝村、廖三壩與廟子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廟子壩村,幅員面積41.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05人;

(二十)鐘停鄉56.堰塘坪與松樹門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松樹門村,幅員面積25.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24人;57.三角丘村與紅沙梁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紅沙梁村,幅員面積26.3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02人;

(二十一)竹峪鎮58.營盤梁村與東梨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東梨村,幅員面積15.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68人;59.劉家河村與團包寨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團包寨村,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79人;60.麻潭壩村與劉家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劉家坪村,幅員面積22.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96人;

(二十二)永寧鄉61.譜子嶺村與柏樹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柏樹壩村,幅員面積22.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620人;62.鐵佛寺村與張家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張家壩村,幅員面積2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32人;

(二十三)虹橋鄉63.三岔河村與孫家溝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孫家溝村,幅員面積22.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33人;

(二十四)溪口鄉64.後壩溝村與向家巖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向家巖村,幅員面積1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06人;

(二十五)康樂鄉65.廟壩口村、三溪口村與杜家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杜家坪村,幅員面積34.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539人;

(二十六)河口鎮66.陶坪院村、金銀坎村與方鬥寨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方鬥寨村,幅員面積18.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976人;67.紅土埡村與土龍場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土龍場村,幅員面積19.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88人;68.東林壩村與沙包寨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沙包寨村,幅員面積1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53人;

(二十七)鷹背鎮69.瓦子坪村與大埡口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大埡口村,幅員面積1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19人;70.大板橋村與蒙學堂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蒙學堂村,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52人;

(二十八)秦河鄉71.金鋼壩村與半邊街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半邊街村,幅員面積14.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49人;72.向崗嶺村與三官場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三官場村,幅員面積18.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649人;

(二十九)廟埡鄉73.尖山村與禮壺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禮壺村,幅員面積1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727人;

(三十)大沙鎮74.銅佛寺村與龍井扁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龍井扁村,幅員面積12.4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57人;75.三教寺村與桂花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桂花村,幅員面積9.2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24人;76.青龍嘴村與青山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青山村,幅員面積10.9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040人;

(三十一)舊院鎮77.高峰冠村與石柱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石柱坪村,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136人;78.鳳凰山村與窯壩子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窯壩子村,幅員面積1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205人;79.張家坪村與紅巖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紅巖村,幅員面積2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22人;

(三十二)蜂桶鄉80.巴桃園村與新房子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新房子村,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96人;

(三十三)堰塘鄉81.一灣水村與向家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向家壩村,幅員面積20.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670人;82.銅鈴冠村與布袋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布袋溪村,幅員面積17.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38人;

(三十四)白羊鄉83.塗家埡村、鄔家溝村與梨樹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梨樹坪村,幅員面積13.4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121人;84.胡家營村與茶園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茶園坪村,幅員面積14.3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86人;

(三十五)固軍鄉85.大嶺包村與火石樑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火石樑村,幅員面積19.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32人;

(三十六)鐵礦鎮86.鐵礦壩村與南門社區合併為一個社區,新社區命名為南門社區,幅員面積17.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98人;

(三十七)井溪鎮87.三岔灣村與響水洞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響水洞村,幅員面積19.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36人;88.皂角壩村與坑塘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坑塘村,幅員面積16.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87人;89.竹園壩村與貓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貓坪村,幅員面積19.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264人;90.堰頭村與新場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新場村,幅員面積1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145人;

(三十八)草壩鎮91.蒲家坪村與龍舟寺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龍舟寺村,幅員面積2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216人;92.楊家灣村與光華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光華村,幅員面積1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420人;

(三十九)魏家鎮93.小坪子村與楠木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楠木坪村,幅員面積1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05人;94.熊家壩村與龍王堂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龍王堂村,幅員面積1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190人;

(四十)柳黃鄉

95.張家山村與古佛庵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古佛庵村,幅員面積2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95人;96.會石溝村與柳黃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柳黃村,幅員面積18.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15人;

(四十一)石窩鎮97.金山寺村與小尖山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小尖山村,幅員面積18.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76人;98.松樹壩村與古社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古社坪村,幅員面積20.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926人;99.羅家庵村與番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番壩村,幅員面積3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75人;

(四十二)玉帶鄉100.曹家山村與太平坎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太平坎村,幅員面積15.1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780人;101.土壩坪村與柏林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柏林村,幅員面積13.7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76人;

(四十三)新店鄉102.小水溪村與十里坪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百里溪村,幅員面積14.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510人;103.湧泉村與青山子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清泉村,幅員面積37.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38人;

(四十四)黃鐘鎮104.吳家溝村與冉家壩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冉家壩村,幅員面積17.3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909人;105.窩棚嶺村青龍嘴組、馬家溝村田家壩組、冉家壩村張家榜組併入到黃鐘社區,社區命名為黃鐘社區,幅員面積6.0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561人;106.窩棚嶺村其餘組併入到馬家溝村,新村命名為馬家溝村,幅員面積22.7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449人;

(四十五)中坪鄉107.任家坡村與呂家坡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呂家坡村,幅員面積1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04人;108.花園坪村與觀音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觀音村,幅員面積23.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00人;

(四十六)絲羅鄉109.木馬寺村與陳家河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陳家河村,幅員面積17.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396人;110.白果樹村與五紅社區合併為一個社區,新社區命名為五紅社區,幅員面積21.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677人;

(四十七)罐壩鄉111.姚家山村、小石冠村與罐壩場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罐壩場村,幅員面積49.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83人;

(四十八)石人鄉112.孫家河村與桂家河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桂家河村,幅員面積3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81人;

(四十九)趙塘鎮113.中嶺村與茶園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茶園村,幅員面積22.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348人。


萬源、渠縣人,注意了,你們的身份即將迎來大變化

渠縣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總體方案(草案)


一、設置情況:

全縣現有村社區568個(111個社區,457個村),本次改革擬減少建制村(社區)159個,新增社區6個,總體減少村(社區)153個,減幅達33.5%,調整後村(社區)共計415個。


二、具體調整方案:

(一)三板鎮1、將荊山村、三板村和三板社區合併為三板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4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92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三板村辦公陣地。2、將大石村改為大石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6.0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9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大石村辦公陣地。

(二)萬壽鎮1、將板橋社區和金玉村合併為板橋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5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2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板橋社區辦公陣地。2、將萬壽社區、天馬村和牛角村合併為萬壽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12.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34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萬壽社區辦公陣地。3、將鼓鑼村和曹家村合併為曹家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5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4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曹家村辦公陣地。4、將新糖村和靈感村合併為靈感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3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新塘村辦公陣地。5、將磨灘村和磨盤村合併為磨盤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6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磨灘村辦公陣地。6、將青絲社區、鼓坪村和鄧坪村合併為青絲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9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青絲社區辦公陣地。7、將寨子村和鴉灣村合併為寨子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7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鴉灣村辦公陣地。

(三)土溪鎮1、將天堂村和石千村合併為石千村。合併後,幅員面積3.4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70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天堂村辦公陣地。2、將羅田村和坪花村合併為羅田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8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69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羅田村辦公陣地。3、將柏楊村和中房村合併為中房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4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2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柏楊村辦公陣地。4、將平碾村和四嶺村合併為平碾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1.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74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平碾村辦公陣地。5、將坪溪村、三面村和漣水村合併為天井村。合併後,幅員面積8.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01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漣水村辦公陣地。6、將滑石村和金蟬村合併為金蟬村。合併後,幅員面積8.9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9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滑石村辦公陣地。7、將萬合村和上游村合併為萬合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6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萬合村辦公陣地。8、將團林村和漢亭村合併為漢亭村。合併後,幅員面積8.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63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團林村辦公陣地。9、將萬家村和田家村合併為萬家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8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萬家村辦公陣地。10、將高埡村和美灣村合併為高埡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2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美灣村辦公陣地。11、將三星村、茶埡村和蓮坪村合併為三星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0.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01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三星村辦公陣地。12、將城壩村、天府村和洪溪村合併為城壩村。合併後,幅員面積8.1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07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天府村辦公陣地。13、將百和社區3、4組成立為百和社區。成立後,幅員面積1.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000人,辦公地點設在商貿街22號。將百合社區1、2、5組成立為天府社區。成立後,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11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百合社區辦公陣地。14、將先鋒村改為先鋒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1.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5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先鋒村辦公陣地。15、將火花村改為青神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7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火花村辦公陣地。

(四)文崇鎮1、將石灣村和廟壩社區合併為共和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4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06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廟壩社區辦公陣地。2、將促進村和革新村合併為革新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8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促進村辦公陣地。3、將譚壩社區和山峰村1、2組合併為譚壩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8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79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譚壩社區辦公陣地。將文崇社區和山峰村5組合併為文崇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1.4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0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山峰村辦公陣地。將學堂村和山峰村3、4組合併為學堂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68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學堂村辦公陣地。4、將崇文社區更名為文豐社區。更名後,幅員面積4.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27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崇文社區辦公陣地。

(五)報恩鄉1、將報恩社區、八一村和響鈴村合併為八一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5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18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報恩社區辦公陣地。2、將全勝村和新廟村合併為全勝村。合併後,幅員面積9.0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1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新廟村辦公陣地。3、將大溪村和沙灣村合併為沙灣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4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6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沙灣村辦公陣地。

(六)豐樂鎮1、將光輝村和躍寨村合併為光輝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2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023人,辦公地點設在光輝村辦公陣地。2、將豐樂社區和豐樂村合併為豐樂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3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42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豐樂社區辦公陣地。

(七)渠江街道1、新增西門社區,管理範圍:東面北大街、人民街,南面石子崗遂道,西面營渠路,北面四合街。轄16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1.1平方公里,人口18422人,戶數5614戶,黨員70人,辦公地點設在營渠路380號。2、新增西溪社區,管理範圍:東面營渠路,南面華中大道,西面渠州大道,北面小溪路。轄16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0.8平方公里,人口14560人,戶數3518戶,黨員61人,辦公地點設在財富街25號。3、新增古湖社區,管理範圍:東面營渠路,南面小溪路,西面與渠南四聖相鄰,北面黃花大道。轄13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13569人,戶數4338戶,黨員65人,辦公地點設在玉泉路99號。4、優化調整兩路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東面龍驤大道(流江河),南面育才路、西面營渠路,北面黃花大道。轄12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1.3平方公里,人口13868人,戶數3108戶,黨員64人,辦公地點設在營渠路900號。5、優化調整北門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東面濱河西路(渠江河),南面興隆巷,西面北大街,北面育才路。轄13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1.8平方公里,人口11569人,戶數3469戶,黨員135人,辦公地點設在北大街213號。6、優化調整四合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東北面北大街,東南面四合街,西面營渠路。轄12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0.7平方公里,人口14286人,戶數4875戶,黨員118人,辦公地點設在玉泉街99號。7、優化調整後溪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東面營渠路,南面祥和路、春秋路、晴虹街,西面和渠南的渠光、鞍山相鄰,北面華中大道。轄26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1.9平方公里,人口36578人,戶數7389戶,黨員132人,辦公地點設在財富街25號。8、優化調整勝利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東面馬家巷、蔡家巷,南面和渠南的南門社區相鄰,西面營渠路,北面石子崗遂道。轄18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0.73平方公里,人口13611人,戶數4039戶,黨員132人,辦公地點設在後溪街258-1號。9、優化調整和平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東面濱河西路(渠江河),南面通濟街,西面馬家巷、蔡家巷,北面工農街。轄16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0.9平方公里,人口14652人,戶數4135戶,黨員236人,辦公地點設在步行街168號。10、優化調整解放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東面濱河西路(渠江河),南面工農街,西面人民街、北大街,北面興隆巷。轄12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0.7平方公里,人口13589人,辦公地點設在人民街30號。11、前鋒村改為前鋒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246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前鋒村辦公陣地。

(八)青龍鎮1、將雙鳳村和銅鼓村合併為金鳳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09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銅鼓村辦公陣地。2、將青龍社區和曙光村合併為青龍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40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青龍社區辦公陣地。3、將樂寨村和雙河村合併為雙河村。合併後,幅員面積8.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05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樂寨村辦公陣地。望江鄉1、將魁字村、小灣村和望河社區合併為望河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6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1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望河社區辦公陣地。2、將河埡村和和樂社區合併為和樂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8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和樂社區辦公陣地。3、將響水村和西陽村合併為西陽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6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西陽村辦公陣地。

(九)清溪場鎮1、將清水村和斜嶺村合併為清水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6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清水村辦公陣地。2、將龍咀村和皂角村合併為龍咀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6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龍咀村辦公陣地。3、將清溪社區和帽合村合併為清溪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87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清溪社區辦公陣地。4、將白花村和鍾寺村合併為白花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02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白花村辦公陣地。5、將璉環村、安樂村和建國社區合併為建國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91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建國社區辦公陣地。

(十)三匯鎮1、將鷂子村和聯合村合併為聯合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9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6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聯合村辦公陣地。2、將快活村和九窯村合併為匯南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11.7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1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匯南鄉政府。3、將金魚村和乾溪村合併為農樂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17.1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78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乾溪村辦公陣地。4、將太平村和東坪村合併為匯東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7.6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 506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匯東鄉政府。5、將土城村和文家村合併為文家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1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 3332 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文家村辦公陣地。6、將方碑村和新勝村合併為新勝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4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94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新勝村辦公陣地。7、將白塔村和五金村1、2組合併為白塔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7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9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白塔村辦公陣地。將深井社區和五金村3、4、5組合併為深井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5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7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深井社區辦公陣地。8、將青梁村改為匯北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4.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6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匯北鄉政府。9、將白蠟社區和號房村4、5組合併為白蠟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11.9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3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白蠟社區辦公陣地。將北壩社區和號房村1、2、3組合併為北壩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1.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4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北壩社區辦公陣地。10、將官田村和大洞村合併為石佛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25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大洞村辦公陣地。11、將川水社區和長久村合併為長久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4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05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長久村辦公陣地。

(十一)渠南街道1、將南壩社區2、5、6、7、8、9、10組和五里村合併為南壩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0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南壩社區辦公陣地。2、優化調整渠光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東面從渠光路北段與老318國道交界處至鹽廠為界;南與南壩社區、大山社區相鄰;西與小山村相鄰;北面沿渠光路北段經渠州大道南段至天和盛苑為界。其中:東邊區域南至渠州大道南段(仁和國際公園,含原南壩社區1、3、4組),與南壩社區相鄰,西邊區域南至渠州大道南段(洞灣還建房),與大山社區相鄰,幅員面積2.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0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渠光社區辦公陣地。3、新增萬興社區,管理範圍:東面從渠光路北段與老318國道交界處沿營渠路至祥和路交界處;南面沿渠光路北段經渠州大道南段至天和盛苑為界;西與鞍山社區相鄰;北與渠江街道後溪社區相鄰,幅員面積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00人,辦公地點設在萬興廣場原政務中心。4、將四聖村改為四聖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1.9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35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四聖村辦公陣地。5、將小山村改為小山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7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小山村辦公陣地。

(十二)天星街道1、優化調整濱江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西南方向以宕渠大道西路為界、西北方向以渠江為界、東北方向經翼德大橋(渠江三橋)至慶豐大道南段為界,辦公地點設在宕渠大道西路61號。2、優化調整濛山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西南方向以318國道和渠江二橋連接線為界(含二橋下農貿市場)、西北方向以渠江為界、東南方向以慶豐大道南路為界、北面以宕渠大道西路為界,辦公地點設在宕渠大道西路61號。3、新增普光社區,管理範圍:西北方向以慶豐大道南路為界、西南方向以318國道為界、東南方向以119消防中隊(含)為界、東北方向以紫天大世界江山印和國電渠縣公司連接線為界,辦公地點設在東一期安置房A區4號。4.將長青村改為長青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2.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49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長青村辦公陣地。5.將五井村改為五井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2.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48人,辦公地點設在宕渠大道西路61號。6.將天星村改為騰龍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7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天星村辦公陣地。7、將中心社區更名為新店社區。更名後,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01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中心社區辦公陣地。

(十三)合力鎮1、將雙土社區和雙土村合併為雙土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8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雙土村辦公陣地。2、將石碾村和燕山村合併為石燕村。合併後,幅員面積8.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15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石碾辦公陣地。3、將大林村和九嶺村合併為九林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54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九嶺村辦公陣地。4、將合力村改為三合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95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合力村辦公陣地。

(十四)卷硐鎮1、將卷硐社區和玉門社區合併為卷硐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5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卷硐社區辦公陣地。2、將向橋村和陡梯村合併為陡梯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5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向橋村辦公陣地。

(十五)李馥鎮1、將李馥社區和李馥村合併為李馥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2.6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9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李馥村辦公陣地。2、將綠市村和合寨村合併為合寨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9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7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綠市村辦公陣地。3、將涼風村和燈塔村合併為燈塔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7.9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11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燈塔村辦公陣地。4、將互助村和青山村合併為青山村。合併後,幅員面積9.9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8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互助村辦公陣地。

(十六)渠北鎮1、將雙橋村、紅寺村和雲峰村合併為雙橋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0.0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509人,辦公地點設在雙橋村6組1號(渠縣董家灣易地搬遷安置點)。2、將躍進村和高寺村合併為高寺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8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躍進村辦公陣地。3、將獅嶺村和煙燈村合併為煙燈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6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獅嶺村辦公陣地。4、將牌坊村改居設為牌坊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194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牌坊村辦公陣地。

(十七)寶城鎮1、將原寶城社區以周延秋和蔣金釗過道為界向東管理範圍,原寶城村1、6、7、8、9組和觀龍村原11組(2004年建制調整前)合併為草壩場社區,幅員面積2.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11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寶城社區辦公陣地。將原寶城社區以周延秋和蔣金釗過道為界向西管理範圍,原寶城村2、3、4、5、10組(2004年建制調整前)6、7組(2004年建制調整後)、復興村2、3、4、5組合併為寶城社區,幅員面積5.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63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寶城村辦公陣地。2、將原觀龍村(除2004年建制調整前11組)和石廟村、石桌村合併為觀龍社區,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59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觀龍村辦公陣地。3、將和平村和沙坡村合併為和平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8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4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沙坡村辦公陣地。4、將連豐村和復興村1組合併為連豐村。合併後,幅員面積3.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3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連豐村辦公辦公陣地。

(十八)拱市鄉1、將拱市社區和河壩村合併為河壩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 5.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 376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拱市社區辦公陣地。

(十九)新市鎮1、將新市社區和白雲村合併為白雲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6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白雲村辦公陣地。2、將三堡社區和方井村合併為三堡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76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三堡社區辦公陣地。3、將大黎村、祥和社區和宋家村4、5、6、8、9、10組合併為宋家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 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24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宋家鄉政府。將宋家村7組和雞山村合併為雞山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 211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雞山村辦公陣地。

(二十)龍鳳鎮1、將寶珠村和茶山村合併為寶珠村。合併後,幅員面積 5.5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31 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茶山村辦公陣地。2、將龍鳳社區和紫鳳村1、2組合併為紫鳳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9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龍鳳社區辦公陣地。將觀閣村和紫鳳村3、4組合併為觀閣村。合併後,幅員面積 3.8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1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觀閣村辦公陣地。3、將踏水村和娛樂村合併為踏水村。合併後,幅員面積 8.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016 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娛樂村辦公陣地。

(二十一)湧興鎮1、將湧西村和永興社區合併為永興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7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46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永興社區辦公陣地。2、將石龍村和雙梯村合併為石龍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9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石龍村辦公陣地。3、將湧東村和興武村1、2、3組合併為永盛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1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6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湧東村辦公陣地。將三元村和興武村4組合併為三元村。合併後,幅員面積3.5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0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三元村辦公陣地。4、將楓木村和洪坪村合併為洪坪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5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3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楓木村辦公陣地。5、將木嶺村和稻糧村合併為木嶺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7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74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木嶺村辦公陣地。6、將雲嶺村和廟寨村合併為雲嶺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3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0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雲嶺村辦公陣地。7、將平安村和福安村合併為平安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930人,辦公地點原平安鄉政府辦公陣地。

(二十二)大義鄉1、將大義社區和大義村合併為大義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3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大義村辦公陣地。2、將店灣村和前進村合併為義和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6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0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店灣村辦公陣地。

(二十三)安北鄉1、將白巖村和高橋村合併為高橋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7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高橋村辦公陣地。2、將安北社區更名為群力社區。更名後,幅員面積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8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安北社區辦公陣地。

(二十四)定遠鎮1、將新寨村和定遠社區合併為定遠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13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定遠社區辦公陣地。2、將龍舌村和爭鳴村合併為龍舌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0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28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爭鳴村辦公陣地。

(二十五)靜邊鎮1、將安全村、柳埡村和原劃入鶴林社區的柳埡村10組合併為白山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3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80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鶴林農業服務站。2、將檀木村和鶴林社區合併為鶴林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4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63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鶴林政府。3、將官渡村和盤龍社區合併為盤龍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2.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2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官渡村辦公陣地。4、將永樂村和春光村合併為春光村。合併後,幅員面積3.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8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春光村辦公陣地。5、將沙嘴村和靜邊社區合併為靜邊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2.8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28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靜邊社區辦公陣地。6、將雙鵝村和桂花村合併為花龍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7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桂花村辦公陣地。7、將梨村和愛國村合併為愛國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5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9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愛國村辦公陣地。8、將白兔社區、白兔村和九龍村合併為白兔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7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02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白兔鄉政府。9、將群康村更名為四河水村。更名後,幅員面積4.4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7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群康村辦公陣地。

(二十六)巨光鄉1、將育林村1組、八廟村2組、富強村2組、金土村2組和八廟社區合併八廟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1.7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7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八廟社區辦公陣地。2、將西村和育林村2、3、4、5組合併為育林村。合併後,幅員面積3.8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42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育林村辦公陣地。3、將銅佛村和富強村1、3、4、5組合併為銅佛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0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42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銅佛村辦公陣地。4、將川河村和蔡和社區合併為蔡和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5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66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蔡和鄉政府。5、將常家村和米埡村合併為常家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4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93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常家村辦公陣地。6、將王家村和鳳鳴村合併為王家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3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8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王家村辦公陣地。

(二十七)貴福鎮1、將貴福社區和東山村合併為貴福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2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44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貴福社區辦公陣地。2、將千佛社區、齊心村和水井村合併為千佛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78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水井村辦公陣地。3、將龍骨村和寺埡村合併為翰林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0.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60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寺埡村辦公陣地。4、將鼓嶺村、小寨村和鍋頂村合併為柏水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17.5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04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柏水鄉政府。5、將大廟村和洞子村合併為洞子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9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12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洞子村辦公陣地。6、將石橋村和金埡村合併為金埡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2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5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石橋村辦公陣地。

(二十八)巖峰鎮1、將高北村和百寶村合併為百寶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3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67人,辦公地點設在百寶村小。2、將回龍村和石坡村合併為回龍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4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0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回龍村辦公陣地。3、將月宮村和鷂山村合併為月光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63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鷂山村辦公陣地。4、將頂靈社區和丁字村合併為頂靈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286人,辦公地點設在頂靈新農村。5、將鳳陽村和清賢村2、3、5、6、7組合併為鳳陽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3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77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清賢村辦公陣地。將巖峰社區和清賢村1、4、8、9組合併為巖峰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2.2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53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巖峰社區辦公陣地。

(二十九)臨巴鎮1、將臨巴社區和觀音社區合併為臨巴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30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臨巴社區辦公陣地。2、將龍潭村和紅光社區合併為龍潭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7.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60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紅光社區辦公陣地。3、將錫溪社區和龍井村合併為錫溪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02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錫溪社區辦公陣地。4、將雲峰社區和箱石村合併為雲峰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9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雲峰社區辦公陣地。5、將沙石村和石埡村合併為石埡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4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沙石村辦公陣地。6、將石咀村和群樂村合併為群樂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21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群樂村辦公陣地。7、將炭渣村和四面村合併為四面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83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炭渣村辦公陣地。8、將大峽村和宕渠村合併為宕渠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8.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62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龍潭鎮政府。9、將石子社區和竹林村合併為石子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36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石子社區辦公陣地。10、將涼橋村、龍溪村和龍寨村合併為涼橋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4.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80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涼橋村辦公陣地。

(三十)東安鎮1、將裡坪村和廟山村合併為裡坪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6.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2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廟山村辦公陣地。2、將千秋村和高廟村合併為千秋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2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千秋村辦公陣地。 3、將燕巖村和石柱村合併為燕巖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65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燕巖村辦公陣地。4、將高嶺村和廣坪村合併為高嶺村。合併後,幅員面積1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7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廣坪村辦公陣地。5、將長巖村和斌山村合併為斌山村。合併後,幅員面積9.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6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斌山村辦公陣地。6、將流溪社區和祥興社區合併為流溪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2.4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54人,辦公地點在原流溪社區辦公陣地。

(三十一)氵鮮渡鎮1、將大坵村和五峰村合併為大坵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1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7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五峰村辦公陣地。2、將玉靈村和石門村合併為玉靈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1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石門村辦公陣地。3、將金花村、石鼓村和關房村6組合併為金花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0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金花村辦公陣地。4、將氵鮮渡社區和米坡村1、2、3、4、5、6組合併為少愚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9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米坡村辦公陣地。5、將米坡村7組和三廟村合併為三廟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8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三廟村辦公陣地。

(三十二)有慶鎮1、將太陽村和桂壩村合併為太陽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1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65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桂壩村辦公陣地。2、將太山村和跳蹬村合併為太山村。合併後,幅員面積4.4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4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跳蹬村辦公陣地。3、將雲龍村和屏西社區合併為屏西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9.7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13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屏西社區辦公陣地。4、將龍尾村和平灘村合併為龍尾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9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65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平灘村辦公陣地。5、將龍橋村2、3、4組和嘉禾社區合併為嘉禾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5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668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嘉禾社區辦公陣地。將龍橋村1、5、6、7組和堰塘村合併為龍橋村。合併後,幅員面積5.4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401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堰塘村辦公陣地。6、優化調整新興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為:新興街與關廟巷交界向西至長春社區範圍(新興街1號至新興街15號-18)和(新興街2號至新興街90號-12);吳家街與關廟巷交界向西至長春社區範圍(吳家街1號至吳家街63號)和(吳家街2號至吳家街28號-11);興隆街與關廟巷交界向西至長春社區範圍(興隆街1號至興隆街135號)和(興隆街2號至興隆街62號);關廟巷門牌單號向西範圍;有慶市場監督管理所至君蘭城(含)區域,辦公地點設在原新興社區辦公陣地。7、優化調整吳家社區管理範圍,調整後管理範圍為:新興街與關廟巷交界向東至軍營村範圍(新興街17號及以後區域)和(新興街92號及以後區域);吳家街與關廟巷交界向東至龍頭村範圍(吳家街65號及以後區域)和(吳家街30號及以後區域);興隆街與關廟巷交界向東至龍頭村範圍(興隆街137號及以後區域)和(興隆街64號及以後區域);關廟巷門牌雙號向東範圍;君蘭城(不含)至公園路區域,辦公地點設在原吳家社區辦公陣地。8、雲嶺村更名為九龍村。更名後,幅員面積5.9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6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雲嶺村辦公陣地。

(三十三)李渡鎮1、將李渡社區和燈臺村合併為燈臺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3.2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68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燈臺村辦公陣地。2、將永寺村和新和村合併為新和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5.4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20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新和村辦公陣地。3、將伏龍村和石嶺村合併為伏龍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8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24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伏龍村辦公陣地。4、將新渡村改為新渡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4.5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82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新渡村辦公陣地。

(三十四)中灘鎮1、將渠南社區和五四村合併為五四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6.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09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渠南社區村委會辦公陣地。2、將新聯村和金橋村合併為新聯村。合併後,幅員面積6.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80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金橋村辦公陣地。3、將勝利村和宋嶺村合併為勝利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4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097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宋嶺村辦公陣地。4、將元通村和林灣村合併為林灣村。合併後,幅員面積7.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19人,辦公地點設在原林灣村辦公陣地。5、將中灘社區更名為寧梁社區。更名後,幅員面積2.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6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中灘社區辦公陣地。

(三十五)琅琊鎮1、將琅琊村、琅琊社區和三臺村1組合併為琅琊社區。合併後,幅員面積4.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926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琅琊社區辦公陣地。2、將大仙村改為大仙社區。改居後,幅員面積6.5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6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大仙村辦公陣地。

(三十六)望溪鎮1、將二郎村和包山村合併為二郎村。合併後,幅員面積9.9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780人,辦公地點設在原二郎村辦公陣地。2、將石壩村和張廟村合併為石壩村。合併後,幅員面積8.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103人,辦公地點設在原石壩村辦公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