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田:漢語稱謂文化簡論


李華田:漢語稱謂文化簡論

漢語稱謂文化簡論

李華田

(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武漢 430079)

稱謂文化是有關人際稱謂系統的文化現象。它的內容除了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大類別以外,還有口語形式和書面語形式,親密稱謂、中性稱謂和正式稱謂等分支以及中國人常用的面稱、背稱和他稱與通稱、敬稱和謙稱等形式;還有與各種稱謂形式相關的文化根源和背景,包括傳統觀念、政治制度、民俗習慣、人文心理、歷史條件和經濟發展等一切文化因素。作為一門學問,它不僅要研究稱謂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而且要探討民族文化對稱謂語使用的影響和制約,還要涉及不同民族的稱謂文化比較研究。

中國稱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人類問世以後,所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怎樣稱呼對方。由於日常交際的需要,各種稱謂語應運而生,如"底下人"、"弟子"、"老祖宗"、"爸爸"、"同志"、"小姐"等。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發展,一部分舊稱謂逐漸消失,一部分舊稱謂被附予了新的內涵,還有很多新的稱謂語產生。在中國,較早收集整理稱謂語的學者當數清朝的梁章鉅(1774—1849)。梁章鉅所著《稱謂錄》共32卷計30萬字,此書在作者死後二十餘年才由其子梁恭辰親自校勘出版,可謂問世不易。作者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大量的資料進行蒐集、整理、排比、綜合,闡述了當時最完美、最細緻的稱謂體系。此書堪稱中國稱謂文化的劃時代著作。雖然作者受到封建社會的歷史和階級條件的限制,但該著把中國古代的稱謂體系分為遠祖、父系、夫妻系、子女系、天子、職官、宗教等15個分支小系,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親屬觀念、長幼親疏、尊卑關係、等級制度以及人際交往的禮節習俗和走向沒落的封建社會的活生生的人世百相。作者還記載了每個單稱的歷史演變和地區差異,反映出稱謂的不斷變化和不同稱謂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稱謂錄》作為第一部系統整理中國古代完整的稱謂體系及反映出社會、政治、階級思想等歷史文化的鉅著,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該書寫作於動盪的清皇朝時代,社會人際關係急需穩定,稱謂體系的調整和完善建立在某種程序上滿足了這種需求。由此也證明了在階級社會中一切意識形態的產物都是為一定的階級利益和政治利益而服務的。

梁章鉅之後的150年間,幾乎無人系統研究中國稱謂系統。一直到了20世紀80年代,張孝忠等為了改變社會上稱謂語使用的混亂現象,從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中收集整理5000餘條稱謂語,分為單稱、合稱、代稱、喻稱、簡稱、官稱、其它等七類,以音序為線索編成《古今稱謂語詞典》,於1988年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全書共計44萬字。在當今開放的社會里,中國文化吸收了很多外來文化成分,使得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多元現象,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並存,人文心理、風俗習慣等也變得複雜多樣,稱謂語的使用有時也捉摸不定,在很多場合人們不知道該使用何種稱謂語,"同志"、"師博"顯得有點過時,"先生"、"小組"又似乎太摩登,"老師"又不一定符合對方的職業。此時,該怎樣稱呼對方呢?人們往往不知所措。而社會上又缺乏可供參考的稱謂語方面的專用書籍,《古今稱謂語詞典》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空白。遺憾的是,張孝忠先生拖著病重的身體在完成寫作任務之後沒有來得及看見自己的成果出版就英華早逝,可見其崇高的敬業精神。

李華田:漢語稱謂文化簡論

精裝書在圖書館與組成

除了這兩部專門論述稱謂的著作之外,中國學者還寫了很多論文,最有代表性的有:趙元任著"漢語稱謂語"於50年代在美國《語言學》雜誌發表,胡明揚著"北京話的稱謂系統"載於1986年出版的《漢語研究》(第1輯)。李華田著"漢英親屬稱謂的差異"載於《高等函授學報》(1997年第6期),更從一個新的角度探討了中西方親屬稱謂差異的文化根源。這些論文主要從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方面闡述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通用稱謂並分析了它們的使用語境和不同語體。這一切對稱謂文化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稱謂語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語言系統。稱謂語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一方面,稱謂語反映社會文化。每一種語言的稱謂系統都有濃厚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不同時代的人們使用不同的稱謂語。稱謂語屬於開放詞類,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古中國,人們通常用"先生"稱呼有地位的成年男子,後來"先生"逐漸消失。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外來文化的滲入,"先生"、"小姐"等稱呼又越來越常見。另一個例子就是"孫子"、"曾孫子"等親屬稱謂的使用。在漢族歷史上多為擴展的大家庭,幾代人同堂而往。為了能夠把彼此之間的血緣、姻緣、輩份、長幼、直系、旁系等嚴格區分清楚,漢語用112個稱謂語區分不同的親屬關係。在那種年代,"孫子"、"曾孫子"、"玄孫"或"元孫"、"來孫"、"昆孫"、"仍孫"、"雲孫"、"耳孫"等隨處可見。但是後來隨著擴展式家庭的核心化,這些稱謂語中的大多數已逐漸消失。稱謂語也隨著地點的變化而變化,不同地方的人們使用不同的稱謂語,對妻子的不同稱呼可以證明這一點。除了"妻子"和"愛人"這兩個比較正規的稱呼外,還有很多地區方言:"女人"(廣州)、"老婆"(濟南)、"老媽"(福州)、"女客"(南昌)、"堂客"(長沙)、"家主婆"(蘇州)。武漢人喜歡用"愛人",年輕人常用"老婆",稱呼別人的妻子則用"夫人",老年人更喜歡用"老伴"。這些不同的稱謂語反映出人們不同的文化心理背景。另一方面,文化對稱謂語的使用又有很大的影響和限制作用,這一點可以用漢字命名作證明。在40000個可以用作名字的漢字中,最常用的只有"華"、"軍"、"文"、"國"、"英"、"秀"、"玉"、"珍"、"麗"、"豔"等十餘個漢字。這些漢字的選用不僅反映出中國人希望國強民富的良好願望,而且反映出漢民族郎才女貌的傳統心理。漢語人名的結構更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漢語人名結構中姓位於名前,意即中國人把家庭觀念置於個人意識之上,這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體現,與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個人主義精神截然不同。

縱使觀歷史進程,稱謂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賦予新的內容。在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使廣大被統治階級變得溫順,聽從其擺佈,也為了使其封建統治顯得合理化,統治階級需要用稱謂形式來強化這些觀念。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外來文化的滲入,中國稱謂體系變得複雜化,出現很多混亂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稱謂系統的統一適應了中國國情的需要。可以斷言,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稱謂文化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到進一步完善且在人們的交際活動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李華田.漢英親屬稱謂的差異,高等函授學校,1997年第6期

李峻鍔.《稱謂錄》及其作者梁章鉅——兼論中國古代的稱謂體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張孝忠等.古今稱謂語詞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年

胡明揚.北京話的稱謂系統,漢語研究,1986年第1輯

李華田:漢語稱謂文化簡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