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美国发现白垩纪猛龙,祖先来自遥远亚洲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伶盗龙(俗称迅猛龙)是非常著名的肉食性恐龙,最近古生物学家在美国南部发现了伶盗龙的近亲,它的祖先来自于大洋彼岸的亚洲。



圣胡安遗骨

圣胡安盆地位于美国西南部,地跨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形成于白垩纪的拉腊米造山运动。正是由于形成于白垩纪时期,圣胡安盆地保存了白垩纪时期的沉积,这就是白杨山组(Ojo Alamo Formation)地层。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圣胡安盆地在美国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白杨山组地层保存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在新墨西哥州境内。2008年,古生物学家罗伯特·苏利文(Robert M. Sullivan)等人在白杨山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零散的恐龙化石,2009年又进行了后续发掘。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在圣胡安盆地发现的恐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2011年,在科学文献中首次描述了提到了白杨山组的化石发现。2015年和2016年,又有了更多发现。2020年,古生物学家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来自白垩纪末期新墨西哥州新驰龙类恐龙及驰龙类生物多样性分析》(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的论文,将这种恐龙命名为纳瓦霍猛龙(Dineobellator)。

纳瓦霍猛龙的属名来自于印第安纳瓦霍语中的“Diné”(意为“纳瓦霍”)及拉丁语中的“bellator”(意为“勇士”),属名正是来自于化石发现地居住的纳瓦霍人,不过我们对于纳瓦霍人了解更多来自于电影《风语者》。纳瓦霍猛龙的模式种名为西南纳瓦霍盗龙(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模式种名“notohesperus”来自拉丁语,意为“西南”,因为发现化石的圣胡安盆地位于美国西南部。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敏捷的杀手

纳瓦霍猛龙属于著名的驰龙类,与著名的伶盗龙、恐爪龙、犹他盗龙等是一个家族的。化石显示纳瓦霍盗龙的体长超过3米,身高不足1米,体重在18至22千克之间。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侏罗纪世界》中的伶盗龙“小蓝”就属于驰龙类,图片来自网络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纳瓦霍猛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纳瓦霍猛龙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在脑袋两边有一双大眼睛。在纳瓦霍猛龙的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这是其猎杀的主要武器。由于下颌骨较为粗壮,表明纳瓦霍猛龙有很强的咬合力。

纳瓦霍猛龙的脑袋后面是较长而且灵活的脖子,之后是强壮的身体和细长而且韧性十足的尾巴。纳瓦霍猛龙的四肢健壮,前爪有三指,能够灵活抓握,后肢长而有力,能够快速奔跑。像其他驰龙类一样,纳瓦霍猛龙后肢第二趾高高翘起,是猎杀的利器。当纳瓦霍猛龙捕猎的时候,会用脚上的大爪子进行刺杀。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纳瓦霍猛龙的骨骼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发现的化石非常有限,但是在尺骨上却保留了羽茎瘤,这是附着羽毛的证据,也证明了纳瓦霍猛龙是长有羽毛的,外貌看上去毛茸茸的,就像是一只能够快速奔跑的大鸟。




活在大灭绝之前

发现纳瓦霍猛龙化石的白杨山组地层地质年代横跨白垩纪至古近纪,距今6900万年前至6400万年前,而纳瓦霍猛龙生存于距今6700万年前。

除了纳瓦霍猛龙,白杨山组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其他恐龙,包括有属于窃蛋龙类的白杨山盗龙(Ojoraptorsaurus)、似鸟龙类、伤齿龙类、暴龙类;属于甲龙类的雕齿甲龙(Glyptodontopelta);角龙类的白杨山角龙(Ojoceratops)、牛角龙(Torosaurus);蜥脚类的阿拉摩龙(Alamosaurus)及鸭嘴龙类。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白杨山组地层中的古生物(主要是恐龙),图片来自网络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白杨山组生态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白杨山组地层中最大的动物——阿拉莫龙,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目前白杨山组的化石发现能够重建白垩纪晚期的陆地生态系统,表明当时的环境是温暖潮湿的热带。纳瓦霍猛龙是食物链中的小型掠食者,同时也是凶猛的杀手,在其如同镰刀般的第二趾爪上保存有圆形凿凹,这很可能是与同类或者其他肉食性恐龙搏斗时留下的。

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古生物学家认为纳瓦霍猛龙属于伶盗龙亚科,而这个亚科的主要成员分布在亚洲,证明了纳瓦霍猛龙的祖先是从亚洲经过陆桥进入北美洲的,而不是北美洲的土著驰龙类。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纳瓦霍猛龙发现的化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图注:纳瓦霍猛龙在驰龙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个新发现的驰龙类,纳瓦霍猛龙也表现出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特征,其中就包括了尾巴根部椎骨的内向弯曲,这一结构可以增加运动的敏捷性,有利于追捕小型猎物。纳瓦霍猛龙不仅丰富了白杨山组地层中驰龙类的发现,而且还证明在在大灭绝发生之前,恐龙的演化和分化依然在继续。

亚洲白垩纪猛龙长途迁徙美国南部




1.Jasinski, S. E.; Sullivan, R. M.; Dodson, P. (2020). "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Scientific Reports. 10 (1). doi:10.1038/s41598-020-61480-7. ISSN 2045-2322. CC-BY icon.svg Material was copied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available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2.Jasinski, S. E.; Sullivan, R. M.; Lucas, S. G. (2011).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the Alamo Wash local faun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jo Alamo Formation (Naashoibito Member) San Juan Basin, New Mexico".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53.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