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國都C位爭奪戰中,華北平原的北京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李頎這首《古意》,勾勒出一幅唐人眼中的燕趙印象。不獨詩人如此評價,韓愈的名言"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更是成了河北大地的一張文化名片。

激烈的國都C位爭奪戰中,華北平原的北京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但相比之下,如今老實巴交的河北人民,似乎更接近明人謝肇淛的描述,專注於"市陌之風塵,輪蹄之紛糅",默默耕耘並享受著自己的生活,看不太出來昔日"慷慨悲歌"的氣質。

箇中緣由,自然離不開定都北京帶給河北的改變。昔日胡漢交爭的華北平原,是如何後來居上,取代關中百二河山的呢?

激烈的國都C位爭奪戰中,華北平原的北京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陝西的相對衰落,肯定是一招不可忽略的助攻。經歷兩千餘年長期開墾,關中盆地生態環境不復從前;幾次人口南遷,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動,以及近現代海上貿易的興起,更讓關中的地位不復當年。

激烈的國都C位爭奪戰中,華北平原的北京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但激烈的C位爭奪戰中,河北,是怎樣戰勝其他候選人,脫穎而出的呢?

一國之都的選擇,要考慮很多因素。譬如位置不能偏,地形地勢要險固,交通要便捷,周邊地區經濟要發達。完全達標的城市,並不多。

從周到北宋,中國的首都長期在黃河中游一線。河南的洛陽、開封,與長安比肩,實力強勁。

激烈的國都C位爭奪戰中,華北平原的北京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南京曾為六朝古都,人口南遷後,南方經濟崛起,潛力也不容小覷。

激烈的國都C位爭奪戰中,華北平原的北京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相比之下,在遼金之前,河北境內,做過都城的城市並不多。薊與邯鄲,都是諸侯國都,不可與大一統皇朝同日而語。倒是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的鄴城,曾先後被曹魏、北齊等六朝相中,當過都城。

PK中,河南的幾位重量級選手卻出局了。南宋以後,人類活動和長期乾冷的氣候,讓深居內陸的黃河中游生態日益脆弱,洛陽、汴梁,重蹈了長安的命運。

中國的首都,開始沿著南北經濟樞紐——京杭大運河移動。

激烈的國都C位爭奪戰中,華北平原的北京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河北籍選手鄴城,於北周末年的一場平(篡)叛(位)戰爭中,被隋文帝楊堅焚燬,航運灌溉要道利漕渠也被破壞。同時,對太行山的過度開發和乾冷氣候,導致漳河氾濫頻繁,鄴城也出局了。

然而遼國對幽州的營建,卻讓這座燕趙重鎮的命運青雲直上。115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開啟了北京的帝都時代;今日河北省的範圍內,也形成了"中都路城市群"。

此後,宋金、元明等幾次南北對決,也是南京、杭州等南方都市和北京的PK——政權建都,往往會刻意靠近"龍興之地",確保統治的穩固。幾輪對決,除了明初定鼎南京的五十年之外,北方大獲全勝,天子腳下的河北,也先後屬於中書省、北直隸、直隸,處在中央的直轄之下。

激烈的國都C位爭奪戰中,華北平原的北京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懷抱首都,帶給河北人民的也不都是福利。上世紀一些重工業企業落戶河北,一度帶來不少汙染。希望雄安新區的成立和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能帶給當代"幽燕客"們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西晉)陳壽《三國志》,(唐)魏徵《隋書》,夏自正等《河北通史》,饒勝文《佈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韓茂莉《中國地理十五講》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