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無症狀感染”盲區 透明信息有助於揭開病毒傳播謎團

近期中國本土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各地零星出現的確診病例把“無症狀感染者”再次放大。

新冠病毒無症狀攜帶的比例有多高?傳染性有多強?是驅動這種全球流行病傳播的未知重要因素。公開無症狀感染病例信息,對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病毒的傳播很有必要。

走出“无症状感染”盲区 透明信息有助于揭开病毒传播谜团

“每日1例”需要警惕

連日來,中國除了境外輸入病例之外,本土每日新增的病例更值得警惕。3月27日,浙江新增一例本土病例,為境外輸入關聯本地確診病例;3月29日和 3月30日,河南、甘肅各通報一例本土病例,上述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已經都在隔離中。

在本土的確診病例以外,各地還陸續報告了一些無症狀感染病例。比如3月29日,湖北荊門通報了1例無症狀感染者,公佈了其活動軌跡。這些無症狀感染者仍有待進一步隔離觀察和確診。

儘管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無症狀攜帶的比例仍然較低,但疑似病例和被隔離的密切接觸者中,這一比例並不低。瞭解無症狀感染人群的比例有多大,有助於為整個疫情的流行病學提供更好的數據支撐。

在國外,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已經導致了病例數呈指數級的增長。儘管鍾南山院士已經表示,中國無症狀感染者的數量並不高,然而在武漢疫情暴發初期,受限於醫療資源,很多無症狀和輕症病例並未入院就診,這些無症狀感染病例是否已經在人群中開始“隱蔽”地傳播病毒?這種傳播規模多大?持續多久?速度多快?獲得這些樣本信息,有助於揭開病毒的“隱性傳播”之謎。當然這可能要輔以回顧性血清學或宏基因組學研究。

而現階段理解無症狀感染病例的真實情況,最直接可見的影響死亡率的統計。

“我認為無症狀感染病例數非常重要,可以告訴我們疫情發展到何種程度,也能讓我們更加準確地計算疾病的病死率。”英國華威大學副教授邁克·蒂爾德斯利(Mike Tildesle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影響公眾對疾病的風險認知

蒂爾德斯利教授專注於設計新冠疫情發展的數學模型。他認為,要反映疫情的真實情況,就應該獲得儘可能準確的數據。他還說道,在無症狀病例非常多的情況下,如果僅僅依賴於確診人數來判斷疫情嚴重程度,會影響公眾對疾病風險的認識。

蒂爾德斯利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眾需要知道,即便自己所在的國家病例數量仍然不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感染風險低,每個人仍然應該保持自律。”

因此從公眾知情的角度,公開無症狀病例的數量和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從科學研究的方面來看,對無症狀病例的追溯分析,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瞭解無症狀攜帶者在傳播鏈上的作用、無症狀攜帶者最具傳染性的時間點以及這些理論上的“低風險人群”的總體傳播率。

更為重要的是,瞭解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還有助於回答人群中多少人獲得了免疫力的關鍵問題。英國曾希望通過“群體免疫”的策略來應對疫情,而在湖北尤其是武漢地區,那些無症狀的病例應該已經自愈,這將為中國應對潛在的第二波疫情風險提供重要線索。

此前針對無症狀感染者為何不算入確診病例,流行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表示,這是因為無症狀感染者的檢測可能出現“假陽性”結果,因此需對其進一步診斷鑑別,不能僅憑檢測陽性就判斷其為確診病例。這些病例中的一些人有可能處在潛伏期,後期可能會出現症狀,轉為確診患者。

另據解放軍呼吸病研究所原所長劉又寧的說法,目前已確認“感染”卻無症狀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尚在潛伏期,潛伏期一過就會有症狀,另一類則自始至終無症狀。這意味著一些從無症狀的感染者可能永遠不會被確診,但是仍有可能攜帶病毒。

而從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的檢測病例情況來看,該郵輪上的700名感染者中,約有18%從未出現症狀,這一比例並不低。

近期在國內疫情形勢逐步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復工復產正當時,更需警惕無症狀感染病例。“要高度重視防治無症狀感染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6日主持召開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時強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