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我曾看到過一首詩,它說:“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兒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

這首詩叫《挑媽媽》,是一個8歲的小朋友寫的。我雖然不是一個母親,但當我第一次看到時還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後來每次看到都是感動不已。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它們在降生前都藏在雲朵裡,挑選喜歡的人當自己的媽媽。無論這是不是美好的童話,我都願意相信這是真的。

我也相信,世間大多數父母都願意把自己的愛毫無保留地給孩子。當孩子出生後,每對父母都把這個小天使當作整個宇宙的中心去呵護,而且不計回報。

羅蘭曾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我相信,父母對子女的愛就是這樣的,可以戰勝一切苦難和黑暗。

然而,並不是所有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都是融洽的,這世間的親子關係有完美的,也存在不完美甚至殘缺的,比如電影《何以為家》中小男孩贊恩與父母之間支離破碎的關係。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電影講述了12歲的敘利亞男孩贊恩,和父母逃難到黎巴嫩後的悲慘生活,因為父母的“生而不養”,最後他將父母告上法庭。

影片中,贊恩家的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乖巧可愛,聰明伶俐,可他們的父母卻沒有把他們當天使去愛,甚至因為關係惡化最終導致這個家支離破碎。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原本是為家人遮風擋雨的港灣怎麼就成了地獄?本可以和諧美好的家庭關係,怎麼相互卻成了仇人?下面我將具體談談影片中的親子關係及如何修復不良的親子關係。

一、女兒慘死,兒子入獄:不良的親子關係是家庭關係中最嚴重的問題

影片中,贊恩因為哥哥入獄而自己作為家中的次子,承擔起了長子的責任。每天要帶著妹妹們沿街販賣甜菜汁,向路人兜售時還要祈求人家多買一杯,當妹妹被街頭流氓調戲,贊恩還要充當大人幫妹妹趕走壞人。

除了販賣飲料,贊恩還要到房東的雜貨店裡打工,搬運重物、送煤氣罐都是他每天的工作內容。

妹妹薩哈剛月經初潮就被父母“賣”給了房東,用來抵繳幾個月的房租。一個11歲的小孩子甚至連結婚是什麼都不明白,就被父母強行嫁了出去。在父母眼裡,這是很好的歸宿,因為從此她不僅有吃的,還有床睡,再也不用和幾個兄弟姐妹擠在一張床上了。

在贊恩家,兒子就是掙錢的工具,女兒則是用來交換房租的商品。母親把孩子們生下來,不是為了撫養,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艾裡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母親便是溫暖,母親便是食物,母親便是滿意和安全的和諧狀態。”然而,在贊恩家,母親是冷漠和無情的,只是生產孩子的機器。

在這個家庭中,父母只是負責把孩子們生下來,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完全沒有承擔起作為父母的責任,這完全就是不良的甚至畸形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簡單說,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它是在一個家庭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關係。

美國著名親子溝通專家、“平和式教養法”創始人勞拉·馬卡姆博士說過一句話:“育兒中要把80%的力氣,花在搞好親子關係上。”

一個人的人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是在人生最初的幾年中形成的,而那幾年和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和對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親子關係可以說是一個人最早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因此,親子關係的好壞,會影響到一個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甚至社交等方方面面,如果在人格形成階段產生問題,很可能孩子的人格發展會出現障礙。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在贊恩家,父母對孩子們不但是放養式的,而且還對他們灌輸錯誤的思想。媽媽讓贊恩去醫院騙取處方藥,再帶著幾個孩子一起製毒,把衣服裡混上藥品的粉末,再送到在監獄服刑的大兒子那裡,讓他在監獄裡做生意。

聽到大兒子在監獄裡生意不錯時,媽媽高興地誇獎:“你可真行啊!”這一切,贊恩都看在眼裡。

孩子太多,照顧不過來時會把孩子的腳上拴上鍊子,防止亂跑;對於贊恩則是動不動就又打又罵。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成長,真為他們的將來擔憂,不知道他們將來會不會成為父母的翻版。

在一個家庭中,母親負責保證孩子生活的安全,父親對孩子有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可在贊恩家裡,父母都沒有肩負起各自的責任。孩子們每天生活在對家的不安和恐懼中,當他們遇到問題也沒有人給他們指引和幫助。

在贊恩家,父母的愛是缺席的,他的生活就像一杯苦酒,但他不得不用力吞嚥下去。

一個家庭如果沒有愛、沒有親情,那和墳墓有什麼區別?而沒有愛的家庭中,不良的親子關係是最大問題。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最常見的問題恐怕是過分溺愛,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可是在這部影片中,卻是另一種極端。

贊恩的父母對孩子們就像是公司裡面領導對員工,孩子的一切言行都要以父母的意願和決定為根本,孩子完全沒有自由可言。

作為父母,他們不去理會贊恩能不能承擔那麼繁重的工作,就讓他出去打工賺錢。他們也不在乎自己的女兒是不是年齡太小根本不能結婚,就強迫她嫁人。

孩子們從出生時,就已被父母安排好今後的命運。當孩子們長大後,就淪為了賺錢工具和商品,而在此之前,年齡太小的就留在家裡“散養”,年齡稍微大點的就轟出去賺錢養家,也不管他們有沒有能力掙錢、會不會遇到壞人。

在這種親子關係中,父母的最大問題就是忽略了與孩子之間的邊界,他們已經入侵到了孩子的心理邊界。簡單說,就是父母的想法完全取代了孩子的想法。

美國有一項研究發現,父母對兒童如果過分控制和關心,有可能對兒童的情感和行為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曾對422名兒童進行了長達8年的跟蹤研究,調查他們在2歲、5歲和10歲時的情感發育狀態。

在觀察中可以看到,“過分控制”的父母在陪孩子時,會不停地告訴孩子應該玩什麼、要怎麼玩,還要指導孩子在玩後如何整理物品,而孩子的反應主要有三種:表達反抗、無動於衷或有受挫感。

這項研究發現,如果父母在兒童2歲時採取了“過分控制”的養育方式,則孩子在5歲時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管理能力會相對較差。而如果兒童5歲時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管理能力比較強,10歲時出現的情感問題就越少,也越有可能擁有更好的社交技巧和學習成績。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得到指導,而在哪些情形下孩子是完全可以自己應付的。

“事事關心”的過分控制,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這隻會剝奪他們獲得心理成長的機會。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日本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教授將家庭中父親的角色作用命名為“父性原理”,將母親的角色作用命名為“母性原理”。他認為,一個家庭中必須明確父母各自分擔的性別角色。

可是在贊恩的家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都是缺席的。所以贊恩在外面帶著妹妹們在街頭賣甜菜汁,回到家還要充當“父母”的角色,照顧家裡最小的孩子。

父母與孩子之間這種不健康的關係,長此以往下去,會固化不斷重複和循環的錯誤教育模式,不但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日本導演北野武曾評論關於父母教育孩子,他提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張弛有度,就像做一個木桶,如果你箍得太鬆,桶就會散掉;反過來如果箍得太緊,那木桶就不會經久耐用。”這話沒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要保持一個平衡,才能和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親子關係。

二、支離破碎的家庭關係: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唯一途徑

與不良親子關係相對應的,是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最理想、最健康的親子關係,應當是深愛孩子而且關係和諧融洽的。

影片中,黑人單身母親對兒子約納斯的態度與贊恩父母形成了強烈對比和反差。

每天想方設法逗約納斯開心,還從打工的蛋糕店把客人剩下的蛋糕偷偷帶回家給孩子吃。即便是因為籌不到錢而無路可走,她寧願去賣掉自己無比珍視的頭髮籌集微不足道的一點錢,也不肯把兒子賣掉。

同樣身為父母,同樣的貧苦,可一個毅然決然把女兒“賣掉”,一個卻把孩子留在身邊;一個在女兒屍骨未寒之際就換上了鮮豔的衣服,當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開始籌劃下一個即將出生孩子的未來;另一個則因被捕被迫與孩子分離而痛苦不堪到絕望。真是天壤之別。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培養健康親子關係的關鍵,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密感情。

當孩子出生後,從照顧寶寶的吃喝拉撒開始,到孩子獨立生活之前,滿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這是最基礎的。

滿足了生理需求還不夠,還要對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陪著孩子一起玩,一起做有意思的事,讓他感到和爸媽在一起是快樂的。

比如,每天給孩子講一個睡前故事;每天固定時間和孩子做遊戲;和孩子一起做簡單的手工。陪伴時間的長短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陪伴的質量。就像影片中的黑人母親那樣,雖然一天的工作讓她疲憊不堪,但她仍然會陪著孩子玩耍,給予更多陪伴,享受親子時間。

而在贊恩家,是從不可能出現這樣溫馨的場景的。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下成長的孩子,性格也是有很大差異的。

因此,每次贊恩出現時都是眼神憂鬱,神情落寞的,僅有的兩次笑容都是和黑人母親在一起時才出現的,而小黑孩約納斯最常展現的表情就是開口笑,也許有他不懂世事的天真的原因,但不可否認,這與他的母親總給予他陪伴是密不可分的。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健康的親子關係,是父母不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貼上標籤,就意味著限定孩子,容易讓他失去更多可能性。

當然,我們可以把握自己不去給孩子貼標籤,但我們無法控制別人這樣去做。如果外界對孩子有貼標籤的行為,父母要告訴孩子坦然面對,不要太過在意。

達·芬奇6歲的時候,有一次上課不專心聽課還給老師畫了一幅畫像,老師生氣地向他的父親“告狀”。但他的父親並沒有生氣,反而誇獎他畫得好。

這位父親的做法很值得稱讚,他沒有責怪孩子更沒有給孩子貼上“學習不好”的標籤,而是發掘達·芬奇的潛力,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自由,最後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孩子。試想,如果當時他的父親對他一頓責罵,指責他不認真聽講是個笨學生,那他還會在畫畫之路上走下去嗎?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之前火爆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因為揹負魔丸轉世的“惡名”,哪吒從生下來就被人們欺負和嘲笑,甚至有人勸說他的父母將他扼殺在搖籃裡,可是他的父母卻沒有放棄他,還降妖除魔替他積攢功德。

當所有人都把哪吒當作妖怪,為他貼上“惡魔”的標籤時,他的父母卻一直在悉心培養他,一心想著如何幫助他轉變村民的看法,成為他的盔甲。最後,哪吒終於不再執著於村民對他的偏見,還以德報怨,最終感動了村民。

試想,如果哪吒的父母也像村民們一樣為他貼上“妖怪”的標籤,對他的成長不聞不問,哪吒今後的人生恐怕就毀滅了。

我相信,無論哪吒當初是“魔丸”還是“靈珠”轉世,不管他揹負著哪種命運,在這樣有愛的家庭里長大,有這樣融洽健康的成長環境,他的命運都是可以被改寫的。而其中,父母的作用功不可沒。

而另一個重要角色敖丙,與哪吒無論性格還是命運都完全不同。因為他從一出生就被父親甚至全村人寄託了全部希望,早早揹負了過於沉重的責任。

一個是父母有空就會陪伴孩子,儘量給他更多美好的童年經歷和回憶,另一個是隻知道訓練孩子苦練武功將來報仇,父親與孩子之間根本沒有過多的情感交流。

因為教育不同,又因為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和親子關係完全不同,導致兩個孩子有如此大的差異。

由此可見,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今後命運走向有多重要。

既然健康的親子關係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建立和培養呢?如果一段親子關係中已經出現了問題,要如何改變呢?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三、不良的親子關係如何向健康的關係過渡和轉變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艾裡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愛是一種藝術嗎?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在一段健康的親子關係中,愛是不可缺少的。父母與子女相處融洽,對孩子的成長和身心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然而,沒有誰是生來就懂得愛的,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需要學習。

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建立培養健康親子關係的重要。

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父母應當是獨立的,只有擁有獨立人格的父母才能培育出獨立的孩子,反之孩子今後面對各種複雜關係時,難免會出現問題。

其次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是適度的,既不能太遠也不要太近。不讓孩子產生疏遠的感覺,也不讓孩子因距離過近覺得壓抑。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良好的親子關係應當是溫暖又舒適的,那麼具體要如何做呢?

①正確扮演父母的角色,承擔自己的責任

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著重要的地位,無人能替。母親從生育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和孩子建立起了親密的鏈接。

司馬遷說:“父母者,人之本也。”但丁也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嬰兒出生後,在父母的懷抱和悉心照料下慢慢成長。當他開始能注意到別人的反應,懂得“吃東西時媽媽會微笑,哭泣時媽媽會把他摟在懷裡,甚至他便時媽媽也會表揚他”,他也開始能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愛。那時,他便知道了,他是被愛著的。

可是,在贊恩的成長過程中,他完全感受不到愛,他甚至認為自己是多餘的,因為他連出生證明都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可以證明他存在過的東西,在父母眼中,他只是一個工具,甚至可能連個工具都不如,因為他還要浪費家裡有限的糧食。

在親子關係中,父愛同樣重要。

美國有個叫喬治曼斯爾的海員,他在兒子剛出生就出海遠航了。等到3年後他回到家裡,發現兒子不但舉止有些怪異,性格也很孤僻,看起來完全沒有兒童應有的活潑形象。

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由於他的兒子在嬰兒時期長久得不到父愛導致。他的兒子表現出來的敏感、哭鬧還有抑鬱等一系列症狀,都是“缺乏父愛綜合徵”的典型表現。

北野武曾在《北野武的小酒館》裡說:“我從小到大和父親之間有過什麼真正的交流嗎?我一次都想不起來。”

在他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在下班後去喝酒,醉酒回到家就會和母親吵架,還經常打罵母親,對他的教育也都是以動手來解決。這樣的父親和嚴重缺失的父愛,影響了北野武的一生,在他後來的家庭生活中,他也會不自覺地效仿父親。

父親在一個家庭關係中承擔著重要責任,而他的任務與責任與母親又是不同的。父親不僅是孩子快樂的部分來源,也是安全的避風港,更是孩子與世界溝通的橋樑。

②父母提高自身修養,做孩子的榜樣

心理學上有個“印刻效應”,說的是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會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並對其產生依戀之情。

這種“印刻”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中,也存在於人類。而且這種第一印象一旦印刻下來,就會保持終身甚至不可逆。

一個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這話沒錯,母親的言行時刻塑造著孩子。

孩子出生後,往往最早接觸的就是父母。在孩子從嬰兒成長到兒童期間,父母的言行更是會深深影響到他們。他們會以父母為模板,複製下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父母自身的素質尤為重要。

③建立平等健康的相處模式

父母對於孩子除了有撫養的責任,也有教育的義務。可以說,孩子最初的一切認知都來自於父母的教育和對父母的模仿。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正確的關係應是“我很愛你,但你是自由的”。父母不必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都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不剝奪他們享有與父母平等相處的權利。

華盛頓說:“我的母親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女人。我所有的一切都歸功於我的母親。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我從她那兒得到的德智體的教育。”

只有在平等的模式下,孩子才能也願意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尊重孩子的需求和選擇,放下作為父母的高高在上的權威,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和自由。只有在平等自由的親子關係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豆瓣9.1《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其實也是一種罪過

【結語】

家的本質是愛,希望和愛應由父母來傳遞給孩子,而贊恩卻只能從陌生人那裡感受到一點點溫暖。

相比之下,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戰亂的國家,我們在父母的關愛下平安長大,我們何其幸運。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和相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和未來的命運,一個家庭對孩子塑造的力量,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學著建立和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