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海滨沃土



  南国的深秋还是那么的清朗,湛蓝的天幕仿佛一块温润的碧玉,海浪、沙滩、古庙、故垒、碑林一次次唤醒我内心对童年的温暖回忆,今日秋风送爽,花果飘香,我又一次走进了梅岭这块神奇的海滨沃土。


家乡风情——海滨沃土


  梅岭半岛位于诏安县城东南13公里处,频临诏安湾,历史上就是我国海上丝绸路古港和海防重镇,风光旖旎,历史古迹众多,南门村尤为显著。车抵达关帝庙,果老山郁郁苍苍,怪石嶙峋,群峰耸翠,关帝庙隐于山下,座东朝西,面朝大海。拾级而上,近观此庙与中国传统寺庙并无两样,门楼、拜亭、正殿、单檐悬山式屋檐、抬梁式斗拱营造出的是浓浓的中国古典味,比起东山规模宏大的关帝庙显得小巧玲珑得多,不过据说此庙祀奉的关帝神像与东山关帝庙的神像是同一块金木所雕,身处两地,却是同根同源。抚摸着门口两方苍黑冰凉的石鼓,仰望门匾上古朴苍劲的“节义千秋”四个大字,世间所有的虚浮逼仄一扫而空,沉淀下的只有忠诚光明。踏入庙内,梵香袅袅,正中帝君法相庄严,美髯飘飘,红脸凤目,永远审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铙鸣磬响,悠扬的禅声把思绪带入了悠远的历史隧道,中国很少有人像关羽那样把个人的品格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中国文化因为有了关羽而增添了忠的成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人的心理品格会因为有了忠的守护而安享一方宁静的精神家园。步出古庙,四周古榕苍翠,鸟鸣清幽,前方的戏台岁岁年年还在演绎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深秋季节,几位老人边翻晒稻谷边闲聊,历史现实,过去未来,时光在灿烂的霞光下融合。


  穿过村里斑驳的小路,四周苍黑的瓦楞,古朴的祠堂,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似乎一下把人们带到了远古的生活场景中,我还沉醉在历史的悠远时,悬钟古城已经赫然在目。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20年(公元1387年),是与龙海镇海卫古城、漳浦六鳌古城、东山铜山古城并称的四座海防古城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嘉靖后,这里成为抗御倭寇海盗的“雄镇”,一代名将戚继光、郑成功都曾屯兵于此,是明清两代东南沿海的要塞之一。如今,几经战乱和风雨侵蚀,古城已不复当年的雄姿英发,仅存东、西两个城门的几段断壁颓垣,留给后人发思古之幽情。国家的海防,人民的安危,难道是仅凭几块石头就可以保护得了的吗?康熙当年平定了吴三桂叛乱后,巡视北方防务,足迹遍布长城内外,面对着被战火损毁得破败不堪的长城堡垒,许多大臣建议重修长城以固国本,康熙却下一道谕旨:“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固,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不愧为雄视古今的千古一帝,在民心中修筑一座万里长城,那将是万古常青的,今人应更胜古人,我幡然醒悟,为何关帝文化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之一,就是因为关帝文化中的忠诚,对国家忠诚,对民族忠诚,忠诚已经化为了人民心中的一座万里长城。回望盘根依附于古城墙的参天古榕,虬根盘旋,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面对此情此景,心里涌动的是一股浩然正气。


家乡风情——海滨沃土


  悬钟古城前方即是大海,踏着青石板路,脚底传来的是一股温热的感觉,两旁松柏苍翠,海风呼啸,似乎有股咸腥味,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温暖亲切的滋味弥漫心间。山上一块巨石巍然屹立,明嘉靖五年福建参政蔡潮所题“望洋台”三字雄浑端丽,极目远眺,云水依依,帆影渺渺,沙鸥翔集,台下站立的也许是一位望夫归来的妻子,也许是盼儿回家的白发双亲,万顷汪洋,伊人何处?他们只能把这种期盼寄托在神灵身上,千年的期盼守候凝聚成了亘古不变的忠诚。山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已经把此景写绝了,我辈才疏学浅至此只有仰慕感悟的份了。苏轼当年遭受重大政治打击后,夜游赤壁,独悟山水,静对心灵,终于摆脱了小我,收获了大我。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无不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立身处世,可从古至今有几人能事事顺遂?背对苍岩巨石,面朝云海茫茫,思绪纵横古今,驰骋宇宙,人生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既知流光短如春梦,人生得失荣辱又何需略萦心上呢?山水有魂,草木为魄,心有灵性,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终将给外表柔弱的中国知识分子注入了更多内心的坚强温暖。


家乡风情——海滨沃土


  仰望苍穹,一弯半弦月已挂上湛蓝的天幕,西天灿烂的霞光透过云层,铺洒在茫茫大海上,日月同辉,波光粼粼,海滨这片沃土光芒灿烂,在忠诚与坚强的光芒照耀下心空同样灿烂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