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長生不老,肯定不現實。

但是,人造器官打開了另外一道門。

如果能及時更換衰老器官,讓身體處在年輕態,利用科技達成“機械永生”,豈不是美滋滋~~~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進行器官移植,來保持身體處於良好狀態,這個想法似乎比皇帝煉丹,道士修仙要靠譜的多。

而現代醫學技術飛速發展,距離實現這個願望,指日可待。

比如皮膚組織,就可以使用人造品。

這種人造皮膚,同樣具有真皮層和表皮層,在色澤、質感、生物相溶性上,基本可以以假亂真。

使用極其方便,像創可貼一樣,可以直接救治燒傷、燙傷、潰瘍等等,皮膚創傷類患者,或者醫美類用途。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仿生耳發明已有40多年了,幫助很多人,解決了聽力方面的問題。

但是,這種基礎款仿生耳,只是一個聲音通道,無法精準地捕捉信息,做不到“聚精會神”地聽,並且,很難享受到音樂之美。

如今在人工智能協助下,最新的仿生耳,通過在耳蝸植入的裝置,將聲音轉化成電脈衝信號傳入大腦,幫助大腦更好地理解聲音,把需要的信息,從眾多聲音中分離出來。

簡單一句話,耳朵可以“再生”了,這對於老年人的聽力問題,極端友好。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眼花耳聾,是身體衰老的重要標誌。

耳朵問題得以解決,在生物芯片的幫助下, 眼睛也可以“再生”。

人造眼球的原理並不複雜,簡單說,就是高精度數碼相機;

複雜點說,這是一塊帶有多個神電子神經元的生物芯片,接收到光信號後,通過傳感器,將電脈衝送到眼球后部的視覺神經,讓大腦分析處理,最終形成圖像。

目前這項技術,還受限於芯片的圖像處理能力,但是,足以成為用科學技術改造身體的模板。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對於很多慢性腎衰患者來說,如果不能等到腎源,透析則是維持生命的唯一稻草。

不過,一款正在研發的人工腎,有希望解決這個困局。

人工腎,是把膠原結締組織,構建一個“生物模塊”,然後將鼠腎細胞,植入“模塊”,從而形成人體腎臟的“仿真品”。

目前,這項技術還在實驗室階段,如果未來能夠成熟應用,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細胞,培養出新腎臟,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器官再生”。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相比於人造腎的研發,人造心臟移植,實現起來反而更加容易。

1969年4月,丹頓·庫利伊(Denton A Cooley)博士,進行了人類史上,第一例人造心臟移植手術,但是,這顆人造心臟,僅僅維持了3天;

1982年,美國醫生巴爾尼·克拉克,在猶他州鹽湖城接受了人造心臟移植手術,這顆人造心臟名叫賈維克,它幫助克拉克延長生命112天;

2001年,一名生命垂危的心臟病患者,在美國肯塔基州,植入一顆由醫用塑料和金屬鈦製造的人造心臟……

就是這樣艱難前行,人造心臟技術越來越完善,如今最先進的人造心臟,據說已經非常接近人體的“原生心臟”。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這種最先進人工心臟,與人類心臟大小相當,重約1公斤,表面由人造製品和動物組織製成,內部有兩個小型電動馬達驅動,通過感應器收集信息,來判斷身體所處狀態。

針對身體不同運行方式,比如靜坐、行走、睡眠等等情況,人工心臟可以自動調節血壓、血流速度以及心率。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人工心臟,已經獲得比利時、波蘭等國家的批准,允許進入臨床試驗。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至於人造手、人造臂、人造膝蓋等等,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

如果在未來,人造器官技術成熟,大腦也可以順利移植的話,

我們人類會不會變成可以熱插拔的人機生物體?

這算不算是一種“永生”呢?

長生不老全靠科技進步,我們距離“機械永生”還有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