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講義》學習摘要(九、十章)

第九章 合作

推薦文章

《種族與經濟學:有多少可以歸咎於歧視?》(Race and Economics: How Much Can Be Blamed on Discrimination,2011)——沃特.威廉姆斯

《最富裕的窮人在美國》——《華爾街日報》

重要摘錄

1.企業是能夠無中生有地帶來額外收益的一種經濟組織,每一個成員的收入取決於他對團隊的邊際貢獻。

2.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防止勞動力的剝削、濫用、操控資本,而不是相反。而大量關於企業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勞動力的利益向資本的利益看齊。

3.經濟學家把那些高度依賴於所在企業平臺的資源,稱為企業的專用資源(firm specific assets)(這些專用資源的所有者更在乎企業的成敗);而把那些無論放到那個企業平臺都能發揮差不多的功能、獲得差不多收益的資源,稱為企業的通用資源(firm independent assets)。

4.企業裡面誰當老闆的三個準則:第一個準則是那種資源更容易被濫用,這種資源的所有者充當老闆;第二個準則是區分企業的通用資源和專用資源,專用資源來掌管企業;第三個準則是通過區分固定收入和剩餘索取來支付報酬。

5.績效考核的制定本身是根據每個職位應有的貢獻來決定的,但是前提是我們先知道了每個職位應該貢獻多少,企業才會制定相應職位的績效考核標準。

6.以“剩餘取權”激勵難以監督的合作者。——剩餘索取者的收入不根據他們的投入來計算,而根據企業產生——剩餘的利潤來計算。——他們自己監督自己。

7.制度經濟學——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解釋在一個企業裡什麼人來當老闆的普遍問題,第一,我們看哪種資源更容易被欺負,第二,看哪種資源是企業的專用資源,第三看哪種資源不容易被觀察、衡量與監督。

8.員工的議價能力取決於他在別處的機會。

9.哪裡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哪裡就存在廉價的優質員工。市場競爭的壓力越大,僱主尋找廉價優質員工的積極性就越足,結果會使得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會趨於減少和消失。

10.可持續服務(產假)、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讓男性也休產假)——女性職場歧視。——競爭者之間會有意利用法律來提高對方的競爭成本——我們要弄清楚的是,究竟要對付收入的不平均,還是要對付社會中存在的不公?

11.不能以瞬間收入(基尼係數)衡量收入差距。

12.罷工的本質就是集體違約。

13.一個種族經濟條件的改善,不需要以政治權利的提升為前提。

14.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統計,在1970年時,家庭的70%支出都是不必要的。

15.科技創新使得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能夠得益,包括哪些最貧窮的人。

第十章 協調

推薦文章

《論貨幣的起源》(On the Origins of Money,1892)——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

《貨幣像水還像蜜》——周其仁

《1861—1957年英國失業與火併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1861—1957,1958)——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利、繁榮和貧窮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Prosperity, and Poverty,2012)——德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詹姆斯.羅賓遜(James Robinson)

重要摘錄

1.宏觀經濟和公共選擇兩個領域,都研究個人在集體中互相協調的規律。

2.貨幣的作用:避免交易中雙重偶然性的要求、降低質量檢驗成本、增加市場交易量。

3.貨幣子所以有用,在於人們相信它有用;而只要人們相信它有用,它就不需要那麼高質量的商品來充當,因此,劣幣驅逐良幣是對的。——劣幣就是有效的貨幣(But cheap money is efficient money)

4.假設政府規定的法定準備金率是20%,那就意味著銀行第一天收到1000元以後,只能拿出其中的80%,也就是800元貸出去。第二天這800元放到市場裡去,再回流到商業銀行體系裡,銀行又必須留下其中的20%,也就是160元作為準備金,於是只有640元可以貸出去。這樣循環往復,最後1000元在20%的法定準備金率限制下,就只能創造4000元的新生貨幣。再加上之前的基礎貨幣1000元,就會導致整個社會只有5000元的貨幣在流通。法定準備金率越高,它能創造貨幣的倍數就越低。

5.流動性困難(convertibility problem)即為商業銀行無法滿足所有儲戶提現要求的現象。

6.資不抵債的困難(insolvency problem)即為商業銀行系統所面臨的另一種困難,出現這種困難,銀行就會倒閉。

7.通貨膨脹是指物價(總的物價水平)的持續增長。——錢太多了,錢相對於物來說不值錢了。

8.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是指每個月的通貨膨脹率超過了50%的情況。

9.貨幣數量論:M(貨幣流通量)V(貨幣流通的速度)=P(平均物價)Y(社會的貨物總量)——貨物總量越大,產生通貨膨脹的機會就越小。貨幣流通量越大,產生通貨膨脹的機會也越大。

10.貨幣要經過一段時間才逐漸在整個社會里攤勻的現象被稱為坎蒂隆效應(Cantillon Effect)

11.通貨膨脹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在經濟生活當中,每個個體很難分辨物價的上漲究竟是相對價格的變化還是物價整體水平的變化。

12.在通貨膨脹發生的過程中,在私人和政府之間也會產生財富的轉移,這實際上是政府向民眾徵收的一種無形的稅。

13.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測的能力在提高,那麼通過製造通貨膨脹來減少失業率的努力,就會越來越不管用,即通貨膨脹不能降低失業率(不論通貨膨脹率多高多低,失業率或者就業率都是一個比較固定的常數),並可能同時形成經濟停滯的現象。

14.經濟學家希望通過宏觀經濟條件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第一,消除經濟週期(經濟週期一般是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是國民總產出、總收入和總就業的波動,是國民收入或總體經濟活動擴張與緊縮的交替或週期性波動變化。四大階段:衰退、谷底、擴張和頂峰)實現生產、就業、財富的穩步增長;

第二,實現低的或者平穩的通貨膨脹率;

第三,實現高的就業率,所有的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能被充分的調動起來;

第四,實現生產力和GDP的高速增長。

15.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八大問題:

第一,經濟週期當中存在波動的根源是什麼?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形成預測?

第三,價格能不能靈活進行調整?

第四,市場機構本身能不能做出靈活的調整?

第五,市場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第六,經濟週期持續的時間到底是長還是短?

第七,到底應該採取相機的政策,還是規則化的政策裡對付經濟週期?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無效?給人們發錢人們會不會把錢花出去?

16.宏觀經濟學家的六大共識:

第一,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主要靠供應方面的因素——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還是要看它的生產力。

第二,短期的經濟波動,往往來自需求方面(比如人在消費時表現的非理性等)。

第三,從長期看,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並不存在穩定的替代關係,也就是說不可能通過製造通貨膨脹來降低失業率。

第四,從長期看,貨幣增長率決定了通貨膨脹率,濫印鈔票遲早會造成通貨膨脹。

第五,政府試圖微調經濟週期是做不到的。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對策的這一觀點。學者要解決的問題不再是怎麼控制這個社會,而是怎麼讓社會達到更好的協調。

17.在投票的情況下,公共選擇的結果相當於中位數,由中位數決定;而在市場裡,公共選擇的結果則由平均數的位置決定。

18.贏得中間投票人支持,就能獲得選舉成功(迎合那些中位數的偏好)。

19.阿羅不可能定律:在人們有多種不同選擇的情況下,選舉不一定能夠反映出大多數人的意願。如果我們要逃避阿羅不可能定律所預言的這種循環,除了確定一位會議召集人,確定一個固定的會議程序以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要讓人們投選票,而是投鈔票(價格明確,彙總)——用鈔票投票不僅能能反映出選民不同選項之間的排列順序,還能反映出他們對不同選項偏好的輕和重。——市場機制能幫助人們做出明智選擇。——是否需要為自己的主張負直接的責任,是市場決策和民主決策的根本區別。——人們在做經濟選擇時,因為自己要承擔後果,人家就會變得理性;而在政治領域,由於每位選民都不需要對自己的政治主張直接承擔責任,人家就會理性地選擇不理性,即“理性胡鬧”(rational irrationality)。

20.通過計算社會總效用的辦法來支持或者反對任何一種公共政策,都是缺乏合理依據的。

21.戴雷科特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並不是窮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如公共教育、醫療、社會保險與養老金、免費高速公路、廉租房與廉價房等。

22.中國作對了什麼?

第一,給重要的資產確權。

第二,引入了市場競爭體系。

第三,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

第四,加入了WTO,然中國人民直接參與了國際化的大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